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石漠化是生态建设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喀斯特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强烈的人类经济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介绍恭城瑶族自治县概况及该县石漠化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阐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综合途径,提出恭城瑶族自治区石漠化治理的措施,以促进该县生态环境发展,减轻石漠化程度。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环境;广西恭城
中图分类号 P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66-02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环境地质背景上叠加了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脆弱的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奠定了土地石漠化的基础;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人口压力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1]。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加速了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有土壤侵蚀退化,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植被逆向演替,岩溶生态系统的植物群种数量、生物量下降,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物种群多样化等;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岩石裸露,森林植被减少;破坏生态环境,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阻碍经济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2]。
1 恭城瑶族自治县概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属广西桂林市,全县总面积2 139 km2,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地理位置为东经110°36′~111°10′、北纬24°37′~25°17′。
恭城县东、西、北部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地带。形成多组沿茶江两岸延伸分布的南北走向的峰丛地貌,以山地、丘陵、平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恭城县境内的地层主要是中泥盆统石灰岩和砂岩,构造上受北东方向构造控制,形成以茶江为中轴线的宽阔河谷丘陵、石山地带。
2 恭城瑶族自治县石漠化形成原因
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碳酸岩大面积分布。调查数据显示,恭城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0%,石山地区土壤稀薄、缺水易旱,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破坏自然植被,大面积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大量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3 恭城瑶族自治县石漠化发展过程
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91、2000、2006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为0.176 417、0.068 84和0.336 478,岩溶石漠化面积分别为160.8、234.1、118.0 km2 [3-7]。进入21世纪以来,恭城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石漠化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石漠化面积正在逐渐减少,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经过治理已朝好的方向恢复,石漠化程度减轻。从2011年国土部下发的土地变更图斑中统计出恭城县林地面积1391.23 km2,园地面积484.75 km2,植被覆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之后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增长。
4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综合途径
石漠化不是纯自然过程,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不同地域、地貌、地质条件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和过程有差异性。其治理途径依据地域、地貌、地质条件不同而不同。岩溶峰丛山区,以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重建为突破口,建设水利工程,辅以技术工程(水柜等)、生物工程(沼气等);溶蚀丘陵区,建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建立合理生态模式;峰林平原区,通过区域水资源调蓄和有效利用,结合土壤改良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深切峡谷区,综合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可采用蓄、提、引方式),实施坡田改梯田、封山育林和修建防洪排水渠及水保墙等措施。
5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建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需要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恭城县治理石漠化、改造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进行生态重建,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恭城县1983年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经过20 年的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县。通过发挥生态农业建设链中沼气的纽带作用,以“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了生态环境。截至2005年,恭城县共有沼气池5.66万座,入户率为88%。据2011年的国土数据统计恭城县林地面积达13.91万 km2,森林覆盖率达64.99%(含灌木林),石漠化程度减轻恭城县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
开发利用岩溶水,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恭城县年平均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但降雨多集中在春末夏初,而农作物需要灌溉的初秋和初春则是干旱季节,喀斯特地区的地表水储存量少,转移为地下水,形成地下径流为调节降水时不均衡,该县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工程,储存大量的地面水以便在干旱季节用于农作物的灌溉和居民用水;修水渠,将水从水资源储存量丰富的地区引到难以储存水资源的地区,保证全县的生产生活用水。
5.2 植树造林
针对恭城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人工造林等实施模式。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将溶岩缝隙中小块的土地也利用起来种植树木,能减少岩石表面温差和水分消耗,改善小气候条件,减缓石漠化进程。
5.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农业立体化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8-14]。 恭城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 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
恭城县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适宜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若继续在山上开垦种植果树,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石漠化将会再次演化。沿着已成体系的生态农业思路继续发展,扩宽思路,提高效率,扩大效应,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靴”立体化的生态农业结构[15-16]。例如,在坡度35°以上的裸岩、旮旯地封山育林,在坡度为25°~35°的坡地种植经济类树木,在坡度为25°以下的地段种植经济农作物。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在山坡上种植果树,会将树下的其他灌木杂草除掉,露出泥土,没有植被覆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层变薄,植被退化;而在喀斯特地区,土壤层薄、贫瘠,连续性差,多零散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水土流失会加速土地石漠化的速度。为了解决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恭城县2004年以政府通告的形式下发了《禁伐阔叶林》的通知,以保护水源;规定山羊必须圈养,不能放养,因为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很强,山羊啃噬过的植物很难在段时间内恢复生长;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的“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和“本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的规定。
6 结语
土地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石漠化的因素很多,各因素间是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最大。土地石漠化恶化生态环境、激化人地矛盾、吞并土地资源,威胁着喀斯特地区人们的生存,治理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其根本在人,要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生态破坏。
7 参考文献
[1] 覃勇荣,蓝崇钮.广西石灰岩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问题[J].热带林业,2007(S1):50-53.
[2] 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春.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2):106-111.
[3] 谢雨萍,吴虹,刘泽东,等.恭城县岩溶石漠化环境变化定量遥感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29(1):65-67.
[4]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A01):74-75.
[5] 王世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
[6] 王希梅,冯桂霞,王学华.谈生态农业对环境的保护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1(6):21-22.
[7] 韦复才,周游游.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J].中国岩溶,2005,24(4):282-287.
[8] 李阳兵,姜丽,白晓永.亚热带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3):395-399.
[9] 张燕,吴玉鸣.西南岩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以广西为例[J].2006(2):293-298.
[10] 田远进.生态恭城 瑶族世界——恭城城乡风貌改造走笔[N].桂林日报,2010-07-19(1).
[11] 刘加凤.桂林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用地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89-194,199.
[12] 蔡会敏.广西恭城生态旅游形象定位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14-16.
[13] 黄玉婷.舍经济利益保生态 恭城25度坡度以上山坡禁止开荒[EB/OL].[2006-11-25].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61125/newgx 45684c3c-888900.shtml.
[14]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6):74-83.
[15] 李绪君,黄汉文.恭城“创绿”护西江[N].广西日报,2010-08-17(9).
[16] 周游游,方德满,周书祥,等.岩溶丘陵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建设途径与效益分析——以广西恭城县为例[J].中国岩溶,2006(3):54-59.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环境;广西恭城
中图分类号 P9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66-02
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环境地质背景上叠加了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脆弱的喀斯特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奠定了土地石漠化的基础;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人口压力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1]。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加速了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有土壤侵蚀退化,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植被逆向演替,岩溶生态系统的植物群种数量、生物量下降,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物种群多样化等;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岩石裸露,森林植被减少;破坏生态环境,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阻碍经济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2]。
1 恭城瑶族自治县概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属广西桂林市,全县总面积2 139 km2,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地理位置为东经110°36′~111°10′、北纬24°37′~25°17′。
恭城县东、西、北部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地带。形成多组沿茶江两岸延伸分布的南北走向的峰丛地貌,以山地、丘陵、平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成熟。恭城县境内的地层主要是中泥盆统石灰岩和砂岩,构造上受北东方向构造控制,形成以茶江为中轴线的宽阔河谷丘陵、石山地带。
2 恭城瑶族自治县石漠化形成原因
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碳酸岩大面积分布。调查数据显示,恭城县喀斯特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0%,石山地区土壤稀薄、缺水易旱,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破坏自然植被,大面积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大量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3 恭城瑶族自治县石漠化发展过程
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91、2000、2006年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为0.176 417、0.068 84和0.336 478,岩溶石漠化面积分别为160.8、234.1、118.0 km2 [3-7]。进入21世纪以来,恭城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石漠化面积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石漠化面积正在逐渐减少,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经过治理已朝好的方向恢复,石漠化程度减轻。从2011年国土部下发的土地变更图斑中统计出恭城县林地面积1391.23 km2,园地面积484.75 km2,植被覆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之后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增长。
4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综合途径
石漠化不是纯自然过程,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素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不同地域、地貌、地质条件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和过程有差异性。其治理途径依据地域、地貌、地质条件不同而不同。岩溶峰丛山区,以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重建为突破口,建设水利工程,辅以技术工程(水柜等)、生物工程(沼气等);溶蚀丘陵区,建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建立合理生态模式;峰林平原区,通过区域水资源调蓄和有效利用,结合土壤改良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水土资源配置;深切峡谷区,综合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可采用蓄、提、引方式),实施坡田改梯田、封山育林和修建防洪排水渠及水保墙等措施。
5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建恢复已经被破坏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需要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恭城县治理石漠化、改造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进行生态重建,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恭城县1983年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经过20 年的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县。通过发挥生态农业建设链中沼气的纽带作用,以“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了生态环境。截至2005年,恭城县共有沼气池5.66万座,入户率为88%。据2011年的国土数据统计恭城县林地面积达13.91万 km2,森林覆盖率达64.99%(含灌木林),石漠化程度减轻恭城县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
开发利用岩溶水,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恭城县年平均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但降雨多集中在春末夏初,而农作物需要灌溉的初秋和初春则是干旱季节,喀斯特地区的地表水储存量少,转移为地下水,形成地下径流为调节降水时不均衡,该县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小流域治理工程,储存大量的地面水以便在干旱季节用于农作物的灌溉和居民用水;修水渠,将水从水资源储存量丰富的地区引到难以储存水资源的地区,保证全县的生产生活用水。
5.2 植树造林
针对恭城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人工造林等实施模式。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将溶岩缝隙中小块的土地也利用起来种植树木,能减少岩石表面温差和水分消耗,改善小气候条件,减缓石漠化进程。
5.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农业立体化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8-14]。 恭城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 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
恭城县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70%以上,适宜发展立体生态农业。若继续在山上开垦种植果树,会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石漠化将会再次演化。沿着已成体系的生态农业思路继续发展,扩宽思路,提高效率,扩大效应,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靴”立体化的生态农业结构[15-16]。例如,在坡度35°以上的裸岩、旮旯地封山育林,在坡度为25°~35°的坡地种植经济类树木,在坡度为25°以下的地段种植经济农作物。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生活在山区的农民在山坡上种植果树,会将树下的其他灌木杂草除掉,露出泥土,没有植被覆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层变薄,植被退化;而在喀斯特地区,土壤层薄、贫瘠,连续性差,多零散分布于石缝或岩溶裂隙中,水土流失会加速土地石漠化的速度。为了解决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恭城县2004年以政府通告的形式下发了《禁伐阔叶林》的通知,以保护水源;规定山羊必须圈养,不能放养,因为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很强,山羊啃噬过的植物很难在段时间内恢复生长;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的“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和“本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的规定。
6 结语
土地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石漠化的因素很多,各因素间是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最大。土地石漠化恶化生态环境、激化人地矛盾、吞并土地资源,威胁着喀斯特地区人们的生存,治理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其根本在人,要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生态破坏。
7 参考文献
[1] 覃勇荣,蓝崇钮.广西石灰岩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问题[J].热带林业,2007(S1):50-53.
[2] 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春.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2):106-111.
[3] 谢雨萍,吴虹,刘泽东,等.恭城县岩溶石漠化环境变化定量遥感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29(1):65-67.
[4]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A01):74-75.
[5] 王世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
[6] 王希梅,冯桂霞,王学华.谈生态农业对环境的保护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1(6):21-22.
[7] 韦复才,周游游.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J].中国岩溶,2005,24(4):282-287.
[8] 李阳兵,姜丽,白晓永.亚热带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3):395-399.
[9] 张燕,吴玉鸣.西南岩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以广西为例[J].2006(2):293-298.
[10] 田远进.生态恭城 瑶族世界——恭城城乡风貌改造走笔[N].桂林日报,2010-07-19(1).
[11] 刘加凤.桂林恭城生态农业旅游用地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89-194,199.
[12] 蔡会敏.广西恭城生态旅游形象定位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14-16.
[13] 黄玉婷.舍经济利益保生态 恭城25度坡度以上山坡禁止开荒[EB/OL].[2006-11-25].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61125/newgx 45684c3c-888900.shtml.
[14]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6):74-83.
[15] 李绪君,黄汉文.恭城“创绿”护西江[N].广西日报,2010-08-17(9).
[16] 周游游,方德满,周书祥,等.岩溶丘陵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建设途径与效益分析——以广西恭城县为例[J].中国岩溶,2006(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