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原州区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而且多集中在七八月份。马铃薯85%左右的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干旱山坡丘陵地区,在粮食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因此抓好原州区马铃薯生产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环节。以抗旱为中心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作为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原州区脱毒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212-01
1 基本情况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全区总面积2756平方公里,现辖6镇5乡1个办事处、195个行政村,总人口43.48万人。境内海拔1600-2300米,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650毫米以上,其中7、8、9三个月降水占总降水量的60%以上,年蒸发量2200毫米,平均气温6.3-7.5℃,无霜期120-160天,日照时数2518小时,有效积温2500-3200℃。该区域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富含钾素,降水集中期与马铃薯需水高峰期同步,是马铃薯良种繁育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原州区坚持种薯生产、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三业并举”的方针,把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作为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科研能力、创新增效模式,加快了马铃薯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建设步伐,马铃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其中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发展到6.3万亩。2010年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
通过60年的发展,原州区马铃薯产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13万亩提高到现在每年稳定在50万亩以上,脱毒薯也发展到30万亩以上。二是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品种选育以淀粉加工型为主,搭配高产商品型、早熟菜用型、食品加工型四大类型品种。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区建设淀粉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在清水河谷川道区建设早熟菜用薯和食品加工型专用薯生产基地;在六盘山阴湿山区与中部半干旱区建设全粉和晚熟商品薯生产基地。三是经济效益逐步提高。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增加投入、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平均亩产值由1990年的1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100元,增长11倍。四是科技含量明显增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引进了淀粉加工型、高产商品型、早熟菜用型、食品加工型品种,筛选出了10多个优质专用品种,实现了种薯的工厂化繁育,组装配套了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植、立体复合种植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在品种选择、肥料配比、水肥调控、田间管理技术上基本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五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注重加强马铃薯贮藏窖、专业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壮大运销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市场信息销售网络,促进了鲜薯外销。先后建起了固原火车站、寨科、张易等马铃薯综合批发市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累计建设贮藏窖5.34万座,年贮藏能力达到18万吨。六是产业经营初具端倪。通过实施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不同加工规模、不同加工层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原州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豆豆”,马铃薯产业也已经成为原州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产业。
3 马铃薯今后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三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代”的总体思路,全面加强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及生产基地建设,提升生产效益。“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健全马铃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实现优质专用品种的更新,更换率50%以上,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无公害马铃薯产地建设,加快产地认定进程,扩大无公害产地覆盖面,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倒茬,在南部阴湿区建立种薯繁育基地;在东部丘陵区和北部半干旱区建立马铃薯淀粉加工基地;在清水河谷川道区建立鲜薯外销基地,并通过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体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积极引进开发高档马铃薯变性淀粉、全粉等系列产品加工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民营骨干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和综合效益。鼓励不同加工规模、不同加工层次的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引导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和集团,吸引民间资本参股进行马铃薯产业开发,推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通过产后分级包装、注册商标,树立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力争到2015年,在巩固提升原有4家精淀粉和全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再改扩建精淀粉和全粉加工企业,使全区精淀粉和全粉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
四是加强贮藏及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品牌效益。建立马铃薯种薯、商品薯贮藏及加工产品批发销售的大型专业市场,切实提高种薯贮藏和商品薯反季节销售能力。扶持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营户的发展,建立健全马铃薯优势产区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市场各种信息的连接畅通。力争到2015年,新建固原马铃薯种薯专业市场和改扩建固原火车站、张易、寨科马铃薯专业市场。
参考文献
[1]马莺.马铃薯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马铃薯,2001,02.
作者简介
赵玉琴(1967—),女,汉族,宁夏大学农学专业,现为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工作。
关键词 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212-01
1 基本情况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全区总面积2756平方公里,现辖6镇5乡1个办事处、195个行政村,总人口43.48万人。境内海拔1600-2300米,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650毫米以上,其中7、8、9三个月降水占总降水量的60%以上,年蒸发量2200毫米,平均气温6.3-7.5℃,无霜期120-160天,日照时数2518小时,有效积温2500-3200℃。该区域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富含钾素,降水集中期与马铃薯需水高峰期同步,是马铃薯良种繁育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原州区坚持种薯生产、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三业并举”的方针,把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作为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科研能力、创新增效模式,加快了马铃薯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建设步伐,马铃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其中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发展到6.3万亩。2010年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
通过60年的发展,原州区马铃薯产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13万亩提高到现在每年稳定在50万亩以上,脱毒薯也发展到30万亩以上。二是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品种选育以淀粉加工型为主,搭配高产商品型、早熟菜用型、食品加工型四大类型品种。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区建设淀粉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在清水河谷川道区建设早熟菜用薯和食品加工型专用薯生产基地;在六盘山阴湿山区与中部半干旱区建设全粉和晚熟商品薯生产基地。三是经济效益逐步提高。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增加投入、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平均亩产值由1990年的1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100元,增长11倍。四是科技含量明显增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引进了淀粉加工型、高产商品型、早熟菜用型、食品加工型品种,筛选出了10多个优质专用品种,实现了种薯的工厂化繁育,组装配套了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植、立体复合种植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在品种选择、肥料配比、水肥调控、田间管理技术上基本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五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注重加强马铃薯贮藏窖、专业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壮大运销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市场信息销售网络,促进了鲜薯外销。先后建起了固原火车站、寨科、张易等马铃薯综合批发市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累计建设贮藏窖5.34万座,年贮藏能力达到18万吨。六是产业经营初具端倪。通过实施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不同加工规模、不同加工层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原州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豆豆”,马铃薯产业也已经成为原州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产业。
3 马铃薯今后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三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代”的总体思路,全面加强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及生产基地建设,提升生产效益。“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健全马铃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实现优质专用品种的更新,更换率50%以上,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无公害马铃薯产地建设,加快产地认定进程,扩大无公害产地覆盖面,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倒茬,在南部阴湿区建立种薯繁育基地;在东部丘陵区和北部半干旱区建立马铃薯淀粉加工基地;在清水河谷川道区建立鲜薯外销基地,并通过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体制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积极引进开发高档马铃薯变性淀粉、全粉等系列产品加工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民营骨干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和综合效益。鼓励不同加工规模、不同加工层次的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引导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和集团,吸引民间资本参股进行马铃薯产业开发,推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通过产后分级包装、注册商标,树立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力争到2015年,在巩固提升原有4家精淀粉和全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再改扩建精淀粉和全粉加工企业,使全区精淀粉和全粉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
四是加强贮藏及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品牌效益。建立马铃薯种薯、商品薯贮藏及加工产品批发销售的大型专业市场,切实提高种薯贮藏和商品薯反季节销售能力。扶持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营户的发展,建立健全马铃薯优势产区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市场各种信息的连接畅通。力争到2015年,新建固原马铃薯种薯专业市场和改扩建固原火车站、张易、寨科马铃薯专业市场。
参考文献
[1]马莺.马铃薯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马铃薯,2001,02.
作者简介
赵玉琴(1967—),女,汉族,宁夏大学农学专业,现为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