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千古一帝有关的“岛”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秦皇岛”文化的高地吗
  
  长期以来,很多游人不把“秦皇岛”理解成地方形制和文化的整体,秦皇岛城市的整体形象价值是被分割的。特别是山海关文明古城的整体开发、北戴河在现代休闲旅游业中价值的全面提升,更使得“海港区文明”像一块置于其间的孤岛,塌陷在今天被人们肢解的视野概念中:认为这里知名的文化地点是山海关和北戴河,或者从形式上就把关、河、港这三个区别提另论为三个城市,或者明白了这三个区都隶属于城市“秦皇岛”,又从心里颇为困惑为什么因山海关、北戴河而声名千里的城市偏偏叫“秦皇岛”?
  一座城市的名字若是以具象的事命名,那这个事的文化特点一定是特到最典型、最核心的程度;如果,这个最典型、最核心的文化具象还鲜为外界认可,那一定是它还没像山海关、北戴河那样崭露头角,那一定是对这件大文化的埋没。
  “秦皇岛”三字,体现的并非“秦皇”这个人,而是这个人一件有影响的大事儿干在这个“岛”上,并给这个岛的后来以文化影响,开创了一方占天时地利的文化特色。否则,秦始皇生前身后的影响,应在西安等地。但这个“扫六合”的人,想在海上干的名堂,留下的他与海有关的文化,也非位居海港区这个“岛”莫属,谁敢说,与千古一帝有关的“岛”以及文化的繁衍应逊色于“山海关”“北戴河”呢?
  问题是,我们传承了这个“秦皇岛”上悠久的人文吗?又发扬了什么样的海文化遗产?如果传承了又发扬了,海港区这个“秦皇岛”之地还塌陷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一定是舆论对“海港区文明”的塌陷。
  因为,海港区是古往今来一祖龙——秦始皇拜海求仙祈长生文化的发祥地,其所形成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现象,实在堪称秦皇岛这座城市品牌文化的高地。
  
  这里的人为啥“逛码头”——
  求仙拜海文化寻源
  
  其实,“秦皇岛”名字的由来,就是这种求仙文化的由来。始皇求仙入海处在现在的海港区东山一带,秦皇岛后人就在今天的东山海域形成了拜海祈福的气场。
  人们选这一带海岸线朝海祭祀,形成地域的民间文化习俗,有着两个层次的成因。
  从历史的角度讲,是千古一帝东巡延续给后人的秦皇拜海求仙文化所致。当年,秦始皇派出方士求仙,今天,瞻仰、拜访、延伸这种“求仙祈祷长生”文化,甚至还在景区再现了秦皇拜仙访海的时代环境,用声光电手段复制童男童女乘舟时的风雨飘摇,这是学者所能做到的朝拜视角,曾经身体力行的是封建王朝士大夫,史料记载,汉武帝也是入海求仙的热衷者,甚至,曾于海边建筑迎候神仙的宫殿。有根据的皇家拜海求仙行为,被今天学者、文化人阶层发扬成“长生文化”,又形成“望海大会”固定模式,也主要靠历史视角的依据和港城文化人的操持。
  从生活的环境看,也有两个互为关联的因素。“仙气、仙境”之说总是交织在现实和人们的传说中。首先,需在一定光学和物理条件下产生的“海市蜃楼”,从古至今在秦皇岛这畔海湾都有出现,位置几乎都在海港区西海滩和赤土山一带。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海市蜃楼“数十里,忽伞盖,忽旗帜”,1996年夏天出现的是街道纵横的小镇,2006年9月11日,则显现了高楼塔吊。显然,历朝历代的客观存在,都有可能被大气层在特定条件下反射成奇异幻境,由于它的一度不可思议,古代方士蛊惑它是海域里的神山影像,先民想象它是蜃即蛤蜊吐气而成,明朝嘉靖年间抚宁人翟鹏,就因在海港区西海滩至金山嘴一带海域目睹海市蜃楼而作诗形容:“山头隐隐见楼台,万状千形顷刻开。出入人踪离汉远……浑如身世上蓬莱。”关于海域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传说,历来就在民间广泛传闻,加之大海的神秘、渔猎中的天灾,靠海的人自然有由敬畏产生的对海的膜拜。
  
  正是“海市蜃楼”不止一次出现的明朝,人们在这座约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建筑莲峰寺,寺内供山神和方士徐福像。在开平矿务局于1898年前后以山土填港基时,还撰写公文“要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挖到寺前,将寺搬迁到港城东大街,俗称“东大庙”,供观音菩萨、关帝和海神娘娘、西天如来佛。农历三月三、四月十八在这里的庙会,祈神拜佛的人能叫香烟缭绕几日不断。
  可见,这种拜海敬神求仙活动在解放前就是占分量的,而且与一般的拜佛现象相交融,选定的时日也和农历端午节相衔接,说明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选端午节“逛码头”,与人们今天过端午节的心理是异曲同工的。当年,往河中投粽子是保佑屈原不被鱼吃,后来在这一日门上插艾蒿、衣服上挂红布秸秆,是辟邪,祈祷活着的人平安。用秦皇岛人自己拥有的文化掌故在端午节倡导健康、长寿、平安,这也正是今天海港区政府把“逛码头”发扬光大成“望海大会”的积极意义,演绎的是“海港区文明”进程。
  与膜拜大海仙境相关联的“逛码头”人文现象,产生在“饥寒求保暖、战乱祈平安”的年代,当时的生存状况,自发了一种靠海求海文化,今天的“望海大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甚至形成文化产业,在于自发的拜海文化给了它土壤。
  “海港区”,顾名思义,是有港的区。如果说没有秦始皇东巡就没有秦皇岛城市之名,那么,春秋战国时开辟在这里的“碣石”港名字,也由曹孟德的“东临碣石”,吟诵的相当响亮。然而,直至清朝同治时期,这个古港也只有帆船停泊而无住户,岸上三两船栈中的人,生活当然与海攸关,向海祈祷货船和生存的平安在情理之中。到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在海港区自开口岸,河北、河南、山东等外埠人受雇于开滦煤矿秦皇岛码头,不仅靠港的往来船员增多,给码头卖苦力的人也聚集落户,加之少数渔民,形成了不同阶层,也使海港区居住群产生了地域层次。那些落户的苦力中,外工(码头非正式工人)或住煤场“大锅伙”房的通铺大屋,或在一片乱石岗搭简陋棚,形成了棚户区,生活水深火热。码头的“里工”(开滦正式工人和职员),住青云里、蓬莱路、英寿里、延寿里一带三等房区,对比东山、南山、海滨路上一、二等房区居住的外国人和高级员司,微薄工资也难以维持温饱。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肆意海岸、直奉战乱、日本入侵等,民生毫无安全感。
  正是在这些广大劳苦民众的生存环境中,慢慢形成了在端午节“逛码头”的民俗,每逢这天,大人小孩络绎不绝,直到文革扫“四旧”前,都延续着到海边沾沾海水、登高望远的时令,而且,据港务局退休工人张伯初讲,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一直有座小庙,小庙前的香火缭绕,即便是扫“四旧”小庙被拆,人们也在原地垒砌成三块砖头,继续拜海乞福求健康平安。
  
  当年,平民百姓因生计在海港区落脚安家,不仅是码头需要工人,也有对“秦王岛”(1535年即明朝嘉靖14年,人们开始把当时海港区地域叫此名)的神往,“逛码头”这种祈福民俗,正是百姓在精神领域的文化活动。一旦今天官方把它引向更明朗的“求长生”文化,走向“望海大会”品牌,世世代代的海港区居民便是响应与参加活动的生力军。就在刚刚结束的“海港区第四届秦皇望海求仙节”现场,秦皇岛港务局的退休老人赵立民即兴填词赋诗,其内容与早年人们逛码头的心境发生质的变化——“猜想当年,封疆筑城兴秦邦”;“秦皇求仙入海处,百姓休闲游乐园”。
  
  从“望海大会”到“望海求仙节”——文化的绝无仅有
  
  秦皇求仙和港口两块文化土壤层的交融,使这片海港区境内不到21公里的海岸,具备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望海大会”举办资格,就像山海关和北戴河那两个区的海岸一样,因为固定的、不可再生的人文而独树。而且,这种文化在日、韩两国官方和民间,也存在广泛影响,每年的“望海大会”,都有日韩两国人民前来参加活动和研究。
  海港区的“望海大会”发端于改革开放年代。
  在早,因为港城有“逛码头”的民众,市政府于1975年建立了东山公园。1988年的1月,海港区政府在20天内两次组织人力物力,把明代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立于东山的“秦皇求仙入海处”石碑残片打捞上来。文革初年,这个古人铭刻历史的文物被砸碎推入大海淹没侵蚀达22年。是时任海港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对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正端,在现实工作岗位上切肤感受到各界人士的呼声,于1988年8月24日,促成海港区政府向秦皇岛市政府提交了《关于修复“秦皇求仙入海处”遗址的建议》,当年8月25日和29日,时任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批示:提出具体方案,制定建设规划。
  
  海港区经过两年的考证、酝酿,“秦皇求仙入海处”在东山公园旧址隆重奠基,1992年5月20日竣工。秦风阙门、史记石刻、秦文化一条街、求仙路、秦风石牌坊、24尊石雕兵马俑和6尊童男童女、高6米重80吨把酒祭海的石雕秦始皇以及明风碑亭等立体呈现于“秦皇求仙入海处”,从此,“秦皇岛”有了回溯千古求仙文化的风貌;始皇雕塑的高大是中国帝王石像之最,成为秦皇岛标志性城市雕塑。
  就在竣工后的第13天,即1992年6月3日,“秦皇求仙入海处”举办声势浩大的“开园典礼暨海港区首届望海大会”,整整三天,求仙大典和广场上的秦皇舞乐摄魂动魄、耳目一新。拜海来的人们被高10·8米、宽3·2米、厚3·2米的正阙引进一个“发思古之幽情”的领地,一眼就会看到高8·46米的副阙上,按东西南北方位雕刻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浮图,感受到民间所认同的“风水”概念。
  民俗文化的开掘,得到国家领导、专家学者和天下华人的支持重视和栽培。
  在1992年的一期工程中,求仙入海路口的牌坊上端顶着6个大葫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联:“弘扬中华文化 碣石文章千年事 幽燕风歌万事情”。学者们为求仙路设置了6个平台、72阶梯。胡亥、李斯、赵高、王绾等掌故人物石刻,都可拾级触摸叩问。抵达海边,始皇大雕身前一尊商周青铜鼎仿品,既象征帝王的一言九鼎,又成了朝拜者最感痛快的大香炉,非得买半米高的大柱香才与“大香炉” 匹配,香火在海岸线上缭绕。秦皇岛籍台胞孙瑞明先生捐资11000元复建明风碑亭的石碑,赵朴初为石碑题写“秦皇求仙入海处”。
  1993年、2000年、2002年, “秦皇求仙入海处”分别完成第二、三、四期工程。
  在1993年的“望海大会”中,“逛码头”的人又看到了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书写的“战国风情”牌匾。沿着210米长的秦文化一条街,先是57间亭店中的特色秦文化纪念品让人眼花缭乱,显示了“望海大会”的“产业”性,再到战国风情中齐、楚、燕、赵、韩、魏、秦处,领略战国七雄在政治、军事、农业、商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不同精髓,齐国临淄怀古图、稷下学馆、孔子问韶处;燕国八卦迷宫、黄金台、壮士行;赵国邯郸丛台、射箭场;韩非留诗亭;魏王观斗鸡;楚国小舞台;秦国求仙殿,殿中的立木为信、五羊皮、秦皇拜荆条等传说和地下半岛出船求仙场景的再现,等等,很多常年坚持“逛码头”的平民百姓赞叹出声:“长见识了!”至今,从火车站始发,直达“入海处”的8路公交线路,是常年收车最晚的线路,每逢端午节,男女老少把8路每一趟车都挤得满满蹬蹬,从“望海大会”初年一天最高3万客流量到今天日高峰8万余拜谒大军,是海港区坚持数年必成大气候的结果。15年的打造,“望海大会”已成为秦皇岛人当然的民俗、海港区独树一帜的品牌文化。
  “入海处”工程一个接一个,“望海大会”的内容和声势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望海大会”每届突出一个需要带动的特色文化主题,比如,1996年第5届的“望海大会”,配合海港区大型歌舞表演,举办了“八五”海港区成就展和首届“秦皇杯”书画大赛,从此,海港区书画大赛一年一度。1997年第7届适逢香港回归,开展了市区领导栽“回归树”纪念活动,从此,每届植树铺绿活动不断,已然形成了一片“纪念林”。先后种植的5万株树木、花灌木和1·2万平方米草坪,使“望海大会”的举办地一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2000年的“望海大会”,“花”海如潮,由海港区文体局牵头的民间“花会”展演,实现了“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欢歌劲舞中,引进60多家风味小吃和大型光纤光缆发布会,从此“望海大会”被运作成文化产业。每年来报名到大会参加演出的艺术团体来自各省市,有河北省清苑县戎官营村起源于明朝万历九年的“绣球龙灯”,有东北民间的耍狮、吴桥的杂技、黄土高坡的锣鼓等。
  2003年过后,经历了“非典”时期的“望海大会”,进一步唱响平安、健康主题,把道教人士请入其间,挂起大红中国结。2004年,已经在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广泛参加旅游推介会的“望海大会”机构,打出“秦皇岛望海大会暨首届求仙节”的横幅,古香古色的入场门券上写有“求生命长青,跨时间岁月,取求仙真经,望海天之灵”,全面包装的“求仙、健康、长寿、生命”文化主题,用8个硕大氢气球升上天空,撞响仙钟,宣读祭颂,同时进行的“大型求仙舞蹈史诗”、“篝火狂欢巡游晚会”“道教文化中的长寿思想体系解读”、“祈福迎祥法会”等,使不同层次的游人各取所需,4天下来,实现旅游收入8·1万元,游人和创收分别较2002年同比增长67%和135%。
  
  相关链接
  从“求仙望海节”到文化产业
  
  目前,“望海大会” 作为秦皇岛市符号性文化,已经产生很多求仙、长生文化的附加值产品。
  一是有关的诗、赋、联的传诵和创作。姑且不说记载在历史文献中的秦皇汉武明皇清帝以及文人墨客的诗赋对联,就是流传在民间的歌谣也不少。
  
  首先是到这里戍边的人,像这样的诗“闻说秦皇海上游,至今绝岛有名留。不知辽海城边路,多少秦人骨未收”等,都被海港区收录流传下来。另外,今天不少社区的居民聊诗会,也把这一地方文化现象当成创作素材。关于劝人学仙,民间还有老人记得从辽东一带相传而来的歌谣:“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这是个学道化鹤的民间神话,而今的“望海大会”恰恰增加了民族本土宗教道教的旅游项目。追求现代人养生和健康之道,剔除迷信糟粕,对比当年的愚昧求仙之举,“望海大会”早已是“总把新桃换旧符。”
  1993年,因为韩国流传他们是韩终后人的传说,韩国天地健康食品商社的金龙龟先生来到求仙处,并为这里写了一幅对联“不老救门 秦皇求仙不死药 五百童男童女出”。笔墨下的浩荡,直书当年对后人乃至邻邦的震撼。历年,各界人士在望海大会作画写诗留书法,都有专用地点,文化收益颇丰。而2001年,求仙入海处举港城学者之力,刻在求仙处距海20米的厅碑东侧巨石上的今人辞赋(又称“长联”)《山情海韵秦皇岛》,更彪炳此地文化的力量,地方日报社秦皇岛晚报头版以《长联述替嬗 涵山情海韵百多字赋比兴 高碣对沧波 镌古往今来千数年精气神》为肩题,报道了《山情海韵秦皇岛》长联镌刻完毕。此赋暨联,张扬了海港区文人追求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水平,也传播了“双九九”长联文化,使“望海大会”更加情景交融、自然与人文辉映。
  二是给“望海大会”垫底的求仙文化研究产品。诸多学者著书立传、追本溯源,秦皇岛市所出各种相关书籍较为可观,形成了“望海大会”研究专家圈,秦皇岛藉由这种研究氛围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并形成了国与国学者间的文化考察互动,促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友好往来。2005年,秦皇岛海文化学会在海港区成立,标志着我市对海港区和求仙文化的新认识,我市对地域文化研究和传播步入从分散到集中的新阶段,同时,“望海大会”也成为系统挖掘、整理、研究、推广海文化的国内外交流平台,是现代人海文化活动的中心。
  三是地方旅游定点星级酒店“求仙大酒店”和地方酒“求仙贡”,仰仗“求仙文化”创牌,又凭借“望海大会”扬名、创收。对这种经济效益的带动,“望海大会”功不可没,可以说求仙文化完善了地方接待游人的特色吃住结构,给了“望海大会”办商务旅游和会展的可能性;创造出了地方酒品牌,使秦皇岛的餐饮桌上多了秦皇岛品牌文化的谈资。到目前,以此文化底色所创造出来的经济实体,反过来又支撑了这种文化的研究与发展,2006年年底,在求仙贡酒业的经济支持下,海港区的求仙文化研究人员对当年秦始皇东巡求仙的行途进行了第一次寻探。?四是“望海大会”带动海港区在2001年8月启动“秦皇号”豪华游船项目;在2003年6月28日建成350米长、6·5米宽的“求仙栈桥码头”,而后又引进与“秦皇号”对称的“求仙号”,把“逛码头”的脚步延伸到大海中,增加了特色旅游的线路和文化底蕴。
其他文献
韩国徐福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祭拜始皇    经过十年来中日韩三国相关人士不断地交流,秦皇岛望海求仙大会在韩国有不少人也知道,因为你们是在农历的端午节前后举办,而且已有很长的历史。这次我们西归浦徐福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一行12人特意赶来,应邀参加望海求仙盛会,祈求祥和平安,祈求童男童女平安归来,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在2000年,西归浦市和秦皇岛市就结为“友好交流城市”,秦皇岛多位领导也到过西归浦市。西
期刊
澳大利亚人热爱旅游文化胜地,也更感兴趣对这些胜地世界性遗产的保护。  就拿眼下的一件事来说,一次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2007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动议——以国家的名义,向联合国提供50万澳元,用于确认、保护和宣传亚太地区的世界遗产。    作为《旅游纵览》人,联系刚发生的事情,澳籍旅行者林登·迈尔不远万里徒步中国的贡嘎地区,都在内心深处肃然起敬。于是就询问在上海设立的澳大利亚旅游局驻中
期刊
在第七期,《旅游纵览》刊登了澳大利亚国籍登山爱好者林登·迈尔(lindinmayer)于四川贡嘎地区失踪的事情。此后,我编辑部一直关注四川登山协会寻找林登·.迈尔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川登山协会来电告知,搜狐等中国网站登出寻人启事后,不仅全国上百家新闻媒体询问情况,而且在旅游爱好者特别是喜欢徒步登山的“驴友”中也引起重视,其中,两个四川“驴友”的信息非常重要,据他们说:确定“驴友老外” 林登·
期刊
你知道秦皇岛的黄金海岸吗?她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给予她“美”的评语是——沙漠与大海的吻痕。    今夏,这个沙漠与大海接吻的海岸上,又增添了一处与沙海风情相得益彰的点缀,叫“生态型体育休闲公园”,它让你在绿意盎然、情意绵绵的沙与海间休闲和健身。  这个园,占地2000余亩,投入12亿人民币修建了垂钓园、奇石园、浴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以后,还会出现会馆、五星级酒店
期刊
不久前,在石家庄召开的“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很值得关注。坐拥京津周边,又面临国家对环渤海经济圈新一轮发展时期的强势开篇,河北省无数个旅游大发展的信号都在这次十分隆重的大会上闪现:    参会人员范围空前广泛,要求到会之严前所未有。囊括11市、县、区主管副市长、县长、区长及发改委主任、旅游局局长,省直有关单位、旅游科研单位、旅游出版单位、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领导等。这些,反映了河北省“发展大旅游、培育
期刊
大海在欢唱、在奔跃  激情地涌触沙滩的双唇  沙滩舒展着、柔软着  欣然地领受大海的浸润    朝夕相处  描画出美丽的弧线  岁月相守  交融为动人的风情    白云逐浪花欢悦  蓝天叠海水翻腾  彩霞映沙粒闪烁  月光耀贝螺晶莹    金色与海蓝的调和  脱颖出这块翡翠  大海与沙滩的拥抱  吻出了这片岛屿    何时还我一梦  沉醉在翡翠的吻痕
期刊
1     6月19日晚7点30分,河北省承德市大型原创音乐舞蹈诗《紫塞风华》,提前拉开了“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帷幕。  以总结交流2005年以来全省旅游业发展情况、推进各市旅游事业更快发展为主题的工作会议,何以增加这一序曲呢?  从幕幔拉开到落帷之间,高潮跌宕处无数次的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其间的内容:推出以承德市宫廷文化为特色的民族诗样乐舞,展示地域特色旅游风光,寻找旅游经济的文化灵魂,才是征
期刊
8月,56个民族、13亿人口、6个奥运城市拧成一个中国结,刻在中国印里——鲜红的火色、苍翠的绿意、古老的文明……  从北京奧运圣火“祥云”在奥林匹亚燃起的那一刻、全世界60亿人的目光就开始跟随圣火,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00余天的时间,13.7万公里的路程、一路走来……在奥运的历史上,圣火第一次传遍了全世界、也正是这第一次,中国让全世界记住了北京,记住了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期刊
仿佛在云中飞——那是石头的梦;  真切在水里迎——那是镜头的梦。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把同行人、特约摄影记者徐树春沿途写下的伊春随笔飨与读者。]  穿过辽阔的三江平原,进入苍茫的小兴安岭山地,我们乘坐的汽车就像一叶扁舟荡漾在无边的绿海中,扑面而来的是含着绿荫野花芳香的清凉的风。汤旺河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蜿蜒流淌,引我们去探访神往已久的北国林都——伊春。  在夏季伊春的画卷里,几乎涂满了绿色的
期刊
7月1日傍晚,秦皇岛市降下一场大雨。天空放晴后,位于秦皇岛北部的祖山风景区顶峰不仅出现了云海景观,还惊现了奇特的佛光奇观。据了解,当日中午,秦皇岛市的三名摄影爱好者冒雨赶到祖山顶峰,等待傍晚天空放晴时拍摄祖山云海,突然云海中一种独特的东西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人的影子,当那影子逐渐的清晰起来时,三个人发现影子外面还有一圈七彩的光环。这一发现让他们欣喜若狂。更令他们惊叹不已的是,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