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刘原中正小学”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ing7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春,我随三伯父(银匠)在离县城半里之遥的刘原村寓居做银货生意,伯父把我送进"刘原中正小学"读书。这座以蒋介石(字中正)名字命名的小学,在芮城县来说还是首家。全校共有200来名学生,同学们每天早上5点半钟就得挂签到校,上完早操就吹号打洋鼓升那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并唱《三民主义》歌。
  学校的校园很大,进了朝西开着的老校门,便是一座炮楼式带照壁的高房,人们顺高房照壁的北、南两侧进出。从北侧进入便是一座四合小花园,院里有三个圆池种满刺梅菊、月月菊、秋菊和芍药、牡丹、含羞草、君子兰、美人蕉之类,还有两畦板竹和两畦绿竹;从南侧进去便是四排新盖的教室。教室之南是一座唱戏舞台,舞台的东南墙外是一个又粗又高一砖到顶的文昌阁,阁顶的四檐八滴水檐下,吊着八个随风拂动就发出比唱歌还好听的铃铛。
  紧挨小花园之东是一个很大的娘娘庙,庙内殿堂幽深阴森,花格围栏金碧辉煌,斗拱飞檐气势壮观。正殿前伫立着四幢纪念碑碣,碑前是一片大平台,平台前是砖和条石砌成的高高长长的石台阶。殿中央有娘娘、伴娘等女泥塑像,两边是龇牙咧嘴、怒目圆睁的众位保护神。正殿两旁立柱外沿墙上有一副黑色砖雕楹联:
  愿诸生屈膝焚稿以祭鬼
  常怀鹏程万里志
  望学子投笔从戎而报国
  定息烽火之战乱
  娘娘庙和四排教室往东,是一片三四亩大的操场。操场之东就是南北长长的龙王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东庙,东庙住着"中正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和高年级的班主任等老师。那时候的课本内容大都是丑化共产党的反动说教。像三年级语文有一课课文是:"鬼鬼俄国,俄国共产党。谁也都知道,杀人放火闹不息。共产党、八路军都是吃人的魔鬼。"那时候一提说蒋委员长或阎司令长官,同学们得马上"啪"地一声,站端立正五指并拢,面朝前方,接受检阅。
  那时,国民党、二战区(阎锡山政府)即将灭亡,共产党、八路军快要来了,我们"中正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一律穿上土红色童子军服装,头戴土红色帽瓢,每个学生发一根五尺长的木制军棍,全副武装的"童子军"进县防共守城。
  当时社会混乱,谣言四起,瞎说共产党、八路军诡诈得很,离老远看着是人,撵到跟前就不见了,或变成一颗绿豆或一块土。甚至说共产党、八路军连亲生父母都不认,杀人如割草。其实,1947年共产党、八路军真真正正地来了,芮城县解放了,共产党、八路军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咱穷人老百姓是一家人。斗地主闹翻身,分田分地分牛羊,分粮分物又分房。这使大家都深深体会到,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党,八路军、解放军才是人民的军队。敌人成天喊"防共、防共",其实共产党就在他们身边,我们"中正小学"的校长李俊哲、副校长赵希平就是共产党员。教员里除了李文珊、刘彩莲、张鹏高老师非系共产党员外,本校的老师都是共产党员。
  (责编 祖肖)
  
其他文献
摘 要:青城山保留了四川书法最为兴盛的民国时期大量书迹碑刻。它们大多由川内著名学者书写。这些书迹,一是成为青城山悠久历史与艺术史的见证;二是为研究民国四川书法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反映了在碑学之风的影响下,四川书法走上了碑帖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青城山;四川;书法;民国  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是我国的一座道教名山。其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幽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此挥毫泼墨,
期刊
中国古代西南和南亚间的文化交流起步颇早,持续时间长。这是人类文明交流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在古代中国的早期对外交通体系里,西南地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区域。”[1]也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2]汤洪教授著、中华书局2020年12月出版的《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
期刊
王梦阳  秋日偶成二首  无限秋光有限身,登山临水莫辞频。  满山落叶无归路,一朵轻云欲拥人。  泛梗飘蓬未有涯,漫随云水忆芳华。  西风一夜枫林赤,仍似当年那片霞。  邓世广  拜谒归元禅寺  丛林深处许轻窥,未解前因待问谁?  渠本如来先觉悟,我非菩萨亦慈悲。  空门不养三千客,逝水无须驷马追。  设使庙堂贪佞在,几多罗汉肯低眉!  京山文峰公园聂绀弩塑像前留影  书生落魄亦英雄,经惯人间雨雪
期刊
令世界折服的外交家    我是1980年8月16日被解放军总医院派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的。在给首长做专职保健医生的3年时间中,小平同志先后会见外宾187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7次。我曾多次亲眼目睹小平同志接见外国元首和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种场面,他的外交家风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忆最深的是他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还有他老人家接受法国、南
期刊
A    考古工作者非常重视化石。为觅到一块珍贵的化石,他们常常千里奔波,万里搜寻,翻山越岭,下沟入壑,摸遍山野,掘地三尺,期冀获得一个大惊喜!  自然界的化石,其实是一部记载翔实的史书,是一部比司马迁笔法还要高明的史记。  它记录了当时生活的典型环境。  它透露了许多业已绝迹的秘密。  它传递了异常珍贵的诸多信息。  它开启了沉睡多年的巨大智慧。  科学研究需要化石,考古研究需要化石,文史研究当
期刊
1945年初,太行二分区副团长赵亨德率领战士们,在阳泉附近的小庄火车站活捉日军少将铃木川三郎,荣获一等功,被誉为太行英雄。解放战争中,赵亨德在解放平定县战斗中光荣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仍在群众中传颂。为了解英雄的成长过程,前不久我采访了赵亨德的夫人李明光老人。李老戴一幅金丝边眼镜,精神矍铄,面目和蔼慈祥。她听过我的自我介绍后,便开始和我交谈。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战火很快烧到平定。我党发
期刊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它成功地刻画出诸葛亮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而川剧《夕照祁山》是从历史人物自身的人性问题入手,拨妖雾,去仙气,将诸葛亮请下神圣的祭坛,多角度、多维向地展示一代贤臣良相暮年的复杂性格及悲剧心态,揭示这个历史重负下的悲剧灵魂的悲剧成因,让当代
期刊
在20世纪的下半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国际知名作家中,有两个人名字非常响亮:一个是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一书的作者斯诺;一个是英籍女作家韩素音。他们都是声名显赫的大作家,世界和平的伟大使者。  斯諾对中国的抗战事业、革命事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足以让中国人民记住他。  韩素音在1956年获得新中国签证后,满怀喜悦地访问了首都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夫妇的
期刊
五、危情中的秦岭、挂墩考察  1872年3月初,戴维从水路回到上海。韩伯禄神父请戴维参观了他在徐家汇成立的自然博物馆。然后戴维到宁波考察几天,会见老朋友英国驻宁波领事、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温霍(Robert Swinhoe),再一直走到江西省界;4月2日~5月5日在江西考察毕回到上海;5月31日达天津,城周围的平原遭受水灾淹得一望无际。6月,戴维回到北京天主教北堂标本制作室整理标本,以后把这里扩张为
期刊
摘 要:先秦文学中的灾难书写对后世灾害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母题揭示、书写手法以及哲学意识三个层面。先秦灾害书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精神面貌与社会面貌嬗变演进的历程。  关键词:先秦灾害文学;文学特征;母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它们显示出“灾害”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先秦时期是中国灾害文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