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学是教育的灵魂,对智育起着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注重“德育”,才能实现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德育;智育;自我教育;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2-0216-01
1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功利化: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考高分、拿奖学金、入党,满足虚荣心等,所以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比如机械的记忆老师强调的重点;平时不用功,到考试时候找老师复习重点;甚至考试作弊,即使考了高分,对知识还是一知半解。
(2)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前途比较茫然:认为学习没有用,学和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只求考试过关,万事大吉。
(3)学习压力过大等一些问题:既想在学习上有所收获,但却没有恒心付出,整日心情焦虑;对学习没有兴趣却碍于学校的考勤制度不得已人在课堂,心在外漂。
(4)只求结果,不问过程:好多同学整日参加各种比赛,东抄抄,西仿仿,偶然有所收获就得意忘形,对知识只是停留在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转变成自己的东西。
2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所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90后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后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相对比较优越,在家都是享受公主王子般的待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受到过生活的历练,经历过困苦。当他们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犯错误时,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尽可能把责任推给外部原因。
(2)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没有兄弟姐妹与他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养成独断专行的习惯。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群体,面对很多问题,不能及时的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听不进同学、老师的建议与纠正,表现出叛逆而幼稚的一面。
(3)90后大学生团队意识比较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喜欢张扬个性而缺乏合作意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均是其重要表现。当前大部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薄弱,高度依赖包括家长和学校。
(4)90后大学生手机、电脑应有尽有,虚拟的网络开通为大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虚拟网络上一些不良因素也使得一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比如很多大学生喜欢借助短信和网聊这种即时异地沟通模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迷恋上玩游戏,在游戏中扮演英雄、美女,在游戏中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身心沉浸在相对封闭的虚拟状态,缺乏到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与亲人、老师缺少主动沟通。
(5)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家长和学校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关心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学生德育发展。甚至误导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是终极目标,所以经历了高考的厮杀实现了终极目标,大多数学生就变的失去了方向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感到迷茫。
从以上可以看出,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智育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3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以上问题: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学习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提升,能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他们学习的志趣。
(2)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方法,最终沉淀为一种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们应该更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让学生陷入大量的重复的机械式的练习,使得学生过早的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3)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对社会有用的。每个学生的基础,资质不同,他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有学习好才有出息的传统观念。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搞好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德育;智育;自我教育;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2-0216-01
1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功利化: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考高分、拿奖学金、入党,满足虚荣心等,所以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比如机械的记忆老师强调的重点;平时不用功,到考试时候找老师复习重点;甚至考试作弊,即使考了高分,对知识还是一知半解。
(2)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前途比较茫然:认为学习没有用,学和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只求考试过关,万事大吉。
(3)学习压力过大等一些问题:既想在学习上有所收获,但却没有恒心付出,整日心情焦虑;对学习没有兴趣却碍于学校的考勤制度不得已人在课堂,心在外漂。
(4)只求结果,不问过程:好多同学整日参加各种比赛,东抄抄,西仿仿,偶然有所收获就得意忘形,对知识只是停留在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转变成自己的东西。
2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所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90后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后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相对比较优越,在家都是享受公主王子般的待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受到过生活的历练,经历过困苦。当他们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犯错误时,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尽可能把责任推给外部原因。
(2)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没有兄弟姐妹与他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养成独断专行的习惯。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群体,面对很多问题,不能及时的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听不进同学、老师的建议与纠正,表现出叛逆而幼稚的一面。
(3)90后大学生团队意识比较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喜欢张扬个性而缺乏合作意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均是其重要表现。当前大部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薄弱,高度依赖包括家长和学校。
(4)90后大学生手机、电脑应有尽有,虚拟的网络开通为大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虚拟网络上一些不良因素也使得一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比如很多大学生喜欢借助短信和网聊这种即时异地沟通模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迷恋上玩游戏,在游戏中扮演英雄、美女,在游戏中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身心沉浸在相对封闭的虚拟状态,缺乏到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与亲人、老师缺少主动沟通。
(5)由于以往“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家长和学校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关心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学生德育发展。甚至误导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是终极目标,所以经历了高考的厮杀实现了终极目标,大多数学生就变的失去了方向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感到迷茫。
从以上可以看出,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智育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3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以上问题: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学习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提升,能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他们学习的志趣。
(2)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方法,最终沉淀为一种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们应该更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让学生陷入大量的重复的机械式的练习,使得学生过早的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3)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对社会有用的。每个学生的基础,资质不同,他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有学习好才有出息的传统观念。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搞好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