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茨迈斯特和三一重工的联姻,据说只用了两块手表就决定了。这几乎是中国企业进展最快的一次海外并购。从三一重工决定向普茨迈斯特出手,到1月31日双方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并购,只隔了短短的一个月。
实际上还能更快,1月19日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就买好了机票,来到了法兰克福,本来马上就要签合同,但由于“法律上还有一些原因”,签订协议的时间被安排到了1月31日。为了表示自己将严格遵守时间表,梁稳根当场和普茨迈斯特的创始人卡尔·施莱希特(Karl Schlecht)交换了各自戴了多年的手表。
这两块手表都大有来头。施莱希特的手表是25年前妻子送的礼物,而梁稳根的手表则是独子梁在中参加工作后送给自己的第一件礼物。这个交换,对重视家庭生活的德国式长者和望子成龙的中国式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施莱希特先生留了个纸条给我,表示‘大象’(普茨迈斯特)再也不会与其他企业谈。”梁稳根透露。
收到这个承诺,梁稳根马上乘机回国,距离两人的会面不过几个小时。这时,全世界的媒体和业内对手都不知道这个几乎已经既成定局的协议,直到12天后,三一重工控股子公司三一德国宣布,以3.2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大象”90%的股权。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
老施莱希特已经老了,近20年来,这位80多岁的“大象”董事长的工作重心放在慈善事业上,而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创始人施莱希特的子孙却没有表现出对经营企业的热心。2011年,施莱希特希望将这家公司出售给业内最顶尖的企业。
普茨迈斯特要出售,收到这个消息的并不只是三一重工一家。对手就在身侧,与三一重工隔着一条湘江遥遥相望。那就是三一重工在混凝土机械业内20年的老对手——中联重科。2011年12月20日,这两家企业同时收到了“大象”的意向书。
1月31日,中联重科落败。“大象”落入三一重工手中。
按三一重工内部人员的说法,尘埃落定后,中联重科“主动向媒体派发资料”,对这场没有事先张扬的收购案表示了质疑。
疑点落在,中联重科手握发改委关于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批复——业内所谓海外并购的“小路条”。而三一重工没有,也就是说,中联重科在并购后开始质疑三一重工收购的资格,按中联重科的说法,没有发改委的“小路条”,三一出师德国名不正言不顺。
笔者向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孔令龙求证时,他表示“小路条”只是对企业进行信息报告的一个要求,他没有明言三一重工此举是否违反规矩,只说不便就此事进行评论。
一名知悉内情的人士告诉笔者,这桩收购最终决定在两个词上:“快”和“保密”。
“快”字诀是梁稳根多年来在三一集团确立的要求。在湖南长沙的三一工业园内,到处能看见“疾慢如仇”的标语。
“一个民营企业,没有官方背景,不靠速度和服务质量争夺市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国企?产品即使有缺陷和问题,只要在竞争对手进入之前抢先进入,就有机会和时间把这些缺陷改正。”梁稳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不过,知情人士透露,在这次的收购案中,恰恰是老对手中联重科在“快”字上面赢了三一重工一分。
12月21日,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同时针对“大象”的意向书做了回馈,同时做出反馈的还有另外三家较小的工程类企业。业内普遍认为,“大象”能够选择的,也只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这两家最大的企业。
无论在行事作风,还是经营策略上,中联重科的领头人詹纯新与梁稳根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梁稳根注重专利和国内销售。作为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在海外并购方面一直没有主动出击。
而詹纯新出身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主管科研与产业,在他手下,中联重科有着典型的国企作风,稳扎稳打,并购为王,逐步向海外拓展产业链。2008年9月,中联重科对世界混凝土机械三大巨头之一的意大利CIFA进行了战略并购。
拥有多次海外并购的经验,中联重科显然对海外并购的监管和报批流程更为熟悉。海外交易前,需通过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批准是惯例。这一次,它对“大象”志在必得。12月22日,中联重科抢先向湖南省发改委进行了报备。12月30日,中联重科获得了“小路条”。
按照中联重科的理解,业内惯例,拿到“小路条”的企业,基本上已经等同于获得了国家的支持与批准。从惯例来看,国家出于对海外并购进行协调和监管的考虑,为了避免海外恶性竞争,“小路条”没有批给同行业内第二家企业的可能。
然而,这一次,“惯例”没有变成现实。
保密促成定局
从事后的反应来看,普茨迈斯特并不知道中联重科已经将收购事宜通知了发改委。它对参加并购的5家企业的要求是:必须签署保密协议。
12月22日,中联重科向湖南省发改委报备的同一天,三一重工找到了普茨迈斯特,签署了双方第一个相关协议。协议要求,并购事宜必须向“包括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所有非谈判双方保密。12月30日,中联重科也与普茨迈斯特签署了保密协议,而在此以前,中联重科的申报已经到达国家发改委,并获得了批复同意。
也就是说,12月22日,国企中联重科与民企三一重工,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手段,各自取得了先手。一个抢先拿到了国家的支持,一个则争取到了被收购方的信任。而一个成功的并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虽说国家的支持与认可非常重要,不过,现在非要比喻的话,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的合并更像是一场婚姻。对婚姻双方来说,志同道合感情和谐是最重要的。”上述知情人士对笔者透露,在这场收购争议中,无论从何种角度衡量,三一重工与“大象”的合并已基本成为定局,属于良性收购,从大局出发,通过发改委的审核应当不是问题。
“这不是好像受迫非得要做的,正是因为大家都互相爱上了,所以过程就变得非常快乐,一见钟情,很快就结婚了。”普茨迈斯特总裁诺贝特(Norbert Scheuch)在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大象”看中的是三一重工的硬件条件与自己更适合,而与中联重科并不适合。
“关于德国和欧洲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区所有的审批已经获得通过了,在欧洲可能会有一些例行的反垄断的程序,我非常有自信,三一的同事能够把在中国的相关事宜处理的很好。”诺贝特称。
实际上还能更快,1月19日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就买好了机票,来到了法兰克福,本来马上就要签合同,但由于“法律上还有一些原因”,签订协议的时间被安排到了1月31日。为了表示自己将严格遵守时间表,梁稳根当场和普茨迈斯特的创始人卡尔·施莱希特(Karl Schlecht)交换了各自戴了多年的手表。
这两块手表都大有来头。施莱希特的手表是25年前妻子送的礼物,而梁稳根的手表则是独子梁在中参加工作后送给自己的第一件礼物。这个交换,对重视家庭生活的德国式长者和望子成龙的中国式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施莱希特先生留了个纸条给我,表示‘大象’(普茨迈斯特)再也不会与其他企业谈。”梁稳根透露。
收到这个承诺,梁稳根马上乘机回国,距离两人的会面不过几个小时。这时,全世界的媒体和业内对手都不知道这个几乎已经既成定局的协议,直到12天后,三一重工控股子公司三一德国宣布,以3.2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大象”90%的股权。
天下武功,惟快不破
老施莱希特已经老了,近20年来,这位80多岁的“大象”董事长的工作重心放在慈善事业上,而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公司创始人施莱希特的子孙却没有表现出对经营企业的热心。2011年,施莱希特希望将这家公司出售给业内最顶尖的企业。
普茨迈斯特要出售,收到这个消息的并不只是三一重工一家。对手就在身侧,与三一重工隔着一条湘江遥遥相望。那就是三一重工在混凝土机械业内20年的老对手——中联重科。2011年12月20日,这两家企业同时收到了“大象”的意向书。
1月31日,中联重科落败。“大象”落入三一重工手中。
按三一重工内部人员的说法,尘埃落定后,中联重科“主动向媒体派发资料”,对这场没有事先张扬的收购案表示了质疑。
疑点落在,中联重科手握发改委关于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批复——业内所谓海外并购的“小路条”。而三一重工没有,也就是说,中联重科在并购后开始质疑三一重工收购的资格,按中联重科的说法,没有发改委的“小路条”,三一出师德国名不正言不顺。
笔者向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孔令龙求证时,他表示“小路条”只是对企业进行信息报告的一个要求,他没有明言三一重工此举是否违反规矩,只说不便就此事进行评论。
一名知悉内情的人士告诉笔者,这桩收购最终决定在两个词上:“快”和“保密”。
“快”字诀是梁稳根多年来在三一集团确立的要求。在湖南长沙的三一工业园内,到处能看见“疾慢如仇”的标语。
“一个民营企业,没有官方背景,不靠速度和服务质量争夺市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国企?产品即使有缺陷和问题,只要在竞争对手进入之前抢先进入,就有机会和时间把这些缺陷改正。”梁稳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不过,知情人士透露,在这次的收购案中,恰恰是老对手中联重科在“快”字上面赢了三一重工一分。
12月21日,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同时针对“大象”的意向书做了回馈,同时做出反馈的还有另外三家较小的工程类企业。业内普遍认为,“大象”能够选择的,也只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这两家最大的企业。
无论在行事作风,还是经营策略上,中联重科的领头人詹纯新与梁稳根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梁稳根注重专利和国内销售。作为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在海外并购方面一直没有主动出击。
而詹纯新出身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主管科研与产业,在他手下,中联重科有着典型的国企作风,稳扎稳打,并购为王,逐步向海外拓展产业链。2008年9月,中联重科对世界混凝土机械三大巨头之一的意大利CIFA进行了战略并购。
拥有多次海外并购的经验,中联重科显然对海外并购的监管和报批流程更为熟悉。海外交易前,需通过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的批准是惯例。这一次,它对“大象”志在必得。12月22日,中联重科抢先向湖南省发改委进行了报备。12月30日,中联重科获得了“小路条”。
按照中联重科的理解,业内惯例,拿到“小路条”的企业,基本上已经等同于获得了国家的支持与批准。从惯例来看,国家出于对海外并购进行协调和监管的考虑,为了避免海外恶性竞争,“小路条”没有批给同行业内第二家企业的可能。
然而,这一次,“惯例”没有变成现实。
保密促成定局
从事后的反应来看,普茨迈斯特并不知道中联重科已经将收购事宜通知了发改委。它对参加并购的5家企业的要求是:必须签署保密协议。
12月22日,中联重科向湖南省发改委报备的同一天,三一重工找到了普茨迈斯特,签署了双方第一个相关协议。协议要求,并购事宜必须向“包括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所有非谈判双方保密。12月30日,中联重科也与普茨迈斯特签署了保密协议,而在此以前,中联重科的申报已经到达国家发改委,并获得了批复同意。
也就是说,12月22日,国企中联重科与民企三一重工,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手段,各自取得了先手。一个抢先拿到了国家的支持,一个则争取到了被收购方的信任。而一个成功的并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虽说国家的支持与认可非常重要,不过,现在非要比喻的话,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的合并更像是一场婚姻。对婚姻双方来说,志同道合感情和谐是最重要的。”上述知情人士对笔者透露,在这场收购争议中,无论从何种角度衡量,三一重工与“大象”的合并已基本成为定局,属于良性收购,从大局出发,通过发改委的审核应当不是问题。
“这不是好像受迫非得要做的,正是因为大家都互相爱上了,所以过程就变得非常快乐,一见钟情,很快就结婚了。”普茨迈斯特总裁诺贝特(Norbert Scheuch)在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大象”看中的是三一重工的硬件条件与自己更适合,而与中联重科并不适合。
“关于德国和欧洲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区所有的审批已经获得通过了,在欧洲可能会有一些例行的反垄断的程序,我非常有自信,三一的同事能够把在中国的相关事宜处理的很好。”诺贝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