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其内在的价值与必要性,赋予诵读这一教学方法以新的内涵。教师在晨读、课堂、课后应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使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多重作用,使诵读成为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提升写作能力的金钥匙。
关键词:诵读 教学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72-01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逐步认识到诵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标中,对于诵读的表述也越来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说明在长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诵读对提升学生语文各方面的素养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匆匆浏览一遍课文,便立即开始分析文本的体裁特点、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手法……就是不分析如何诵读文本;学生也根本不知道优美的文章要反复诵读,导致教材中大量精选的名篇佳作学生不能充分领悟,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二、诵读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在我国古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种读书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文学作品斟酌与考量的方法。中国古代十分重视诵读教学,《诗大序》中写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足以见诵读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都经历了诵读这一艰苦历程。唐代大文豪韩愈每天都熟记很多名言,学习非常刻苦,嘴里时时都要诵读大家经典。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更是将其贯彻到底,“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逞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服……”元代程端礼提出:“每大段(文章)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
近代的眾多大家也是这样做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年少读书时特别喜欢“背书”,之后他经常是整本书整本书地背诵,这也为他后期的创作奠基,乃至后期屹立于世界文坛,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世纪老人巴金也很善于诵读,他在谈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上述事例皆可证明,诵读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教学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三、诵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 语文教育不理想,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丢掉了古代诵读教育。当今语文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刻挖掘传统语文教育中异常优秀的因素。把历经考验的诵读教育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1)反复诵读可使学生增加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和含义,感受其所蕴含的内在气势,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无论什么文本,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仔细研读,那么教师再怎么过多地讲解都是无用的,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正与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是一致的。这就是诵读的魅力所在。
(2)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其口头语言的有效训练。
部分学生在日常口语表达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语法或用词上的错误,使其意思不能够准确表述。而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文,文章语法规范、用词准确。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些优秀课文,可使书本上的语言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读和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诵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品,光有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构思是不够的,还需要充足的词汇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名篇佳作更要调动起学生诵读文本的热情,不断积累词汇储备,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便会逐步增强。
(4)诵读是汲取经典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经典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进而沉淀流传下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如果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层面,那么在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时,就必然会重视诵读教学。
四、结语
综上,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诵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潜能,还读书时间予学生,使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散发其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散文集(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4.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2.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诵读 教学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72-01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逐步认识到诵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标中,对于诵读的表述也越来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说明在长时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诵读对提升学生语文各方面的素养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匆匆浏览一遍课文,便立即开始分析文本的体裁特点、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手法……就是不分析如何诵读文本;学生也根本不知道优美的文章要反复诵读,导致教材中大量精选的名篇佳作学生不能充分领悟,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二、诵读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在我国古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种读书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文学作品斟酌与考量的方法。中国古代十分重视诵读教学,《诗大序》中写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足以见诵读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都经历了诵读这一艰苦历程。唐代大文豪韩愈每天都熟记很多名言,学习非常刻苦,嘴里时时都要诵读大家经典。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更是将其贯彻到底,“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逞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服……”元代程端礼提出:“每大段(文章)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
近代的眾多大家也是这样做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年少读书时特别喜欢“背书”,之后他经常是整本书整本书地背诵,这也为他后期的创作奠基,乃至后期屹立于世界文坛,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世纪老人巴金也很善于诵读,他在谈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上述事例皆可证明,诵读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教学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
三、诵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 语文教育不理想,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丢掉了古代诵读教育。当今语文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刻挖掘传统语文教育中异常优秀的因素。把历经考验的诵读教育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1)反复诵读可使学生增加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深入领会文章的内容和含义,感受其所蕴含的内在气势,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无论什么文本,如果学生没有经过仔细研读,那么教师再怎么过多地讲解都是无用的,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正与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是一致的。这就是诵读的魅力所在。
(2)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其口头语言的有效训练。
部分学生在日常口语表达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语法或用词上的错误,使其意思不能够准确表述。而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例文,文章语法规范、用词准确。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些优秀课文,可使书本上的语言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读和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诵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品,光有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构思是不够的,还需要充足的词汇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名篇佳作更要调动起学生诵读文本的热情,不断积累词汇储备,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便会逐步增强。
(4)诵读是汲取经典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经典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的考验,进而沉淀流传下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如果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层面,那么在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时,就必然会重视诵读教学。
四、结语
综上,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诵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潜能,还读书时间予学生,使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散发其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散文集(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4.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