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结合”构建共融校园初探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du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基于“普特结合”构建共融校园的特殊教育工作实践,分别从共融文化的创建、建立共融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开发、家校衔接、活动渠道拓展六个方面,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共融校园的实践活动,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普特结合 构建 共融校园
  研究背景: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李克强总理对这次会议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增加残疾人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带着深厚的感情,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的孩子与其他所有的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昌教小学是首批佛山市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和佛山市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创新项目实验工作共同体单位,承担着顺德区杏坛镇片区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任务。作为办公学校自身也面临着师资紧缺、教师缺乏特教经验、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家长、学生抗拒全纳教育等困难。我校不遗余力,建设了符合省教育廳标准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组织骨干教师到各地高校参加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到校指导,探索构建共融教育模式。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工作实践探索的新举措,文章基于“普特结合”的特殊教育工作实践,分别从共融文化的创建、建立共融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开发、家校衔接、活动渠道拓展六个方面,研究探讨如何把普通及特教系统合并,建立统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构建融合教育环境。
  一、更新观念,营造共融文化
  “普特结合”的校园文化环境是融合的根本,她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能达到一种无声教育的效应。我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立和完善了无障碍设施。在校医室、心理咨询室、社工服务站、资源教室有完善的感统设施、适量的康复器材、齐全的教学用具和用书,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为特殊教育班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园里让每一处墙面都能说话,在学校的墙报和班级的板报全部以爱为主导语的主题板块,意在提醒每位师生在校园内要彰显“爱”的教育和实践,使教职工具备大爱无疆的胸怀,拥有大爱无痕的细腻,形成时时处处想着学生、点点滴滴不忘学生的习惯,努力营造“特殊学生,特别关爱;特殊教育,特别奉献”的良好氛围。也意在教育同学间要互相关爱,大同学要帮助爱护小同学,通过营造一处处融合的板块和文明交往氛围,让共融文化弥漫校园,以共融的魅力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普特结合,建立共融机制
  建立学校的共融机制,为共融校园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保障。建立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存、共生的班级制度,营造平等、接纳、尊重、理解、支持、合作、安全的班级人文环境。融合班级空间管理以最少受限制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原则,突出环境的安全、卫生和健康,为特殊学生创建无障碍生活、学习、活动的物理环境。同时明确资源教室的使用管理制度和共融机制,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弥补课堂和普通教室的不足。
  三、资源整合,优化师资队伍
  从上而下倡导践行共融校园,组建跨专业工作队伍以策动、执行、监管项目服务。建立共享、共欣赏、共进步的和谐、互动的教育教学团队,队伍构成人员分别有学校行政人员、综合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普校教育、学校社工和家长。综合各方力量,从行政倡导、实体教育、理念推广、社会服务等全面实施共融项目。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对全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了解基本的知识,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法,请相关专业机构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级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进一步增强指导、服务技能,提升工作水平。
  (二)加强管理,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1.编制随班就读工作手册
  为从事一线随班就读工作的领导、教师提供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信息,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效率。
  2.完善以特教中心为核心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
  加强过程化管理,有效地组织学校特殊教育教学,促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1.开展现场指导式培训
  经常深入班级,与教师作面对面交流、沟通。通过指导备课、诊断课堂教学、与教师一起研究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不断促使教师形成特教专业化的技能。
  2.借助顺德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优势
  为特殊儿童、家长、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咨询、康复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优势点。
  3.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交流和问题的探讨
  加强班主任的训练和资源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搭建平台,提供学习交流机会
  开展特殊教育案例评比,为鼓励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思,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实效,进一步巩固特殊教育成果,推广特殊教育教学经验,更好地推动学校特殊教育的发展。
  四、普特结合,开发课程教学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融合校园的建设需要有课程的调整,满足学生特别化教育需求。我们把融合教育分为几个部分,程度差的孩子采用小组的融合模式,中等程度的我们采用集体课的融合模式,程度较好的我们采用班级融合模式。因此对照普通班级课程做出课程模式的选择和调整,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课程。根据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整:
  一是矫正式课程在不变动原有课程架构与内容之下进行的为落后程度较少的学生提供的,比一般学生更细化的教学与充分练习。   二是补救式课程重点在加强基本学科,即听、说、读、写、算的训练,较适合于已落后一大段的学生,减少分量将学习内容较多、较杂、较不常用的内容删除,降低难度。
  三是沟通与行动课程及相关服务课程,给予支持辅助,比如语言训练课程、动作训练课程,及提供相关服务的课程。
  五、家校配合,提升共融质量
  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融合的桥梁。发挥家校自身潜能是促进学生融合的动力。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融合,从教师、同伴、家庭合作、激发学生潜能、教学研讨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发展。
  (一)以人为本,实施个别教育
  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合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要进行差异性的补缺,制定个别化教育课程。如我校四年5班的黎仲熙同学在数学上十分欠缺,到四年级了,还不会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更何况四厠运算,英语更是不会读,他坐在课堂内是无效的,因此,根据其思维及学习能力的不足,在黎仲熙同学与家长的同意下,用抽离式的方式来资源室进行资源教学的康复训练。
  (二)家校携手,培养健康人格
  随班就读学生除了依靠指导教师外,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配合,共同教育。如在确定孩子的障碍程度、类型、障碍的成因,为孩子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和检查矫治效果时,教师都需要争取家长的意见;其次,教师要使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便在家庭中进行配合,强化和巩固教育效果;教师还要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了解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的有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学生实施特殊教育。
  (三)心理疏导,促进和谐发展
  教师是促进学生融合的催化剂。作为老师,一定要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细微变化,从生活和学习入手,多跟他们谈话,适当地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开设网站、走进课堂、敞开心扉等形式,树立特殊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积极面对人生。
  六、校园活动,搭建共融平台
  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儿童身体、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能发挥出独特功能和作用,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同样,良好而适宜的环境能使特殊儿童情绪稳定,愿意与教师接触并参与到活动中去。创设富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提高特殊儿童的参与度。要融入社会,首先要找准融合的切入口,逐步扩展融合范围。我们充分利用融合活动的环境,引导他们去尝试去适应,让他们去适应环境,在融合环境中学习、生活,而不是给予他们过多的照顾,改变环境适应他们,这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是不利的。让特殊孩子走进融合的社会环境,可以围绕特殊教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特殊幼儿提供选择的活动空间。
  第一,为了更好地开展融合教育工作,我校针对学生、教师、家长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并进行调查。了解各个群体对于融合教育的看法及了解程度,同时也向他们宣传融合教育的理念,为我校开展融合教育奠定基础。
  第二,开展特殊教育资源班的开班典礼、面向全校师生进行融合教育知识讲座、选拔并培训“共融天使”,增进全校师生对融合教育的关注度及了解度,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围。
  第三,为了让随班就读的特殊生更好地融入班级,我们还设置了共融班會课,使班内同学做到理解、尊重、接纳,使特殊学生有展示的平台,增进其与班内学生的交流。
  第四,举办了“爱·同行”共融体验周活动。活动包括“多一分了解 多一份关爱”专题展板,宣传共融教育的相关理念与知识;“爱·同行”游戏体验区以及生命教育讲座。其中,“爱·同行”游戏体验区设置了五个游戏,让普通学生体验特殊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困难与感受,促进普通学生对特殊生的理解,从而用行动去接纳、尊重与帮助他们;而生命教育讲座,则邀请伤残人士及家属、从事残疾人福利事业的资深人士谈谈亲身经历,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尊重生命。
  一位德国哲学家曾用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来诠释教育:“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共融教育就是摇动、推动、唤醒那些残缺生命的力量。虽然融合教育的路并不好走,但是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定能携手为特殊需要的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能自立、平等地走向社会,快乐、幸福地生活。
其他文献
一、教育机器人发展现状  教育机器人因为适应新课程,以其“玩中学”的特点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机器人走入学校和电脑普及校园一样,已经成为必定的趋势,机器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新课程。  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和公司可以生产教育机器人或教学平台。不同种类的教育机器人将不断涌现,如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多种智能教育机器人产品、广州中鸣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积木机器人,等等。  在国外,机器人教育一
期刊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进展很多情况下离不开启发。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想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
期刊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傳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当今,越来越被重视的家庭教育着实离不开诚实守信这一原则。  一、诚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诚信从家庭开始,诚信是家庭的基础。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 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那什么是诚信呢?诚既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说
期刊
一、教育新常态  新,创新。常,规律。新常态就是要按规律创新。教育新常态就是要按照教学教育的规律,按照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既不能无视规律,为了创新而创新,又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二、什么是快乐学习  (一)快乐学习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目的,又是方式。既包括了因为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完善了自己作为目的快乐,又包括了学习方式的趣味性。它既是
期刊
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内容、含义、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格局而不断变化的。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更不能缺少对教育的思考,从“授道解惑”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传授知识为主到教学和德育相统一。从学校教育为主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学习和思考,做到学,问,思,辨,行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自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是老师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永恒话题,也是大家一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知道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心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已成为不少教师的首选方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也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体现算法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将这一理念融会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追求好的“成绩”,他们一味灌输用“算术方法”解答,忽视了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不但与课标中提倡“算法多样化”要求相背离,有碍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后续学习对方程知识的需求。  二、
期刊
从教二十多年,干了二十多年小学班主任的我,对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我认为,教育工作者的最本职工作就是不仅要培育适合教育的学生,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在老师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此,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当前,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已经成了一线教师尊崇
期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  一
期刊
学本式成长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教和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它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