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民族音乐学角度阐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现象。从历史、音乐形式、发展传承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甘美兰
一、甘美兰音乐现象的研究
印尼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群岛国,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组成。它是一个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存,多宗教自由发展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甘美兰作为印尼艺术瑰宝,音乐十分丰富,音色多样,清脆的竹板和响亮的金属板,嘹亮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低沉的鼓声和柔和的笛声,威严的锣声与纤细的女声齐唱……这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能在音响的调色板上描绘出多种多样的色调和变化。对于佳美兰音乐的历史研究,可以归为“地区研究”或者是“区域研究”。他所指向的是对世界上现有的特定区域进行研究(通常是指南美洲、大洋洲、亚洲等)。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区域的划分除去地理和文化以外,还涉及其他领域。现如今,文化事实的研究,并不是永恒的稳定不变。例如旅行、战争、宗教运动、殖民运动、流放等都有可能大幅的改变现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上,类似的各种交互运动已发生了多个世纪,其中宗教活动对文化影响较大。
(一)宗教对佳美兰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宗教。在16世纪前,但由与佛教和印度教碰撞,构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文化,佳美兰文化才有今天的辉煌结果。
1.佛教
佛教建筑——婆罗浮屠庙壁画体现了佳美兰音乐的历史发展。该壁画建于9世纪的爪哇地区,由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在长达三公里的浮雕中,已经很难看出曾被火山灰掩埋了数百年。我们看到有关类似佳美兰的乐器,佛教建筑展现了印度尼西亚最早的演奏形式。建筑除了拉弦乐器以外,各种鼓、锣、竹笛、拨弦、碰铃等。但未出现钢片琴及木片琴的图像。大部分乐器都源自印度,非佳美兰乐器。一般来说,佳美兰乐队的功能是为一些场合进行伴奏,其中最多的乐器是锣。锣的发展离不开16-17世纪去到爪哇的欧洲旅行者们,作为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锣乐队的发展越来越精细化。
2.伊斯兰
15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商人频繁的贸易活动在马六甲的贸易中心进行着,伊斯兰教如今遍布了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尤其是苏门答腊的沿海地区以及群岛的北海岸等地,多数是从马六甲开始传播的。16世纪频繁的贸易活动,爪哇的北海岸成为了当时的文化、政权的中心,但后来由于穆斯林统治者之间的权力纷争,推动了伊斯兰教音乐在当地的发展及本土化,大批伊斯兰音乐风格和不同类型乐器被介绍到了印度尼西亚。然而,基于苏菲教对爪哇音乐和戏曲的特定美学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伊斯兰教对爪哇表演艺术最重要的影响。由于苏菲教的神秘主义,使得其信仰者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自己打开意识以达向超理性世界,苏菲教的存在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创造和运用上都很特别的甘美兰音乐,叫做“Sekaten甘美兰”。“Sekaten甘美兰”16世纪产生,是一般佳美兰一倍左右,用于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活动,一年仅一次。直到今天,Sekaten佳美兰仍在苏腊卡尔塔和日惹的大清真寺前的宫廷广场上演奏。
(二)关于佳美兰音乐理论的研究
1.佳美兰音乐理论对欧洲的影响
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由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互碰撞,使得甘美兰音乐理论区域研究开始出现。深刻关注着人类的音乐行为的欧洲荷兰人阿普?孔斯特。他是最早研究佳美兰音乐理论的学者,同时,是印度尼西亚音乐研究的先驱,也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奠基人,他最主要的贡献莫过于率先从学理和音乐实体研究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他从生理、社会、心灵等角度来诠释音乐,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把印度尼西亚音乐推广到全世界。他在关于爪哇音乐研究中提出了根据乐器的不同功能对乐器进行分类,这对佳美兰音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孔斯特关于对印度尼西亚的音乐理论激发了他的学生胡德。胡德对爪哇佳美兰作品提供了一个节奏模式整体结构框架。80年代,朱迪思?《当代爪哇的传统音乐》的著作中,对当代爪哇佳美兰音乐角色的转变做出研究,朱迪思?贝克尔吸收了胡德关于节奏模式的观点,在甘美兰音乐的框架。他证明,不仅节奏是一个框架,加麦兰音乐从A到Z有框架,都有一个框架。根据四个不同基团的顺序,构成甘美兰音乐的框架。还暗示戏加麦兰音乐,以及如何创建一个甘美兰音乐的做法。贝克尔认为,“在口头传统的符号,音乐家掌握创作技巧,即基于框架的旋律和节奏,表演者在表演也能凑合。”
2.印度尼西亚学者关于佳美兰音乐理论的研究
19世纪印度尼西亚学者研究的重点并不是音乐理论,而研究内容集中在表演环境的分析问题上,因此佳美兰音乐著作的理论研究在印度尼西亚尚未成形。音乐的内容中大部分可以在爪哇当地的各类著作找到原文。其形式主要是吧诗词歌赋演变成音乐演唱表达其内容。其中甘美兰音乐抓住了诗词的韵律规则,诗就成为演唱内容,而并非朗诵。由二十世纪,有更多的加麦兰音乐理论。通常一些项目上市。印尼当地的加麦兰音乐理论与建立五六十年了一些加麦兰音乐学院和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一些新的想法出现在七八十年代,在此期间,大量的加麦兰音乐理论家与演奏家。通常他们理论与演奏均达到专家的水准。佳美兰音乐理的论陈述创造性尝试由此拉来序幕。
3.70年代美国的佳美兰音乐研究
胡德是推动了佳美兰音乐理论在美国的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非西方艺术表演的实践课程中加入了佳美兰音乐,并成为当时的一大特色。在那一时期,田野工作和参与观察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趋势。80年代出版的《甘美兰音乐演讲》探讨了过去学术界几乎没有涉及的这种乐队合奏形式的发展历史过程,分析了东南亚锣群文化与广泛分布这一地区铜鼓的渊源关系,通过大量的事物与图片进行比较,勾勒出如何从各种铜鼓演化成为现在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地区的、样式繁多的釜锣的历史线索,为研究漫长的音乐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美国的多所大学里都出现了佳美兰演奏乐队,至今在美国已有100多套佳美兰。 二、“独秀一枝”的甘美兰的音乐风格
自古以来,爪哇岛中部是甘美兰音乐最发达的地区,亦是佳美兰音乐的发源地。据当地史书记载,公元245年,最早的甘美兰在今天的梭罗(solo)与茉莉芬(madium)边界地区。然而在16世纪,梭罗与日惹两个宫廷内,均有古老的完备甘美兰色卡坦(sekaten)。两个宫廷的甘美兰演奏风格差异微乎其微,同时舞蹈与皮影戏表演部分,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
(一)甘美兰音乐之器乐与舞蹈
1.乐器
在乐队中,大约有20种不同类型的乐器组成才能组成一支完备的甘美兰乐队,乐器数量多达75件。每一种乐器,大小形制也各不相同。斯连德若(Slendro)与佩罗格(Pelog)是甘美兰乐队的两种调音系统,每一种调音系统至少需要配置一套乐器。由于佩罗格调音系统的调式音阶、音级构成不同,需要分别调成佩罗格贝姆(Bem )和佩罗格巴冉(Barang)音阶。因此,印尼甘美兰是一个独特的以金属击奏乐器群为主体的乐器王国:罐锣(BonangKenong)、吊锣(Gong Ageng kempul)、铜排琴(Gen-der Saron)、木琴(Gambang)、竹琴(Angklung)、桶鼓(Kendhang)、框架鼓(Bedhug),对于彩色的钹(Kecer)等的和阴影的影响。金竹极目,玩游戏,不同的形状,范围。即使风和弦乐器,也被看作是一个打击,演奏乐器。 Dilabuh(这个词的含义是被打)是一个广义的或发挥。甘没兰除了打称为播放演奏乐器,再加上侧倾演奏乐器——独一无二的仪器。只有罢工的工具,那么软锤,锤头,锤头硬包杆,轮状锤,锤,这是不是唯一的一个。在一个文化中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他们备受推崇爪哇成为乐队的主,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音乐文化。点击播放乐器的声音已经成为Java的国家讯心理学的共识。甘美兰乐器的惯用分类与爪哇乐器音乐功能的表述密切相关。
2.记谱
传统上甘美兰音乐是口传心授,没有谱子。20世纪六十年代,甘美兰音乐开始向外界传播,并进入的音乐学院的课堂后,音乐学家门才开始尝试记谱。记谱方式只是记录的骨干音。但到了十九世纪日惹(Yogyakarta)和梭罗(Surakarta)出现了乐谱,但主要是为了纪录和流传,并不像西方乐谱是用来视谱演奏。日惹的乐谱看起来像棋盘,是直行书写的;而梭罗的乐谱则是横排。以上两种乐谱今天已很少人使用,被克柏提翰记谱法(Kepatihan notation)取代,以数字来代表音高,以附点来标记音区,横线来标记时值,类似近代中国音乐所用的简谱。通常乐谱上只记录 Balungan乐器的声部,作为旋律的骨干,其它乐手取依据骨干音即兴演奏,将本来一个音加上两倍、四倍、八倍的音。通常乐师经过长时间练习,演奏时已经大概把乐曲背熟。在西方为了方便教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有时会将所有乐器的声部以五线谱默写出来。
3.传统舞蹈
舞蹈与宗教仪式的结合显得特别紧密E无论是生日、婚礼、葬礼,或者是印度教寺庙的开基节,都少不了它,开基节是每210日举行一次。因此,开基节在村庄里很频繁地举行着就这样,巴厘岛是真正将音乐、舞蹈和礼仪程序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地加以展开。
(二)甘美兰音乐音阶乐律分析
1.甘美兰的音乐结构
声乐甘美兰的音乐作品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是声乐,第二是器乐。第三是由器乐声乐伴奏。第四是通过声乐器乐伴奏。和加麦兰音乐,经常与Kalaweitan“(karawitan),靳迪嗯(Gending)2为代表,公开展示”Karawitan“(karawitan)是声乐和器乐与传统甘美兰音乐调音系统,卡拉Tzetan使用产生Silianderuo裴罗格两个调谐系统,声音艺术,靳涤嗯(Gending)一般甘没谰的音乐或歌曲,狭义上是指形式或结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同时也包含了基本的心情的音乐。第一部分(merong)经常展现出庄重,和平的宁静局面;第二部分(minggah)平时活泼生动局面从正面发展旋律的这部分,保持内在联系与一个关联词在加麦兰音乐。和大量的音乐结构和形式,如巴伦甘(balungan),一层壳(cengkok),Patert(patet)的,在节奏和速度方面,这是很难说有严格的限速,虽然由引线鼓节奏来控制,而且也由音乐情感和鼓感觉约束。由于其不同的功能的剧目,也有速度差异。
2.甘美兰音乐的音阶种类
爪哇甘美兰以两种音阶 Sléndro(五声音阶)和Pélog(七声音阶)最常见,除此之外亦有 Degung、Madenda(又称作 Diatonis,因为和西方的自然小调音阶类似)。Slendro和五个尺度近似,接近纯法,类似西方重新英里所以拉做。 P日志有七个声调,声音和音调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和西方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声音非常独特。不要有七个玩,很多时间在同一首乐曲只能选择五分之一。每一队的甘美兰乐队的音准亦略有不同,但同一队乐队之中每件乐器都依随同一套音准的标准。
因此,不同甘美兰乐队的乐器不能混合使用。作曲家及民族音乐学者科林·麦克菲察觉到这个现象,并认为音阶的分别是导致印度尼西亚出现许多种类的甘美兰的原因。但亦有人持相反看法,因为印度尼西亚亦有一种甘美兰称为Gamelan Manikasanti,能够演奏多种音阶,以方便在节庆中以一队乐队演奏来自不同风格的乐曲。峇里甘美兰乐器最大的特色是乐师会同时演奏两组音,两组之间的音准略有差异,而形成物理上的拍频效应(beat),声音带有一点震抖,而带来闪烁的音色,在宗教音乐里亦加强了冥想的感觉。
那么甘美兰乐器是如何定音的?是我吗关注的甘美兰乐器只有5音,所以在使用Slendro音调的时候完全没有问题,而使用Pelog音调则比较困难。因此,pathet系统应运而生。Pelog音调相应的有三套pathet,一是12456,二是12356,三是23567。因此,尽管Pelog音调虽然有七音,但在加美兰演奏时只取其中的5音。 三、甘美兰的现状与传承
甘美兰在西方与非西方的音乐体系中,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以及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关注音乐的文化来源、音乐的真实性、音乐文化的混合是音乐教育的主导观念。甘美兰音乐相关的跨文化对话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开展了几个世纪的甘美兰主要流行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爪哇地区。通常为哇扬戏(皮影戏)舞蹈和宗教仪式等伴奏,也用于其他表演形式,直到今日,甘美兰依然流行,现在不少欧美国家亦有甘美兰乐队,但常常会在音乐厅演奏,虽然偶然也会加上舞蹈和皮影戏。据记载,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和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已经出现了加美兰音乐。20世纪4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阿普·孔斯特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开设加美兰课程,到1950年,他的美国学生胡德在美国开设加美兰课程。
现在,北美、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都可见到加美兰的身影。美国的加美兰发展最为迅猛,而在英国,人们则将加美兰作为监狱治疗乐的一种手段收到广泛的实用。在1889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中,一队爪哇甘美兰乐队的演出吸引到法国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和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的注意,德布西后来在自己的作品应用到五声音阶、支声复调的织体以及锣的音色,其中最明显受到影响的是他的钢琴作品《版画集》(Estampes)里的乐章“凉亭”(Pagodes)。萨蒂在其钢琴曲集Gnossienne里不停重复的乐段亦有像甘美兰的效果。到了二十世纪,更多的作曲家受到甘美兰音乐影响,包括约翰·凯吉(John Cage)、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科林·麦克菲(Colin McPhee)、斯蒂夫·莱奇(Steve Reich)、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利盖蒂(Gy·rgy Ligeti)等等。在流行音乐方面,亦有民谣吉他手John Fahey、摇滚乐队Sonic Youth等等受到甘美兰影响。吉他手King Crimson尝试把峇里的两组音准的概念运用到两支吉他上制造拍频效应。一些西方音乐家甚至创作乐曲给甘美兰乐队。甘美兰这种充满金属和敲击的音色也常常在电子音乐里听到,如今,欧美以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学习和演奏甘美兰,更有不少现代作曲家为甘美兰创作音乐。
作者简介:胡歆钰(1989—),女,河北人,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学历: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甘美兰
一、甘美兰音乐现象的研究
印尼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群岛国,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组成。它是一个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存,多宗教自由发展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甘美兰作为印尼艺术瑰宝,音乐十分丰富,音色多样,清脆的竹板和响亮的金属板,嘹亮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低沉的鼓声和柔和的笛声,威严的锣声与纤细的女声齐唱……这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们能在音响的调色板上描绘出多种多样的色调和变化。对于佳美兰音乐的历史研究,可以归为“地区研究”或者是“区域研究”。他所指向的是对世界上现有的特定区域进行研究(通常是指南美洲、大洋洲、亚洲等)。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区域的划分除去地理和文化以外,还涉及其他领域。现如今,文化事实的研究,并不是永恒的稳定不变。例如旅行、战争、宗教运动、殖民运动、流放等都有可能大幅的改变现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在印度尼西亚的历史上,类似的各种交互运动已发生了多个世纪,其中宗教活动对文化影响较大。
(一)宗教对佳美兰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宗教。在16世纪前,但由与佛教和印度教碰撞,构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文化,佳美兰文化才有今天的辉煌结果。
1.佛教
佛教建筑——婆罗浮屠庙壁画体现了佳美兰音乐的历史发展。该壁画建于9世纪的爪哇地区,由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在长达三公里的浮雕中,已经很难看出曾被火山灰掩埋了数百年。我们看到有关类似佳美兰的乐器,佛教建筑展现了印度尼西亚最早的演奏形式。建筑除了拉弦乐器以外,各种鼓、锣、竹笛、拨弦、碰铃等。但未出现钢片琴及木片琴的图像。大部分乐器都源自印度,非佳美兰乐器。一般来说,佳美兰乐队的功能是为一些场合进行伴奏,其中最多的乐器是锣。锣的发展离不开16-17世纪去到爪哇的欧洲旅行者们,作为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锣乐队的发展越来越精细化。
2.伊斯兰
15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商人频繁的贸易活动在马六甲的贸易中心进行着,伊斯兰教如今遍布了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尤其是苏门答腊的沿海地区以及群岛的北海岸等地,多数是从马六甲开始传播的。16世纪频繁的贸易活动,爪哇的北海岸成为了当时的文化、政权的中心,但后来由于穆斯林统治者之间的权力纷争,推动了伊斯兰教音乐在当地的发展及本土化,大批伊斯兰音乐风格和不同类型乐器被介绍到了印度尼西亚。然而,基于苏菲教对爪哇音乐和戏曲的特定美学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伊斯兰教对爪哇表演艺术最重要的影响。由于苏菲教的神秘主义,使得其信仰者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自己打开意识以达向超理性世界,苏菲教的存在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创造和运用上都很特别的甘美兰音乐,叫做“Sekaten甘美兰”。“Sekaten甘美兰”16世纪产生,是一般佳美兰一倍左右,用于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活动,一年仅一次。直到今天,Sekaten佳美兰仍在苏腊卡尔塔和日惹的大清真寺前的宫廷广场上演奏。
(二)关于佳美兰音乐理论的研究
1.佳美兰音乐理论对欧洲的影响
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由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互碰撞,使得甘美兰音乐理论区域研究开始出现。深刻关注着人类的音乐行为的欧洲荷兰人阿普?孔斯特。他是最早研究佳美兰音乐理论的学者,同时,是印度尼西亚音乐研究的先驱,也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奠基人,他最主要的贡献莫过于率先从学理和音乐实体研究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他从生理、社会、心灵等角度来诠释音乐,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把印度尼西亚音乐推广到全世界。他在关于爪哇音乐研究中提出了根据乐器的不同功能对乐器进行分类,这对佳美兰音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孔斯特关于对印度尼西亚的音乐理论激发了他的学生胡德。胡德对爪哇佳美兰作品提供了一个节奏模式整体结构框架。80年代,朱迪思?《当代爪哇的传统音乐》的著作中,对当代爪哇佳美兰音乐角色的转变做出研究,朱迪思?贝克尔吸收了胡德关于节奏模式的观点,在甘美兰音乐的框架。他证明,不仅节奏是一个框架,加麦兰音乐从A到Z有框架,都有一个框架。根据四个不同基团的顺序,构成甘美兰音乐的框架。还暗示戏加麦兰音乐,以及如何创建一个甘美兰音乐的做法。贝克尔认为,“在口头传统的符号,音乐家掌握创作技巧,即基于框架的旋律和节奏,表演者在表演也能凑合。”
2.印度尼西亚学者关于佳美兰音乐理论的研究
19世纪印度尼西亚学者研究的重点并不是音乐理论,而研究内容集中在表演环境的分析问题上,因此佳美兰音乐著作的理论研究在印度尼西亚尚未成形。音乐的内容中大部分可以在爪哇当地的各类著作找到原文。其形式主要是吧诗词歌赋演变成音乐演唱表达其内容。其中甘美兰音乐抓住了诗词的韵律规则,诗就成为演唱内容,而并非朗诵。由二十世纪,有更多的加麦兰音乐理论。通常一些项目上市。印尼当地的加麦兰音乐理论与建立五六十年了一些加麦兰音乐学院和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一些新的想法出现在七八十年代,在此期间,大量的加麦兰音乐理论家与演奏家。通常他们理论与演奏均达到专家的水准。佳美兰音乐理的论陈述创造性尝试由此拉来序幕。
3.70年代美国的佳美兰音乐研究
胡德是推动了佳美兰音乐理论在美国的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非西方艺术表演的实践课程中加入了佳美兰音乐,并成为当时的一大特色。在那一时期,田野工作和参与观察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趋势。80年代出版的《甘美兰音乐演讲》探讨了过去学术界几乎没有涉及的这种乐队合奏形式的发展历史过程,分析了东南亚锣群文化与广泛分布这一地区铜鼓的渊源关系,通过大量的事物与图片进行比较,勾勒出如何从各种铜鼓演化成为现在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地区的、样式繁多的釜锣的历史线索,为研究漫长的音乐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美国的多所大学里都出现了佳美兰演奏乐队,至今在美国已有100多套佳美兰。 二、“独秀一枝”的甘美兰的音乐风格
自古以来,爪哇岛中部是甘美兰音乐最发达的地区,亦是佳美兰音乐的发源地。据当地史书记载,公元245年,最早的甘美兰在今天的梭罗(solo)与茉莉芬(madium)边界地区。然而在16世纪,梭罗与日惹两个宫廷内,均有古老的完备甘美兰色卡坦(sekaten)。两个宫廷的甘美兰演奏风格差异微乎其微,同时舞蹈与皮影戏表演部分,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
(一)甘美兰音乐之器乐与舞蹈
1.乐器
在乐队中,大约有20种不同类型的乐器组成才能组成一支完备的甘美兰乐队,乐器数量多达75件。每一种乐器,大小形制也各不相同。斯连德若(Slendro)与佩罗格(Pelog)是甘美兰乐队的两种调音系统,每一种调音系统至少需要配置一套乐器。由于佩罗格调音系统的调式音阶、音级构成不同,需要分别调成佩罗格贝姆(Bem )和佩罗格巴冉(Barang)音阶。因此,印尼甘美兰是一个独特的以金属击奏乐器群为主体的乐器王国:罐锣(BonangKenong)、吊锣(Gong Ageng kempul)、铜排琴(Gen-der Saron)、木琴(Gambang)、竹琴(Angklung)、桶鼓(Kendhang)、框架鼓(Bedhug),对于彩色的钹(Kecer)等的和阴影的影响。金竹极目,玩游戏,不同的形状,范围。即使风和弦乐器,也被看作是一个打击,演奏乐器。 Dilabuh(这个词的含义是被打)是一个广义的或发挥。甘没兰除了打称为播放演奏乐器,再加上侧倾演奏乐器——独一无二的仪器。只有罢工的工具,那么软锤,锤头,锤头硬包杆,轮状锤,锤,这是不是唯一的一个。在一个文化中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他们备受推崇爪哇成为乐队的主,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音乐文化。点击播放乐器的声音已经成为Java的国家讯心理学的共识。甘美兰乐器的惯用分类与爪哇乐器音乐功能的表述密切相关。
2.记谱
传统上甘美兰音乐是口传心授,没有谱子。20世纪六十年代,甘美兰音乐开始向外界传播,并进入的音乐学院的课堂后,音乐学家门才开始尝试记谱。记谱方式只是记录的骨干音。但到了十九世纪日惹(Yogyakarta)和梭罗(Surakarta)出现了乐谱,但主要是为了纪录和流传,并不像西方乐谱是用来视谱演奏。日惹的乐谱看起来像棋盘,是直行书写的;而梭罗的乐谱则是横排。以上两种乐谱今天已很少人使用,被克柏提翰记谱法(Kepatihan notation)取代,以数字来代表音高,以附点来标记音区,横线来标记时值,类似近代中国音乐所用的简谱。通常乐谱上只记录 Balungan乐器的声部,作为旋律的骨干,其它乐手取依据骨干音即兴演奏,将本来一个音加上两倍、四倍、八倍的音。通常乐师经过长时间练习,演奏时已经大概把乐曲背熟。在西方为了方便教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有时会将所有乐器的声部以五线谱默写出来。
3.传统舞蹈
舞蹈与宗教仪式的结合显得特别紧密E无论是生日、婚礼、葬礼,或者是印度教寺庙的开基节,都少不了它,开基节是每210日举行一次。因此,开基节在村庄里很频繁地举行着就这样,巴厘岛是真正将音乐、舞蹈和礼仪程序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地加以展开。
(二)甘美兰音乐音阶乐律分析
1.甘美兰的音乐结构
声乐甘美兰的音乐作品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是声乐,第二是器乐。第三是由器乐声乐伴奏。第四是通过声乐器乐伴奏。和加麦兰音乐,经常与Kalaweitan“(karawitan),靳迪嗯(Gending)2为代表,公开展示”Karawitan“(karawitan)是声乐和器乐与传统甘美兰音乐调音系统,卡拉Tzetan使用产生Silianderuo裴罗格两个调谐系统,声音艺术,靳涤嗯(Gending)一般甘没谰的音乐或歌曲,狭义上是指形式或结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同时也包含了基本的心情的音乐。第一部分(merong)经常展现出庄重,和平的宁静局面;第二部分(minggah)平时活泼生动局面从正面发展旋律的这部分,保持内在联系与一个关联词在加麦兰音乐。和大量的音乐结构和形式,如巴伦甘(balungan),一层壳(cengkok),Patert(patet)的,在节奏和速度方面,这是很难说有严格的限速,虽然由引线鼓节奏来控制,而且也由音乐情感和鼓感觉约束。由于其不同的功能的剧目,也有速度差异。
2.甘美兰音乐的音阶种类
爪哇甘美兰以两种音阶 Sléndro(五声音阶)和Pélog(七声音阶)最常见,除此之外亦有 Degung、Madenda(又称作 Diatonis,因为和西方的自然小调音阶类似)。Slendro和五个尺度近似,接近纯法,类似西方重新英里所以拉做。 P日志有七个声调,声音和音调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和西方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声音非常独特。不要有七个玩,很多时间在同一首乐曲只能选择五分之一。每一队的甘美兰乐队的音准亦略有不同,但同一队乐队之中每件乐器都依随同一套音准的标准。
因此,不同甘美兰乐队的乐器不能混合使用。作曲家及民族音乐学者科林·麦克菲察觉到这个现象,并认为音阶的分别是导致印度尼西亚出现许多种类的甘美兰的原因。但亦有人持相反看法,因为印度尼西亚亦有一种甘美兰称为Gamelan Manikasanti,能够演奏多种音阶,以方便在节庆中以一队乐队演奏来自不同风格的乐曲。峇里甘美兰乐器最大的特色是乐师会同时演奏两组音,两组之间的音准略有差异,而形成物理上的拍频效应(beat),声音带有一点震抖,而带来闪烁的音色,在宗教音乐里亦加强了冥想的感觉。
那么甘美兰乐器是如何定音的?是我吗关注的甘美兰乐器只有5音,所以在使用Slendro音调的时候完全没有问题,而使用Pelog音调则比较困难。因此,pathet系统应运而生。Pelog音调相应的有三套pathet,一是12456,二是12356,三是23567。因此,尽管Pelog音调虽然有七音,但在加美兰演奏时只取其中的5音。 三、甘美兰的现状与传承
甘美兰在西方与非西方的音乐体系中,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以及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关注音乐的文化来源、音乐的真实性、音乐文化的混合是音乐教育的主导观念。甘美兰音乐相关的跨文化对话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开展了几个世纪的甘美兰主要流行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和爪哇地区。通常为哇扬戏(皮影戏)舞蹈和宗教仪式等伴奏,也用于其他表演形式,直到今日,甘美兰依然流行,现在不少欧美国家亦有甘美兰乐队,但常常会在音乐厅演奏,虽然偶然也会加上舞蹈和皮影戏。据记载,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和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已经出现了加美兰音乐。20世纪40年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阿普·孔斯特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开设加美兰课程,到1950年,他的美国学生胡德在美国开设加美兰课程。
现在,北美、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都可见到加美兰的身影。美国的加美兰发展最为迅猛,而在英国,人们则将加美兰作为监狱治疗乐的一种手段收到广泛的实用。在1889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中,一队爪哇甘美兰乐队的演出吸引到法国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和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的注意,德布西后来在自己的作品应用到五声音阶、支声复调的织体以及锣的音色,其中最明显受到影响的是他的钢琴作品《版画集》(Estampes)里的乐章“凉亭”(Pagodes)。萨蒂在其钢琴曲集Gnossienne里不停重复的乐段亦有像甘美兰的效果。到了二十世纪,更多的作曲家受到甘美兰音乐影响,包括约翰·凯吉(John Cage)、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科林·麦克菲(Colin McPhee)、斯蒂夫·莱奇(Steve Reich)、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利盖蒂(Gy·rgy Ligeti)等等。在流行音乐方面,亦有民谣吉他手John Fahey、摇滚乐队Sonic Youth等等受到甘美兰影响。吉他手King Crimson尝试把峇里的两组音准的概念运用到两支吉他上制造拍频效应。一些西方音乐家甚至创作乐曲给甘美兰乐队。甘美兰这种充满金属和敲击的音色也常常在电子音乐里听到,如今,欧美以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学习和演奏甘美兰,更有不少现代作曲家为甘美兰创作音乐。
作者简介:胡歆钰(1989—),女,河北人,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学历: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