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就业事关民生民计,事关脱贫攻坚大局。今年以来,贵州省黔西南州坚持把做好劳务就业扶贫作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在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强化指挥作战体系,出台实施劳务就业扶贫全覆盖系列政策文件,坚持“外输、内拓”两手抓,通过返岗就业、增岗就业、稳岗就业等举措,促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贫困人口有劳动力家庭以户为单位动态实现就业全覆盖,为全州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组织保障 构建高效指挥作战体系
建立就业全覆盖攻坚行动指挥部 成立由州委组织部部长任指挥长、州政府分管副职任常务副指挥长、州政府常务副州長担任指挥部第一副指挥长、相关副州长任副指挥长的就业全覆盖攻坚行动指挥部,县级组建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指挥长”的指挥部。同时,充分发挥州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体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两委一队三个人”、网格员、就业指导员等作用。
强化精准调度督战工作机制 坚持州对县每天一调度、县指挥长一天一调度、州县指挥部一天一研判,全州工作一天一战报、乡镇(街道)党政负责同志一天一盘点,村(社区)“两委”(前沿指挥所)一天一落实的“六个一”机制,全面推进工作落实。同时,州县两级就业扶贫督战队采取现场查、交叉查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覆盖抽查,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和整改时限建议。
推行工作计划任务书制度促落实 为确保实现贫困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新市民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施行州县乡村四级务工人员返岗就业计划书等制度,将阶段性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天,实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按天推进,按期对账销号,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统筹协调 有力有效推进就业工作
广泛收集推送岗位推动就业 围绕“内拓”挖掘岗位,加强上下对接,争取资金和岗位支持,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全面收集就业岗位,重点解决贫困劳动力、边缘户劳动力的就业。围绕“外输”收集岗位,积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特别是对口帮扶城市对接联系,及时收集、梳理东部沿海地区用工岗位信息,每周进行更新,为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充分的岗位选择。同时,以村组为单位建立QQ微信群、新时代大讲堂、州级产业园+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的方式,做好岗位推送和人岗对接。
突出精准培训推动就业 持续深化“教育+人社+N”等培训就业模式。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和重点项目龙头企业,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鼓励和支持州内企业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以工代训;聚焦化工和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工业、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支持州内企业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在岗员工技能提升培训。
挖掘内部潜能推动就业 围绕州内一、二、三产企业和项目工程复工复产,定期精准收集、全面锁定、及时推送用工情况,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州内外企业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34个,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立足林业资源优势,推进林下菌药产业发展,优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持续稳定群众就业和产业发展增收;加大社保费减免、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援企稳岗和服务企业力度,扶持企业发展带动稳定就业。针对劳动能力弱或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结合实际开发储备2万余个工作岗位和1万余个公共服务岗位进行过渡安排和合理安置。
强化沟通对接 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
加强沟通建立完善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探索常态化劳务协作会商机制,畅通劳务输出渠道,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主动出击,由分管领导带队,各县(市、新区)人社局参与组建工作组,分赴浙江省宁波市、金华市、台州市、温州市,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福建省泉州市3省8地,与当地政府共商劳务扶贫协作事宜,签订劳务协作稳岗就业协议57份,让黔西南籍在外务工人员有就业、能就业、稳就业、有收入,共同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
畅通渠道推动有组织化返岗 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影响,在全州开通“返岗直通车”,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对接、运输对接、健康检测对接,组织指导返岗人员做好外出就业前健康检查,对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健康证明》50余万份。采取包机、包车、专列,实行“专人、专车、专线”和“点对点、一站式”等方式,按照“集中统一、成规模、成批量”原则,实现上车返岗、下车进厂“一站式”服务,推动劳动力有组织外出务工。开赴州外“返岗直通车”1500余班次,输送外出务工劳动力4万余人。
用好平台优化跟踪细致服务 积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沟通联系,依托黔西南州已成立的10个劳务协作站、“两地三级党组织”等平台,通过用工企业、劳务协作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三方通力合作,成立“务工人员之家”,打造“三位一体”一站式务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稳岗就业中的教育引导和凝心聚力作用,为务工人员做好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稳岗实时跟踪服务,促进稳岗就业、稳岗增收、安心安业。
强化保姆服务 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保障
探索“党支部+”模式强化就业服务 在全州全覆盖成立县级劳务服务公司、乡镇劳务分公司、村劳务合作社的基础上,着力推行“村社合一”,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劳务合作社负责人,党支部重点负责加强对合作社领导、政策宣传、组织发动等工作,劳务合作社重点负责岗位收集推送、劳务输出、跟踪服务、稳岗就业等工作。同时,针对一些村组促进就业工作薄弱的实际,就业工作党小组在全面摸排出来的225个就业工作薄弱村民组建立229个就业党小组,选派3252名干部下沉攻坚,推动就业工作薄弱村民组3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
推行就业服务卡制度强化就业服务 制定施行“就业服务卡”制度,以村为单位,由基层包保联系党员干部逐村逐组逐户逐人监测劳动力就业状态,精准填写就业服务卡,纳入连心袋规范管理,每月5日前核查更新,形成动态监测、专人推进、及时服务、末端管理工作机制;指挥部加强工作统筹督促,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入户填报工作要加强指导,包保联系责任人、网格员要认真做好填写、入户和每月核查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强化稳岗动态监测和就业跟踪服务。
运用“大数据+”联动强化就业服务 依托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的方式,开展线下线上各类招聘活动,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对就业岗位和劳动力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动态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时间、就业轨迹、培训情况、工资收入等,将贫困劳动力与劳务就业岗位进行精准匹配,做到人岗相适。同时,州、县两级建立由人社、扶贫、生态移民、公安、民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动核查机制,每月对数据进行核查比对,确保各部门数据一致。
强化组织保障 构建高效指挥作战体系
建立就业全覆盖攻坚行动指挥部 成立由州委组织部部长任指挥长、州政府分管副职任常务副指挥长、州政府常务副州長担任指挥部第一副指挥长、相关副州长任副指挥长的就业全覆盖攻坚行动指挥部,县级组建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指挥长”的指挥部。同时,充分发挥州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体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两委一队三个人”、网格员、就业指导员等作用。
强化精准调度督战工作机制 坚持州对县每天一调度、县指挥长一天一调度、州县指挥部一天一研判,全州工作一天一战报、乡镇(街道)党政负责同志一天一盘点,村(社区)“两委”(前沿指挥所)一天一落实的“六个一”机制,全面推进工作落实。同时,州县两级就业扶贫督战队采取现场查、交叉查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覆盖抽查,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和整改时限建议。
推行工作计划任务书制度促落实 为确保实现贫困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新市民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施行州县乡村四级务工人员返岗就业计划书等制度,将阶段性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每一天,实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按天推进,按期对账销号,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强化统筹协调 有力有效推进就业工作
广泛收集推送岗位推动就业 围绕“内拓”挖掘岗位,加强上下对接,争取资金和岗位支持,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全面收集就业岗位,重点解决贫困劳动力、边缘户劳动力的就业。围绕“外输”收集岗位,积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特别是对口帮扶城市对接联系,及时收集、梳理东部沿海地区用工岗位信息,每周进行更新,为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充分的岗位选择。同时,以村组为单位建立QQ微信群、新时代大讲堂、州级产业园+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的方式,做好岗位推送和人岗对接。
突出精准培训推动就业 持续深化“教育+人社+N”等培训就业模式。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和重点项目龙头企业,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劳动力就业,组织开展岗前培训;鼓励和支持州内企业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以工代训;聚焦化工和装备制造、新型建材、轻工业、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支持州内企业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在岗员工技能提升培训。
挖掘内部潜能推动就业 围绕州内一、二、三产企业和项目工程复工复产,定期精准收集、全面锁定、及时推送用工情况,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州内外企业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34个,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立足林业资源优势,推进林下菌药产业发展,优化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持续稳定群众就业和产业发展增收;加大社保费减免、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援企稳岗和服务企业力度,扶持企业发展带动稳定就业。针对劳动能力弱或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等就业困难人员,结合实际开发储备2万余个工作岗位和1万余个公共服务岗位进行过渡安排和合理安置。
强化沟通对接 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
加强沟通建立完善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探索常态化劳务协作会商机制,畅通劳务输出渠道,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主动出击,由分管领导带队,各县(市、新区)人社局参与组建工作组,分赴浙江省宁波市、金华市、台州市、温州市,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福建省泉州市3省8地,与当地政府共商劳务扶贫协作事宜,签订劳务协作稳岗就业协议57份,让黔西南籍在外务工人员有就业、能就业、稳就业、有收入,共同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
畅通渠道推动有组织化返岗 千方百计克服疫情影响,在全州开通“返岗直通车”,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对接、运输对接、健康检测对接,组织指导返岗人员做好外出就业前健康检查,对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健康证明》50余万份。采取包机、包车、专列,实行“专人、专车、专线”和“点对点、一站式”等方式,按照“集中统一、成规模、成批量”原则,实现上车返岗、下车进厂“一站式”服务,推动劳动力有组织外出务工。开赴州外“返岗直通车”1500余班次,输送外出务工劳动力4万余人。
用好平台优化跟踪细致服务 积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沟通联系,依托黔西南州已成立的10个劳务协作站、“两地三级党组织”等平台,通过用工企业、劳务协作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三方通力合作,成立“务工人员之家”,打造“三位一体”一站式务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稳岗就业中的教育引导和凝心聚力作用,为务工人员做好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稳岗实时跟踪服务,促进稳岗就业、稳岗增收、安心安业。
强化保姆服务 不断优化就业服务保障
探索“党支部+”模式强化就业服务 在全州全覆盖成立县级劳务服务公司、乡镇劳务分公司、村劳务合作社的基础上,着力推行“村社合一”,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劳务合作社负责人,党支部重点负责加强对合作社领导、政策宣传、组织发动等工作,劳务合作社重点负责岗位收集推送、劳务输出、跟踪服务、稳岗就业等工作。同时,针对一些村组促进就业工作薄弱的实际,就业工作党小组在全面摸排出来的225个就业工作薄弱村民组建立229个就业党小组,选派3252名干部下沉攻坚,推动就业工作薄弱村民组3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
推行就业服务卡制度强化就业服务 制定施行“就业服务卡”制度,以村为单位,由基层包保联系党员干部逐村逐组逐户逐人监测劳动力就业状态,精准填写就业服务卡,纳入连心袋规范管理,每月5日前核查更新,形成动态监测、专人推进、及时服务、末端管理工作机制;指挥部加强工作统筹督促,乡镇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入户填报工作要加强指导,包保联系责任人、网格员要认真做好填写、入户和每月核查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强化稳岗动态监测和就业跟踪服务。
运用“大数据+”联动强化就业服务 依托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的方式,开展线下线上各类招聘活动,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对就业岗位和劳动力信息进行融合分析,动态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时间、就业轨迹、培训情况、工资收入等,将贫困劳动力与劳务就业岗位进行精准匹配,做到人岗相适。同时,州、县两级建立由人社、扶贫、生态移民、公安、民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动核查机制,每月对数据进行核查比对,确保各部门数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