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iSCO公司的CEO约翰·钱伯斯先生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既然互联网和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那么“数字居民”与“数字移民”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在超媒体时代,教育的形式正在发生相应的改变,教育形式应该适应文化媒体的改变。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们不能沉浸在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中,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正在改变原有传播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重要的工具,所以,应该确立信息技术是继阅读、写作、计算后的第四种基本素养,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聚合能力。但是,光培养学生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是“数字居民”,他们理解数字化生活的方式与速度远胜于“数字移民”。作为生活在超媒体时代的教师,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下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超媒体时代进行教与学,这两个过程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下面结合我国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热门的建构主义理论浅析两者关系。
现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就要求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们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时代,显而易见地形成了一个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谁是主体?如何看待两者关系?目前,教师中普遍的做法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认为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普遍将多媒体展示理解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有将多媒体展示变成第二块黑板的趋势,更有甚者觉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一个噱头,没有必要改变。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教师们的数字技能还无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但从根源上说,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发生过改变。从大的环境说,我国的这种以中考、高考为指导原则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教师和学生都淹没于浩渺的题海战术中无法自拔。
那么,我们看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是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询以及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在课前和课后下工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进行认真的探索。我们中国则恰恰相反,我们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通过对比两国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目前还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我们秉承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美国是注重课前与课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弊端,通过近些年的对比试验发现,我国的创新教育、个性教育随着以教师主导的模式而陷入停顿,美国的基础教育随着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而下滑。通过对比后,我个人比较认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家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即应该发挥“教师一学生”双主体、双中心的模式。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开展的课改计划应该侧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向的发展,改变“数字移民”或者“数字难民”的数字化学习的模式,加强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培养。
美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正在从E-learning模式转换到B-learning模式,更提倡混合式学习模式。就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以下一些模式来进行建设,建立一个适合我国教育模式的课前整合和课后整合方式,尤其是当现在还没有一个符合建构主义思想的软件模式让我们参考使用。目前,国外主要使用两款软件平台来开展建构主义教学。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拥有美国近50%的市场份额。全球有超过2,8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Blackboard”产品。另外,澳大利亚教师Mart 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前者是付费软件,后者是免费软件,许多教师都没用接触过这两款产品,对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前、课后整合更是毫无头绪。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模式以各个地市为中心建设免费的符合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通过引导教师使用,可以加速弥合我国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开发出适应我国教育实际的教学管理平台和课程包,通过地区间的资源整合,可以更加高效地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这一构想。
其次,如何改变教师“数字移民”或“数字难民”的现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以地区大学为核心的教师再培训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都已经胸有成竹,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还基本没有涉猎。通过“国培计划”,结合地区建设的教学管理平台能够构建起我们特有的“B-learning模式”(混合型模式=数字化学习 传统教学)。这种实验性平台的建设可以先让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里、学校中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们对于数字化学习的热情。政府还应该加强现在各个学校的网络建设,不是简单地架设局域网,而是建设沟通全地区所有学校的城域平台,将学校网络建设纳入教育经费的必须项目,如同水、电、煤气一样。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意识,鼓励教师在地区的平台上进行交互、交流,这样可以先期实现前文所提出的课前整合和课后整合这样两个目的,促进我国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探索。随着超媒体时代到来,教师与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我们秉持什么样的理论、心态,都无法改变这一进程。我们这些“数字难民”、“数字移民”不但要掌握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还要迅速跟上时代进程,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适应“教师一学生”双中心、双主体的学习模式。我认为,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计划,就是要求教师进 行这样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很困难,而且有些步入歧途的危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展示,没有产生数字化学习的效应。
由此,我们的教育目前出现的问题在于以教师为绝对的中心,以考试为学习的方向,过于模式化、工业化,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对于数字化学习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家长不知道如何从互联网上获取免费的教育资源,对于孩子的指导更是无从谈起。更有甚者认为,数字化学习只是一种噱头,网络对于孩子危害远大于帮助。这样的观点也在所难免,因为充斥媒体报道的都是网络对于孩子的危害性,我们还没有从一个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待数字化学习能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和财富效应。
再次,我们这些“数字移民”们有没有听说过OCW“开放课件运动”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2001年开始将所有课程的相关资料上网,称为开放式课程网页(MIT OpenCourseWare),这是一个免费而开放的教育资源,供全世界各地的机构、学生和自学者使用。10年后,OCW早已不再靠MIT一己之力在搞“教育运动”,而是滚雪球般扩展到拥有250多个高校和机构组成的联盟组织,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公开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讲义、作业、课件和课堂视频。这其中不仅有哈佛、耶鲁、斯坦福、剑桥等名校,还有阿富汗、伊朗的高校。中国高校的反应略显滞后,2010年前,“网上淘课”在国内还只算是小趋势,而一年后,终于在白领、大学生之间完成了强势普及。2010年11月,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并于2011年年初正式加入OCW,计划每年出资100万元,将OCW的部分课程翻译上线。
因此,通过获取MIT课程或者世界上其他大学的课程,中国的学生可以大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目前,中国的企业正在使用这种模式来培训员工,可以实现在不同地域的员工获得统一的培训、评价。推而广之,终身式学习将成为这一代学生的必然趋势。起源于MIT的公开课和现在风起云涌的公开课项目正在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破除了学校围墙内的效应,从时间、空间、受众多角度开始改变教育。
综上所述,成长在这个超媒体时代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乃至于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更善于利用现有设备来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通过微博、博客、SNS、即时通讯软件等来展现自我。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多种多样,非常符合超媒体的定义,将一切能联系的媒体结构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世人表现一个立体的个体。在教师看来,他们是那么的活泼、多姿多彩。这些“数字居民”促使我们这些“数字移民”进行反思:我们是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生一起做弄潮儿,还是紧跟课本,继续机械地教授学生们知识呢?
超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继阅读、写作、计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素养,利用技术手段将更有效地整合阅读、写作、计算这些基础能力。同时,通过对信息的重组、加工、聚合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超媒体时代的教育必将变革,“数字居民”与“数字移民”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大家都会很自然地使用今天谈到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学习、交流思想。但是如果教师抗拒改变,那么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当教师上课时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Windows XP。”学生却说:“老师,Windows XP已经下线很多年了!”
注释:
①E-learning的前10年(E-learning 1.0)主要关注使用互联网技术来代替现有的面授。传统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让学习的人按照大纲的设定一步步学习,提供了一系列的交流、经验、作业习题或试验。相比之下E-learning 2.0是围绕着“合作”来建设的。E-learning 2.0认为知识(或者说一些技巧、理解)是众人堆积起来的。通过交流内容、问题和实践来进行学习。社交学习主张:学习一个东西的最佳方法是教别人学会这个东西。
Blackboard、WebCT、Moodle、OLAT、Sakai等平台现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学校中使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learning
②Blended-Learning何克抗教授认为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则把Blending Learning翻译为“融合性学习”,他认为“融合性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他也强调,“融合性学习”意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ended-learning
首先,在超媒体时代,教育的形式正在发生相应的改变,教育形式应该适应文化媒体的改变。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们不能沉浸在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中,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正在改变原有传播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重要的工具,所以,应该确立信息技术是继阅读、写作、计算后的第四种基本素养,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聚合能力。但是,光培养学生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是“数字居民”,他们理解数字化生活的方式与速度远胜于“数字移民”。作为生活在超媒体时代的教师,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数字化学习的条件下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超媒体时代进行教与学,这两个过程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下面结合我国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热门的建构主义理论浅析两者关系。
现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就要求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们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时代,显而易见地形成了一个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谁是主体?如何看待两者关系?目前,教师中普遍的做法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认为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普遍将多媒体展示理解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有将多媒体展示变成第二块黑板的趋势,更有甚者觉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一个噱头,没有必要改变。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教师们的数字技能还无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但从根源上说,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发生过改变。从大的环境说,我国的这种以中考、高考为指导原则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教师和学生都淹没于浩渺的题海战术中无法自拔。
那么,我们看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是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包括资料查询以及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在课前和课后下工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进行认真的探索。我们中国则恰恰相反,我们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通过对比两国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目前还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我们秉承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美国是注重课前与课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弊端,通过近些年的对比试验发现,我国的创新教育、个性教育随着以教师主导的模式而陷入停顿,美国的基础教育随着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而下滑。通过对比后,我个人比较认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家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即应该发挥“教师一学生”双主体、双中心的模式。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开展的课改计划应该侧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向的发展,改变“数字移民”或者“数字难民”的数字化学习的模式,加强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培养。
美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正在从E-learning模式转换到B-learning模式,更提倡混合式学习模式。就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以下一些模式来进行建设,建立一个适合我国教育模式的课前整合和课后整合方式,尤其是当现在还没有一个符合建构主义思想的软件模式让我们参考使用。目前,国外主要使用两款软件平台来开展建构主义教学。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拥有美国近50%的市场份额。全球有超过2,8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使用“Blackboard”产品。另外,澳大利亚教师Mart 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前者是付费软件,后者是免费软件,许多教师都没用接触过这两款产品,对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前、课后整合更是毫无头绪。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模式以各个地市为中心建设免费的符合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通过引导教师使用,可以加速弥合我国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开发出适应我国教育实际的教学管理平台和课程包,通过地区间的资源整合,可以更加高效地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这一构想。
其次,如何改变教师“数字移民”或“数字难民”的现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以地区大学为核心的教师再培训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都已经胸有成竹,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还基本没有涉猎。通过“国培计划”,结合地区建设的教学管理平台能够构建起我们特有的“B-learning模式”(混合型模式=数字化学习 传统教学)。这种实验性平台的建设可以先让有条件的学生能在家里、学校中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们对于数字化学习的热情。政府还应该加强现在各个学校的网络建设,不是简单地架设局域网,而是建设沟通全地区所有学校的城域平台,将学校网络建设纳入教育经费的必须项目,如同水、电、煤气一样。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应用意识,鼓励教师在地区的平台上进行交互、交流,这样可以先期实现前文所提出的课前整合和课后整合这样两个目的,促进我国数字化学习时代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探索。随着超媒体时代到来,教师与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我们秉持什么样的理论、心态,都无法改变这一进程。我们这些“数字难民”、“数字移民”不但要掌握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还要迅速跟上时代进程,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适应“教师一学生”双中心、双主体的学习模式。我认为,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计划,就是要求教师进 行这样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很困难,而且有些步入歧途的危险,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展示,没有产生数字化学习的效应。
由此,我们的教育目前出现的问题在于以教师为绝对的中心,以考试为学习的方向,过于模式化、工业化,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对于数字化学习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家长不知道如何从互联网上获取免费的教育资源,对于孩子的指导更是无从谈起。更有甚者认为,数字化学习只是一种噱头,网络对于孩子危害远大于帮助。这样的观点也在所难免,因为充斥媒体报道的都是网络对于孩子的危害性,我们还没有从一个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待数字化学习能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和财富效应。
再次,我们这些“数字移民”们有没有听说过OCW“开放课件运动”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2001年开始将所有课程的相关资料上网,称为开放式课程网页(MIT OpenCourseWare),这是一个免费而开放的教育资源,供全世界各地的机构、学生和自学者使用。10年后,OCW早已不再靠MIT一己之力在搞“教育运动”,而是滚雪球般扩展到拥有250多个高校和机构组成的联盟组织,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公开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讲义、作业、课件和课堂视频。这其中不仅有哈佛、耶鲁、斯坦福、剑桥等名校,还有阿富汗、伊朗的高校。中国高校的反应略显滞后,2010年前,“网上淘课”在国内还只算是小趋势,而一年后,终于在白领、大学生之间完成了强势普及。2010年11月,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并于2011年年初正式加入OCW,计划每年出资100万元,将OCW的部分课程翻译上线。
因此,通过获取MIT课程或者世界上其他大学的课程,中国的学生可以大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目前,中国的企业正在使用这种模式来培训员工,可以实现在不同地域的员工获得统一的培训、评价。推而广之,终身式学习将成为这一代学生的必然趋势。起源于MIT的公开课和现在风起云涌的公开课项目正在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破除了学校围墙内的效应,从时间、空间、受众多角度开始改变教育。
综上所述,成长在这个超媒体时代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乃至于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更善于利用现有设备来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通过微博、博客、SNS、即时通讯软件等来展现自我。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多种多样,非常符合超媒体的定义,将一切能联系的媒体结构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世人表现一个立体的个体。在教师看来,他们是那么的活泼、多姿多彩。这些“数字居民”促使我们这些“数字移民”进行反思:我们是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生一起做弄潮儿,还是紧跟课本,继续机械地教授学生们知识呢?
超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继阅读、写作、计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素养,利用技术手段将更有效地整合阅读、写作、计算这些基础能力。同时,通过对信息的重组、加工、聚合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知识。超媒体时代的教育必将变革,“数字居民”与“数字移民”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大家都会很自然地使用今天谈到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学习、交流思想。但是如果教师抗拒改变,那么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当教师上课时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Windows XP。”学生却说:“老师,Windows XP已经下线很多年了!”
注释:
①E-learning的前10年(E-learning 1.0)主要关注使用互联网技术来代替现有的面授。传统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让学习的人按照大纲的设定一步步学习,提供了一系列的交流、经验、作业习题或试验。相比之下E-learning 2.0是围绕着“合作”来建设的。E-learning 2.0认为知识(或者说一些技巧、理解)是众人堆积起来的。通过交流内容、问题和实践来进行学习。社交学习主张:学习一个东西的最佳方法是教别人学会这个东西。
Blackboard、WebCT、Moodle、OLAT、Sakai等平台现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学校中使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learning
②Blended-Learning何克抗教授认为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则把Blending Learning翻译为“融合性学习”,他认为“融合性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他也强调,“融合性学习”意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ended-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