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意产业”的概念译自英语“Creative Industries”或“Creative Economy”。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下的定义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可以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活动,它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13类,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开始与发展强调的是产业与个人创新实践的关系,同时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其背景是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转型。在知识价值变革中,文化通过实现其创意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改变了它原有的角色而成为能够创造财富、提供就业的产业。它不需要投入传统的能源、原材料,同时能够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受到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关注,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在美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其最大产业,占到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75%;在英国,创意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居全国第一。创意产业另一个附加的价值在于低投入地对人类曾经经历的文明形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苏荷”(SOHO)区在经济转型后留下的大批厂房,正是经过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的关注,避免了被夷为平地的命运,经过改造,不仅仅保留了工业时代的风貌,而且将历史文化与后工业文化中的现代感融为一体。今天的中国,同样在经历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转型,还有生活方式和居住形态的急剧变化,我们已经拆除了太多的厂房和旧式的民居,代之现代化的高厦。同样,我们也有艺术家和设计师在与政府的协商中争取到改造的机会,从1998年来自台湾的设计师登琨艳以上海苏州河畔的仓库改装引领上海的SOHO艺术工作特区风潮,到北京的“798”成为北京新的时尚文化旅游景点,在中国的城市里,“创意产业聚集区”已纷纷挂牌,它们或改造于旧厂房或利用特色民居,往往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关系紧密。中国的创意产业在整体的定位上是怎样的,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目标改变,它们在各地的面貌和特点是怎样的,各自的优势和困扰又是什么?带着诸多的问题,我们杂志社的编辑在2009年里将通过调查走访,选取全国各地的典型园区予以介绍,以期解惑并希冀能够提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