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常见问题
2019—2022年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作为农村中小学,由于对学生心理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方法措施滞后,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较以往出现多发、高发、低龄化的倾向,自残自杀现象增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自杀是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第一的死亡原因,中国青少年自杀的性别对比中,女孩高于男孩。在农村中小学几年前很少见、很少听说的因心理问题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出现学生自杀无疑给学生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什么是“心理偏差”、什么是“心理障碍”、什么是“抑郁症”,对于一般的老师来说是一些陌生的名词或者只是道听途说,不甚了解。学生心理问题有一个长期积累加深的过程和爆发的节点,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进行研判;学生心理问题在潜伏期如何进行识别,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有心理障碍和抑郁症的学生如何进行干预,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当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欠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对学生出现的极端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要么感到恐慌,要么找不到事情发生的真正根源,要么束手无策或缺少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方法。
3.互联网、手机等信息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及影响。随着互联网、手机和电脑等信息化的普及应用,由于家长、学校和社会对管理跟进不及时和不到位,导致学生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方面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学生玩游戏上瘾,通过互联网跨地区跨年级谈恋爱,通过刷短视频跟帖斗嘴继而发展到线下约架斗殴,通宵玩手机(电脑)继而形成现实中的人际交流障碍,等等,这些不良现象是导致学生与家长和教师矛盾升级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成为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的“燃点”,由此引发了学生的系列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
4.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协会指导发行的刊物《明日》杂志曾发表了一篇关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的文章。该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32.4%的被調查教师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教师中亚健康心理患者占到72%,其中61.2%的中小学教师有焦虑征兆,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心胸狭隘、自我封闭、情绪不稳定、牢骚满腹、过于自卑或自负等。可见中小学教师心理失衡现象时有出现。众多研究表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自身职业的幸福感,教师心理有问题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5.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当下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借助于班会课、年级学生会或全校性的大会进行教育,缺少因材施教的针对性的教育与干预。在工作安排中,将心理健康工作安排给班主任,无专业的人员指导和有效的检查考核,工作处于自生自发状态、效果差。另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课改、与德育、与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的融入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常态化教育严重缺失。
6.班级精细化管理不够。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更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基本环境。班级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干预。班级的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的学情档案,有效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的“四导”工作,健全家校联动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每学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等工作,而当下农村中小学的班级管理,有的学校与上述要求差距较大。
7.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必然,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利用大数据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等,而当下此项工作在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是空白。
8.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一是家长知识(认知)的缺失,二是行为(教育)的缺失。知识的缺失表现为农村学生的家长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行为缺失表现在“教育的主体缺失——家长不管或管不了子女;追求缺失——父母的言传身教失范;观念缺失——家长过度溺爱或严责;家校合作缺失——家长难以沟通交流”,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9.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危害。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压力危害和焦虑危害。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由此产生的价值导向,必然会让学生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焦虑,学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应试教育还会导致有的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出现心理问题。
二、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构建推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学校的考核指标,并加强常规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通过政策导向,促进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实践。二是学校要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明确目标,制定规章制度,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加强过程指导,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三是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设备,如建设心理健康咨询室(阳光成长室、心理导航室)、购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设备等。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决定着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合理、规范和有效,故,学校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与能力。一是通过招聘专业心理教师的途径来完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社会选拔和聘用的形式,有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二是制定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完成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提升全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能力。三是构建并不断完善促进教师自觉学习和践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将教师学习和践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推先、绩效考核的范畴,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专业的技术和规范要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学校应以标准和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一是可以与师范类高校进行合作,借助高校的师资、设备、影响力,有效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通过问题的解决,提升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有条件的可开发校本心理健康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具体化,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4.建立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合作和相互支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家校的合作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及表现,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指导家长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家长应当主动和教师联系,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向教师请教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积极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子女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普及知识,将是中小学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5.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年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群体心理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二是定期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测评需结合线上测评和学校、家庭的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定,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干预。三是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层次和日常教学进行融合,进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安全工作、常规管理、学科教学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四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平台服务体系,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持续的心理疏导,并结合学生的学业评价,每学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述评。五是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六是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的“四导”工作,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
6.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手机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必需品,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必须建立学生使用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应涉及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要求,通过教师引导、家长监督、学生互相监督,班级和学校检查考核等手段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规则意识、信息素养和网络礼仪,坚持“管”“教”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7.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学校团队建设、教师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等教育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要从依法执教、道德规范、职业认同、人文关爱、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个别关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8.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评价工作,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一方面,按照全国教育大会要求,积极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让教育回归正本,让教育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教育。上述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构建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