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通过对新课程的解读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其目标之一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这样的数学才是真正的数学,学生需要的数学。为了让教学返璞归真,我们努力在用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1.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2.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3.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程度。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我首先利用几条直线相交分别做成的三朵小花,既复习了内角和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又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观看花瓣上∠1+∠2+∠3=?∠1+∠2+∠3+∠4=?∠1+∠2+∠3+∠4+∠5=?其实∠1、∠2、∠3、∠4、∠5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学生借助平角定义很快得到和为360°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角就是外角,让学生观察外角特征,明确外角定义、外角个数、外角和的内容,这一切全让学生自己完成,使知识由难变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可见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四、讲究趣味,拓展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这理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数学是和谐而统一的,是简单而又奇异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美呢?除了数学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以外,我们还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谜题、世界数学发展动态等。新教材中为了体现趣味性,也安排了各种不同题材的题目,新教材选择的都是有意义的实践问题,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银行存款利息、猜谜语、设计花坛、刀切正方体等;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幻方等。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教学时,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几道题做一做,再通过集体交流,解决这些不同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数学教学的探讨和研究中,本人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负有重大意义的复杂工程。只要不断探寻、遵循其规律,持之以恒,一定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实验中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1.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2.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3.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程度。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我首先利用几条直线相交分别做成的三朵小花,既复习了内角和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又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观看花瓣上∠1+∠2+∠3=?∠1+∠2+∠3+∠4=?∠1+∠2+∠3+∠4+∠5=?其实∠1、∠2、∠3、∠4、∠5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学生借助平角定义很快得到和为360°此时再告诉学生这些角就是外角,让学生观察外角特征,明确外角定义、外角个数、外角和的内容,这一切全让学生自己完成,使知识由难变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可见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四、讲究趣味,拓展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魅力”,这理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数学是和谐而统一的,是简单而又奇异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美呢?除了数学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以外,我们还利用早读或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谜题、世界数学发展动态等。新教材中为了体现趣味性,也安排了各种不同题材的题目,新教材选择的都是有意义的实践问题,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银行存款利息、猜谜语、设计花坛、刀切正方体等;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幻方等。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在教学时,我们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几道题做一做,再通过集体交流,解决这些不同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在数学教学的探讨和研究中,本人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负有重大意义的复杂工程。只要不断探寻、遵循其规律,持之以恒,一定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