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教育也逐渐的在完善。但是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平衡与发展。
关键词:美育;审美教育;技能教学
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的发展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现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中,美就是美术教育,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旧”的美术观念逐渐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教育也逐渐的在完善。但是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今天我们主要就是探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通俗的来讲就是到底是画画画的“好”重要,还是画画画的“对”重要。
此处的“好”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画的像。画的苹果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苹果。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到底是谁。另一方面,就是画的画可以获得优秀及以上的奖项,有助于升学或者三好学生称号,奖学金等等的,比较有目的性的美术学习。这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的“好”。再就是我们说说什么是画的“对”。首先我要澄清一点,画画没有对与错之分,绝对没有说你画一个绿色太阳不对。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以及教师上课所教授的教学重点,抒发心意的进行绘画。
画画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近年来针对美术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近七成以上的同学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可以画画,画画的标准就是像不像,接受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将来是否要成为一名画家或者专业的美术人才。这种想法就很偏激。或者就是很多学生自感并没有太多的美术“天赋”,对美术课感到困惑和迷茫,总是觉得自己画不好所以抗拒美术学习,并称自己没有“艺术细胞”。
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半是因为学校的美术课程,以及美术教育常常会过于突出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就是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简单的说就是有些美术教师希望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掌握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以美术应试为中心,部分学校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认为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就是偏重于如何画画,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素质”。同时,由于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新的美术教育形式逐渐展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新课标就是要求每个教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时候,更加注重审美的教育,简言之就是学会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将美术的学习贯穿于生活与学习,让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是“美术”。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时期的美术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平衡好美术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技能教育要混在审美教育之中。例如:在建筑绘画学习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拿许多中国古代建筑或者地区特色的建筑来举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生体会到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感受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为什么万里长城这么雄伟壮观,会是世界八大奇迹。将万里长城放到今天,我们再去盖一座“长城”似乎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正是因为那样的历史环境,那样的科技背景下,中国还是创造了万里长城。这份奇迹就是美。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而是一个审美的教育,教会学生不仅只是欣赏其外在的美,还要往深处去找寻内在的美。
审美教育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点。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美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所学的美术也要源于生活。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却是发现美的眼睛。美術这堂课,要学的不仅仅是画画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学生,最好的美术题材莫过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所以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美术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摆脱了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和只注重技能教育的传统观点,还有就是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形式。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的展示,平板电脑以及绘图软件的应用,让美术课堂生动灵活了起来。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平衡美术教学的技能和审美教育
首先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大美术”的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的美术教育活动当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术教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的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其次加强美术教学教研的整改。从上到下的解决问题,教育引导社会走向。将美术面向世界和未来,广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结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作用,结合时代的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育改革力量,探索出适合当代中小学生的美育之路。
最后优化教材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以审美教育为前提,删减一些教育意义单一且技能单一的,重复的教学内容,增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内容。避免单纯的技术课程和单纯的欣赏课程,要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要将整个的教学过程有美有术,使学生开放其美学思想,对美术行为的过程和结果都懂得欣赏。培养其综合美术素质。完美将审美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达到美术课堂的教学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新一代的美术老师,我觉得在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美术这一门课程的态度和观点,还要与时俱进,与生活所联系。用美育去改变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3]玛琳·加博·林德曼(Marlene Gharbo Linderman):《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关键词:美育;审美教育;技能教学
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的发展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现在,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中,美就是美术教育,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旧”的美术观念逐渐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教育也逐渐的在完善。但是我国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形式以及教育内容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今天我们主要就是探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通俗的来讲就是到底是画画画的“好”重要,还是画画画的“对”重要。
此处的“好”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画的像。画的苹果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苹果。画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到底是谁。另一方面,就是画的画可以获得优秀及以上的奖项,有助于升学或者三好学生称号,奖学金等等的,比较有目的性的美术学习。这些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画的“好”。再就是我们说说什么是画的“对”。首先我要澄清一点,画画没有对与错之分,绝对没有说你画一个绿色太阳不对。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以及教师上课所教授的教学重点,抒发心意的进行绘画。
画画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近年来针对美术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近七成以上的同学及家长认为,学习美术就是可以画画,画画的标准就是像不像,接受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将来是否要成为一名画家或者专业的美术人才。这种想法就很偏激。或者就是很多学生自感并没有太多的美术“天赋”,对美术课感到困惑和迷茫,总是觉得自己画不好所以抗拒美术学习,并称自己没有“艺术细胞”。
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半是因为学校的美术课程,以及美术教育常常会过于突出美术学科本位主义。就是学习美术就是关注和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和构建。简单的说就是有些美术教师希望每个学生和自己一样热爱美术,片面地关注和掌握美术的技能和技法,以美术应试为中心,部分学校在评估美术教学时,把学生参加美展与竞赛获奖多少作为教学业绩,迫使美术教师热衷于对少数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以求显效,从而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家长和学生认为培养美术兴趣爱好,就是偏重于如何画画,对孩子掌握一技之能存在着虚荣与期盼,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素质”。同时,由于美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术,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新的美术教育形式逐渐展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抛弃知识与技能,也并非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的做法,而是降低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从生活美术的角度而不是从技术性美术的角度组织教学。新课标就是要求每个教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时候,更加注重审美的教育,简言之就是学会欣赏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将美术的学习贯穿于生活与学习,让学习和生活中处处是“美术”。
新课改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时期的美术要求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平衡好美术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技能教育要混在审美教育之中。例如:在建筑绘画学习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拿许多中国古代建筑或者地区特色的建筑来举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生体会到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感受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为什么万里长城这么雄伟壮观,会是世界八大奇迹。将万里长城放到今天,我们再去盖一座“长城”似乎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正是因为那样的历史环境,那样的科技背景下,中国还是创造了万里长城。这份奇迹就是美。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而是一个审美的教育,教会学生不仅只是欣赏其外在的美,还要往深处去找寻内在的美。
审美教育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点。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感受美术、体验美术。美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所学的美术也要源于生活。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却是发现美的眼睛。美術这堂课,要学的不仅仅是画画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学生,最好的美术题材莫过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所以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出发,教师创设生活情景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所学的知识不但“活”、“牢”,而且能“用”。
美术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经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摆脱了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和只注重技能教育的传统观点,还有就是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形式。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的展示,平板电脑以及绘图软件的应用,让美术课堂生动灵活了起来。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平衡美术教学的技能和审美教育
首先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大美术”的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的美术教育活动当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术教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的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其次加强美术教学教研的整改。从上到下的解决问题,教育引导社会走向。将美术面向世界和未来,广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结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作用,结合时代的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育改革力量,探索出适合当代中小学生的美育之路。
最后优化教材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以审美教育为前提,删减一些教育意义单一且技能单一的,重复的教学内容,增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内容。避免单纯的技术课程和单纯的欣赏课程,要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要将整个的教学过程有美有术,使学生开放其美学思想,对美术行为的过程和结果都懂得欣赏。培养其综合美术素质。完美将审美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达到美术课堂的教学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新一代的美术老师,我觉得在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美术这一门课程的态度和观点,还要与时俱进,与生活所联系。用美育去改变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3]玛琳·加博·林德曼(Marlene Gharbo Linderman):《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4]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