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散木是我国罕有的集诗、书、画、印艺术成就于一身的文化巨匠,他以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孜孜以求的不懈钻研精神,坚不可摧的顽强毅力,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艺术佳作。《邓散木全集》即将于2018年出版,2018年也是散木先生诞辰12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可敬的邓散木先生!也致敬为邓散木的艺术研究留下宝贵资料的前辈们!
【关键词】邓散木 传统文化 篆刻 书法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造就了许多流芳百世的杰出艺术家。纵观这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墨客,有一位罕有作品流落坊间,却以卓越的诗、书、画、印成就为世人所敬仰的艺术家,他就是我国现代艺坛的文化巨匠——邓散木先生。
邓散木(1898—1963),上海人,乳名菊初,学名士杰,后改名铁,字钝铁。30岁后改名粪翁,48岁易名散木,别号芦中人、虚木、天乎、楚狂人、无外居士、郁青道人、且渠子。63岁因病截去左下肢而自号一足、夔、六六残人。斋馆名有豹皮室、三长两短之斋、厕简楼、三梦庵、怀馨室等。
邓散木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孜孜进取的一生,是创造艺术财富的一生。
1908年,11岁的邓散木进入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华童公学学习英文。16岁时他写过一篇很出色的论文,可英国教师却认为论文并非出自他手,并打了这个倔强的中国少年。邓散木在羞辱与愤怒之下,公然斥责英国教师的洋奴教育,将全部的英文课本烧光并愤然离校。回到家邓散木便开始自习国文和书法。英国教师的辱打改变了邓散木先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却造就了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一位“奇杰”。
与生俱来的“天分”与后天超乎常人的“勤奋”,使邓散木先生在20余岁就以优秀的书法、篆刻艺术崛起于上海艺坛,并广泛涉猎文化事业。25岁在上海创办了《市场公报》,27岁创办南离公学,担任校长,31岁师从虞山赵古泥先生学习篆刻,34岁在上海觉林举办首次金石书法个展,36岁与沈轶刘、施叔范、沈禹钟等诗友组建名为“哭社”的诗社,42岁举办厕简楼金石书法讲座,传授书法篆刻艺术。
邓散木先生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源自于他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极高造诣和杰出成就。他篆、隶、草、真、行各体皆精,而且各臻妙境,自成一家。篆书发轫于《峄山碑》,后广临钟鼎、权量、诏版、封泥、石鼓等,旁搜博采,善于熔铸,使所书小篆结构不限于《说文》,透露苍劲雄浑之气。隶书初取法伊秉绶,又学清代陈鸿寿,继而遍临汉碑,熔《张迁碑》之古朴厚重,《曹全碑》之飘逸秀润,参以《乙瑛碑》之端凝,《横方》之淳朴,并以篆书笔意入隶,使其隶书风貌愈显质朴、端厚与纯真。行草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铎、黄道周两家,作品潇洒流利而秀逸,清新圆转而委婉,不激不励而尽显阴柔之美。楷书从颜真卿,得其雄浑凝重、遒劲豁达,又习欧阳询之秀劲,广探北碑,追求结体自然多变、气势开张飞动。邓散木先生书法不但气雄力健、深厚流利,还极富金石韵味,而且大小由之,即可书丈于见方的大字,亦可书细至蝇头之小楷,字字工正,精美绝伦。
邓散木先生又堪称篆刻艺术的一代宗师。他的篆刻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又深刻领悟古玺、秦汉印、封泥及明清诸大家艺术之精髓,融会贯通,取各家之长,金、银、玉、晶、牙、石等各类印材无所不通。其印沉雄朴茂,清新古拙,老辣奇崛,大气磅礴,在现代印坛上独树一帜。其篆刻与齐白石并称印坛“北齐南邓”,与吴昌硕(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并称“江南四铁”。
邓散木先生的女儿邓国治曾这样感受父亲的艺术风格:“他在走一条从孜孜追求到摆脱规矩,从力求华美到返淳归朴的道路。”
邓散木先生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上海、南京等地连开个展或师生联合展十二次,引起中国书法、篆刻界的轰动,备受瞩目,在书坛被誉为“江南祭酒”。他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书写的“民生主义”通篇石刻,至今依然屹立于南京中山陵。去世前夕为毛泽东主席篆刻藏书印,一直都是毛主席的最爱,至今仍被韶山纪念馆视为镇馆之宝。
邓散木先生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艺术家,一生钟爱笔墨丹青。他常以“三长两短”来形容自己的艺术专长,“三长”指篆刻、诗作、书法,“两短”为绘画和填词。虽然,这是邓散木先生对自己成就的评价,但事实上他又以诗画见长。他的诗有思想、有性格、豪迈奔放、才学不同凡响,堪称大家。并擅以书法入画,所作的竹、石、兰、荷等写意寄情,潇洒遒劲,趣意盎然。其笔墨简洁,意境深邃,达到了金石、书法异曲同工之妙境。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上海艺坛称白蕉的书画与散木的篆刻为“双璧”。
邓散木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藝术家,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期间,他多次组织书刻名家举办展览、义卖来支援抗战,并严词拒绝了伪政府中日文化协会的入会邀请。新中国成立后,他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祖国贡献力量。1955年,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邀请,举家迁居北京,从事汉字简化字改革及书法、篆刻艺术的普及工作,用简化字书写小学语文课本及学生字帖,对我国文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邓散木先生是20世纪最早出版钢笔字帖的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之一,他的钢笔字帖对当代硬笔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意义深远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几代人。
邓散木先生治学严谨,著述丰厚,出版的书法论著有《篆刻学》《中国书法演变史》《书谱序译注》《一足印稿》《粪翁印稿》《怎样临帖》《草书写法》等16种,《钢笔字范》《钢笔字写法》等字帖近30种。其中《邓散木印谱》收录篆刻1500余方。《篆刻学》一书则是邓散木几十年亲身实践经验和心得的总结,详尽地介绍了古印的沿革、种类、三百年来的流派,以及各种入印的书体、篆法、章法、字法、刀法、印材。全书多达8万字,全部以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地书就而成,此书至今已经影响了几代篆刻人。他的著述不仅在中国书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还远播海外,备受推崇,日本东方书店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先后出版了他的《篆刻学》。邓散木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且是影响了整个东南亚书法、篆刻领域的一位巨匠,为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传承献出了毕生精力。 邓散木先生的晚年境遇多舛,被打成“右派”蒙受冤屈,重病缠身,经济又无保障,尤其是在接二连三的截肢、伤腕、切胃、患癌后,一向健康的身体突然垮了下来,饱受病痛的折磨。但邓散木先生“白头唯有赤心在”,他的精神和意志却依然如故。他在《夔言》中写道:“幸余霸气堂堂在,一足犹堪抵十夫……剩有未干江海笔,衰年报国有余情。”病魔缠身不能自已,手力尚不能极筷,何谈握笔操刀。然而,邓散木先生绝不低头,腕病不能握笔,就换左手,不能执刀就用锤凿,而作品却丝毫功力未减,反而更添奇崛之气。他曾自刻一印“谁云并未能”,边款刻“病腕作书亦有神来之。因攘王右丞句,琢此以记。一足六十又五”,真可谓“霸气堂堂在,一足抵十夫”。
邓散木先生就是以这样的霸气才情、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回肠荡气,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的无限执着与追求,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意义深远的艺术财富和精神家园。
1963年10月,邓散木先生因肝癌病逝于北京,中国书坛、印坛从此失去了一位极有造诣和潜力的书法篆刻家。
机缘巧合,1983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毅然接受了邓散木先生的遗孀张建权女士捐赠的邓散木先生的全部遗作,并决定在黑龙江省建立邓散木艺术陈列馆。1986年9月,邓散木藝术陈列馆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让黑龙江省博物馆全面了解了邓散木先生作品的浩瀚与精美。为了让邓散木先生令人叹为观止的撼世之作走出博物馆“活”起来、利用起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欣赏、研究、学习邓散木的艺术并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邓散木全集》得以诞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邓散木全集》共52卷,收录了邓散木先生的作品近千件、收藏近400件,文房四宝、来往信件、日记、生活用品等340余件,分为作品、收藏、生活掠影、建馆题赠四大板块,不作评论、不加修饰地保持了作品的原始性,原汁原味地展现了邓散木先生各个时期的艺术成就,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邓散木先生毕生艺术成就最全面、最具权威性、专业性与史料性的书籍。为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不可多得的艺术史料!
邓散木先生仅仅66年的艺术创作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执着为世人留下了这些丰富精美、涉猎广泛、影响广大的艺术珍品。这些珍品所蕴藏的深厚的美学理念与文化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精髓,这种不可磨灭的灿烂光环将永远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谨以《邓散木全集》的出版纪念可敬的邓散木先生!也献给那些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默默奉献、做出积极努力的人们!
参考文献:
[1]邓国治.剩有未干江海笔 衰年报国有余情——回忆父亲邓散木[J].美术,1980(10):42-44.
[2]《北方书苑》编辑部.邓散木金石书法专辑[J].北方书院,1986(01).
[3]张建权口述.邓散木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邓散木艺术陈列馆.邓散木书画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陈凤娟 黑龙江省博物馆
【关键词】邓散木 传统文化 篆刻 书法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造就了许多流芳百世的杰出艺术家。纵观这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墨客,有一位罕有作品流落坊间,却以卓越的诗、书、画、印成就为世人所敬仰的艺术家,他就是我国现代艺坛的文化巨匠——邓散木先生。
邓散木(1898—1963),上海人,乳名菊初,学名士杰,后改名铁,字钝铁。30岁后改名粪翁,48岁易名散木,别号芦中人、虚木、天乎、楚狂人、无外居士、郁青道人、且渠子。63岁因病截去左下肢而自号一足、夔、六六残人。斋馆名有豹皮室、三长两短之斋、厕简楼、三梦庵、怀馨室等。
邓散木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孜孜进取的一生,是创造艺术财富的一生。
1908年,11岁的邓散木进入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华童公学学习英文。16岁时他写过一篇很出色的论文,可英国教师却认为论文并非出自他手,并打了这个倔强的中国少年。邓散木在羞辱与愤怒之下,公然斥责英国教师的洋奴教育,将全部的英文课本烧光并愤然离校。回到家邓散木便开始自习国文和书法。英国教师的辱打改变了邓散木先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却造就了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一位“奇杰”。
与生俱来的“天分”与后天超乎常人的“勤奋”,使邓散木先生在20余岁就以优秀的书法、篆刻艺术崛起于上海艺坛,并广泛涉猎文化事业。25岁在上海创办了《市场公报》,27岁创办南离公学,担任校长,31岁师从虞山赵古泥先生学习篆刻,34岁在上海觉林举办首次金石书法个展,36岁与沈轶刘、施叔范、沈禹钟等诗友组建名为“哭社”的诗社,42岁举办厕简楼金石书法讲座,传授书法篆刻艺术。
邓散木先生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源自于他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极高造诣和杰出成就。他篆、隶、草、真、行各体皆精,而且各臻妙境,自成一家。篆书发轫于《峄山碑》,后广临钟鼎、权量、诏版、封泥、石鼓等,旁搜博采,善于熔铸,使所书小篆结构不限于《说文》,透露苍劲雄浑之气。隶书初取法伊秉绶,又学清代陈鸿寿,继而遍临汉碑,熔《张迁碑》之古朴厚重,《曹全碑》之飘逸秀润,参以《乙瑛碑》之端凝,《横方》之淳朴,并以篆书笔意入隶,使其隶书风貌愈显质朴、端厚与纯真。行草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铎、黄道周两家,作品潇洒流利而秀逸,清新圆转而委婉,不激不励而尽显阴柔之美。楷书从颜真卿,得其雄浑凝重、遒劲豁达,又习欧阳询之秀劲,广探北碑,追求结体自然多变、气势开张飞动。邓散木先生书法不但气雄力健、深厚流利,还极富金石韵味,而且大小由之,即可书丈于见方的大字,亦可书细至蝇头之小楷,字字工正,精美绝伦。
邓散木先生又堪称篆刻艺术的一代宗师。他的篆刻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又深刻领悟古玺、秦汉印、封泥及明清诸大家艺术之精髓,融会贯通,取各家之长,金、银、玉、晶、牙、石等各类印材无所不通。其印沉雄朴茂,清新古拙,老辣奇崛,大气磅礴,在现代印坛上独树一帜。其篆刻与齐白石并称印坛“北齐南邓”,与吴昌硕(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并称“江南四铁”。
邓散木先生的女儿邓国治曾这样感受父亲的艺术风格:“他在走一条从孜孜追求到摆脱规矩,从力求华美到返淳归朴的道路。”
邓散木先生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上海、南京等地连开个展或师生联合展十二次,引起中国书法、篆刻界的轰动,备受瞩目,在书坛被誉为“江南祭酒”。他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书写的“民生主义”通篇石刻,至今依然屹立于南京中山陵。去世前夕为毛泽东主席篆刻藏书印,一直都是毛主席的最爱,至今仍被韶山纪念馆视为镇馆之宝。
邓散木先生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艺术家,一生钟爱笔墨丹青。他常以“三长两短”来形容自己的艺术专长,“三长”指篆刻、诗作、书法,“两短”为绘画和填词。虽然,这是邓散木先生对自己成就的评价,但事实上他又以诗画见长。他的诗有思想、有性格、豪迈奔放、才学不同凡响,堪称大家。并擅以书法入画,所作的竹、石、兰、荷等写意寄情,潇洒遒劲,趣意盎然。其笔墨简洁,意境深邃,达到了金石、书法异曲同工之妙境。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上海艺坛称白蕉的书画与散木的篆刻为“双璧”。
邓散木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藝术家,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期间,他多次组织书刻名家举办展览、义卖来支援抗战,并严词拒绝了伪政府中日文化协会的入会邀请。新中国成立后,他热爱祖国,热爱党,全心全意为祖国贡献力量。1955年,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邀请,举家迁居北京,从事汉字简化字改革及书法、篆刻艺术的普及工作,用简化字书写小学语文课本及学生字帖,对我国文字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邓散木先生是20世纪最早出版钢笔字帖的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之一,他的钢笔字帖对当代硬笔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意义深远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几代人。
邓散木先生治学严谨,著述丰厚,出版的书法论著有《篆刻学》《中国书法演变史》《书谱序译注》《一足印稿》《粪翁印稿》《怎样临帖》《草书写法》等16种,《钢笔字范》《钢笔字写法》等字帖近30种。其中《邓散木印谱》收录篆刻1500余方。《篆刻学》一书则是邓散木几十年亲身实践经验和心得的总结,详尽地介绍了古印的沿革、种类、三百年来的流派,以及各种入印的书体、篆法、章法、字法、刀法、印材。全书多达8万字,全部以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地书就而成,此书至今已经影响了几代篆刻人。他的著述不仅在中国书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还远播海外,备受推崇,日本东方书店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先后出版了他的《篆刻学》。邓散木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且是影响了整个东南亚书法、篆刻领域的一位巨匠,为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传承献出了毕生精力。 邓散木先生的晚年境遇多舛,被打成“右派”蒙受冤屈,重病缠身,经济又无保障,尤其是在接二连三的截肢、伤腕、切胃、患癌后,一向健康的身体突然垮了下来,饱受病痛的折磨。但邓散木先生“白头唯有赤心在”,他的精神和意志却依然如故。他在《夔言》中写道:“幸余霸气堂堂在,一足犹堪抵十夫……剩有未干江海笔,衰年报国有余情。”病魔缠身不能自已,手力尚不能极筷,何谈握笔操刀。然而,邓散木先生绝不低头,腕病不能握笔,就换左手,不能执刀就用锤凿,而作品却丝毫功力未减,反而更添奇崛之气。他曾自刻一印“谁云并未能”,边款刻“病腕作书亦有神来之。因攘王右丞句,琢此以记。一足六十又五”,真可谓“霸气堂堂在,一足抵十夫”。
邓散木先生就是以这样的霸气才情、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回肠荡气,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的无限执着与追求,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意义深远的艺术财富和精神家园。
1963年10月,邓散木先生因肝癌病逝于北京,中国书坛、印坛从此失去了一位极有造诣和潜力的书法篆刻家。
机缘巧合,1983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毅然接受了邓散木先生的遗孀张建权女士捐赠的邓散木先生的全部遗作,并决定在黑龙江省建立邓散木艺术陈列馆。1986年9月,邓散木藝术陈列馆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让黑龙江省博物馆全面了解了邓散木先生作品的浩瀚与精美。为了让邓散木先生令人叹为观止的撼世之作走出博物馆“活”起来、利用起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欣赏、研究、学习邓散木的艺术并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是《邓散木全集》得以诞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邓散木全集》共52卷,收录了邓散木先生的作品近千件、收藏近400件,文房四宝、来往信件、日记、生活用品等340余件,分为作品、收藏、生活掠影、建馆题赠四大板块,不作评论、不加修饰地保持了作品的原始性,原汁原味地展现了邓散木先生各个时期的艺术成就,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邓散木先生毕生艺术成就最全面、最具权威性、专业性与史料性的书籍。为广大书法、篆刻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不可多得的艺术史料!
邓散木先生仅仅66年的艺术创作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执着为世人留下了这些丰富精美、涉猎广泛、影响广大的艺术珍品。这些珍品所蕴藏的深厚的美学理念与文化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精髓,这种不可磨灭的灿烂光环将永远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谨以《邓散木全集》的出版纪念可敬的邓散木先生!也献给那些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默默奉献、做出积极努力的人们!
参考文献:
[1]邓国治.剩有未干江海笔 衰年报国有余情——回忆父亲邓散木[J].美术,1980(10):42-44.
[2]《北方书苑》编辑部.邓散木金石书法专辑[J].北方书院,1986(01).
[3]张建权口述.邓散木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邓散木艺术陈列馆.邓散木书画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陈凤娟 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