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既要以师情去触动学生的情感,又要施以美学,情与美要融合于一炉。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的,情感能推进美育实施,而美育又能使情感升华。本文着重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和美育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和美育的整合。
[关键词]学生 语文 情感 美学 熏陶
语文教学既要以师情去触动学生的情感,又要施以美学,情与美要融合于一炉。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的,情感能推进美育实施,而美育又能使情感升华。如此,语文教学中应渗透情与美。
首先,情感能推进美育实施。审美教育以审美为其基本特征,而审美首先是一种愉悦的快感,这样,美育也就具有了娱乐效果。也就是说,美育是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使人们获得性情上的陶冶。如此,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感性的、心灵性的,而不是理性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以情感人,点化学生,使之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其心灵的目的。比如,语文课不单是讲授文章内容与章法,还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感知力。课文中不乏山水诗情的柔美,也不乏慷慨悲歌的壮美,这就需要以情感化,让他们体验美,感悟美。倘若泛泛而讲,略通文意后就让学生背诵默写,学生就感觉不到美,自然也就不可能用美来陶冶性情了。而以情来实施美育,这样,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与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塑造人格。
其次,美育又能使感情升华。在对辐射着美感光辉的优秀作品的涵咏、品味和全身心融合中,语文课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语言美、艺术美、自然风光美和人性人情美的欣赏能力,唤醒审美自觉,使学生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怡养性灵、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被情感激发起来的学生,沉醉在美的事物中,就会浑然忘却人世间的丑恶。他们从现实压抑中被释放出来,尽情地与审美对象进行情感的交流,感性与理性获得了平衡,从而明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存在着高雅脱俗的精神活动。这样,美育就可以抑制或减少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发掘和放大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它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高尚,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美育使学生感情得以升华,他们明白了在灯红酒绿的人生外,还存在着另一种人生,那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这种认识是在美的熏陶下,情感升华后战胜了人性中的渺小、卑下和低级趣味而得来的,它是灵魂对肉体的胜利,精神对物质的胜利,高尚对卑俗的胜利。
此外,情感教育和美育的相辅相成关系,有助于情感教育与美育的整合。我们在实施情感教育时,辅以美育,就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净化,升华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反之,我们在实施美育时,辅以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使美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而言,其开头教师可采用热情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春天生机勃勃,带给人希望;春天万物苏醒,使人置身于绿的湖波,花的海洋……同学们,当你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靓丽春装的时候;当冰雪融化、春雨密密的时候;当你放风心爱的风筝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了大自然中美妙的变化?你是否感受到了人们喜悦的情怀?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妙逼真的春之图,让我们展开这幅图画,去感受那具体的形象,体会作者的咏春情怀吧!”“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段导语,情感与美学交融,既传神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抒发了主观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对春的美好憧憬。
由于“美”和“情”有着天然的联系,情感教育对美育也就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一,美育要在各种审美活动中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性质特点便是轻松愉悦之中让人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其二,以情施教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情感手段。例如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可以对教学内容做情感性处理。其三,美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但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无疑也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近代历史上美育的倡导者蔡元培先生就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学生感情为目的者也。”如讲《荷》的专题,可以描绘《荷塘月色》的“月夜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把学生导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随即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使学生心驰神往。这样,以美唤情,又以情感悟美,使情与美完美地融合了起来,陶养了学生性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美唤情,以情悟美,情与美要要融合于一炉,使学生受到熏陶。
[关键词]学生 语文 情感 美学 熏陶
语文教学既要以师情去触动学生的情感,又要施以美学,情与美要融合于一炉。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的,情感能推进美育实施,而美育又能使情感升华。如此,语文教学中应渗透情与美。
首先,情感能推进美育实施。审美教育以审美为其基本特征,而审美首先是一种愉悦的快感,这样,美育也就具有了娱乐效果。也就是说,美育是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使人们获得性情上的陶冶。如此,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感性的、心灵性的,而不是理性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以情感人,点化学生,使之产生审美感悟与体验,从而达到陶冶其心灵的目的。比如,语文课不单是讲授文章内容与章法,还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感知力。课文中不乏山水诗情的柔美,也不乏慷慨悲歌的壮美,这就需要以情感化,让他们体验美,感悟美。倘若泛泛而讲,略通文意后就让学生背诵默写,学生就感觉不到美,自然也就不可能用美来陶冶性情了。而以情来实施美育,这样,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与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塑造人格。
其次,美育又能使感情升华。在对辐射着美感光辉的优秀作品的涵咏、品味和全身心融合中,语文课着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语言美、艺术美、自然风光美和人性人情美的欣赏能力,唤醒审美自觉,使学生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怡养性灵、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被情感激发起来的学生,沉醉在美的事物中,就会浑然忘却人世间的丑恶。他们从现实压抑中被释放出来,尽情地与审美对象进行情感的交流,感性与理性获得了平衡,从而明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存在着高雅脱俗的精神活动。这样,美育就可以抑制或减少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发掘和放大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它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变得更加高尚,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美育使学生感情得以升华,他们明白了在灯红酒绿的人生外,还存在着另一种人生,那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生。这种认识是在美的熏陶下,情感升华后战胜了人性中的渺小、卑下和低级趣味而得来的,它是灵魂对肉体的胜利,精神对物质的胜利,高尚对卑俗的胜利。
此外,情感教育和美育的相辅相成关系,有助于情感教育与美育的整合。我们在实施情感教育时,辅以美育,就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净化,升华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反之,我们在实施美育时,辅以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使美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而言,其开头教师可采用热情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春天生机勃勃,带给人希望;春天万物苏醒,使人置身于绿的湖波,花的海洋……同学们,当你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靓丽春装的时候;当冰雪融化、春雨密密的时候;当你放风心爱的风筝的时候,你是否注意到了大自然中美妙的变化?你是否感受到了人们喜悦的情怀?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妙逼真的春之图,让我们展开这幅图画,去感受那具体的形象,体会作者的咏春情怀吧!”“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段导语,情感与美学交融,既传神描述了客观景物又抒发了主观情感,语言形象生动,一幅多姿多彩、极其绚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对春的美好憧憬。
由于“美”和“情”有着天然的联系,情感教育对美育也就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一,美育要在各种审美活动中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性质特点便是轻松愉悦之中让人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其二,以情施教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情感手段。例如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可以对教学内容做情感性处理。其三,美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但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无疑也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近代历史上美育的倡导者蔡元培先生就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学生感情为目的者也。”如讲《荷》的专题,可以描绘《荷塘月色》的“月夜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把学生导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随即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使学生心驰神往。这样,以美唤情,又以情感悟美,使情与美完美地融合了起来,陶养了学生性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以美唤情,以情悟美,情与美要要融合于一炉,使学生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