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思维可视化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并不于在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于概念的挖掘和思维的呈现。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隐形的思维可视化,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系统理解科学知识,从而进入有效学与教的良性循环。如何将思维可视化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本文从“看”“画”“说”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思维可视是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认知策略。它是指通过图画或者分析表等形式,将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可视、形象具体,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过程。
  学生对抽象的思维理解困难,如果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比如用图表、文字等方式让抽象变得具体,就比较容易被接受。思维可视是一种认知策略,它打破了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可视的思维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在这个可见的知识加工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通过这个让抽象的思维直观化的过程,学生创新思维的火把就能够被充分地点燃。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提升其思维能力和心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将思维可视技术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对思维可视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对于如何将抽象的思维直观地展现出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对思维可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
  一、看——叩开思维大门
  看,是思维可视的第一步。看就是观察的一种方式。看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动手操作。从观察演绎而来的其他的探索方法,都与“观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看现象到引发思考再到求证解惑,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学生多种心理,比如注意、感觉、想象、记忆等。也就是说,观察的过程也是学生由简单认知进入复杂认知的过程。
  如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时,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的初步认知,甚至能说出一些身边常见的岩石,但对岩石的特征模糊不清。教师先通过提问“你在哪里见过岩石?”“岩石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又提供了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让学生自由观察,将学生的思维火花点燃。拿到岩石后,学生立刻仔细观察起来,不一会儿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只用眼睛看,开始摸一摸、捏一捏、敲一敲岩石,甚至还想到利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从看,到摸,再到敲,最后到借助实验工具,观察过程逐渐复杂,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在慢慢升温,正在从简单向复杂递进。这一系列可视的活动变化反馈到教师眼中,有利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思维动态并及时调节教学步骤,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品质。此外,在潜移默化中由“看”衍生出来的多种研究方法正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观察方法,这些方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画——展现思维脉络
  画,是思维可视的第二步。在思维认知的活动流程中,画尤为重要。如果说看是挖掘思维的过程,那么画就是展现思维的过程。学生画出的思维活动,有的泾渭分明,有的稚嫩含糊。无论清晰与模糊,都是学生思维的痕迹,教师都不能轻视或忽略。
  如在教学《肺和呼吸》时,学生对呼吸器官究竟了解多少?他们是怎样理解呼吸过程的?如何让其将这些抽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呢?直接用语言表达可能学生很难清晰描述,如果用画图的方式表达,学生就轻松自如多了。于是教师提供一张人体轮廓图,让学生先画出他们认为的呼吸器官及其位置。根据学生的人体呼吸系统图,教师就能迅速掌握学生对呼吸器官前概念的认识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得教学目标更明确。此外,学生相互分享“作品”时,又是一次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当他们正确认识呼吸器官后,让其对原稿进行修改,再次画出准确的呼吸器官及其位置。两次画图,将学生抽象思维的建构过程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这种直观表达的方式,让教学更为有效。
  三、说——促进思维转化
  说,是思维可视的第三步。说的内容、说的方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可以向同伴分享,可以向老师介绍,也可以向质疑者解释,还可以反驳他人。在说的过程中,学生要想全面、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就需要好好组织语言,梳理逻辑,逐渐将可视思维转化成出声思维。这个过程既是一种自主呈现,又是一种自我反馈。
  如在《电磁铁》的教学中,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方案设计是一大难点。为了攻克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微型辩论会,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思维。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全班交流。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学生的看法也很难统一,哪一种才是最合适的呢?辩论者努力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将自己的思维逻辑完整地表達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反驳者则耐心、完整地倾听别人的想法,迅速整合信息,再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他们不断地思考、推理、分析、概括,然后用语言的搏击展现思维的碰撞。辩论后,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更有效,学生有了答案,笔者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完善方案。从合作到争议再到合作,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中共同进步,找到了合理有效的实验方案。
  “看”“画”“说”这三个简单流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过程。它将抽象的思维直观化,把复杂的过程具体化。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有提升,教师教学更高效。
其他文献
合适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课《它们吸水吗》一课中有“我们造一张纸”活动,课本中介绍的造纸方式采用的实验材料是玻璃杯、搅拌棒,首先将餐巾纸放入水杯浸泡,然后搅拌纸屑和水,调成浆状,最后把纸浆倒在棉布上,用纸巾吸水形成纸。这种方式造纸耗时很长,并且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手部力量不足,搅拌不够充分,造出来的纸形状不规则且比较粗糙,不符合学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科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某个科学知识,这些单一的知识在网络上都能直接查阅到,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精神和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并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也就是深度学习。科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制定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和理解科学,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在科学课堂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期刊
小学科学课堂,既是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验精神提升的主陣地,而德育意识的渗透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科学是一门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讲解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拓宽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强调理性与实证,科学教学亦追求事实、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教育模式如同按下“转换器”,在教师指导下的线上学习成为教育常态。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助力科学素养养成?笔者从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出发,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五年级上册《搭支架》为例,从学习起点的厘清、混合模式的衔接、有效学习的促进几方面展开思考,对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与教学策略转换进行探讨。  一、起——厘清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即学生现
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出,一个个知识不是靠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也就是学生主动去建构而形成的。中学阶段对溶解的描述更理性、抽象。但是如果缺少前期的建构过程,那么学生对“溶解”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入的。小学阶段其实是学生初次感知、认识溶解的时候。这时,教师不妨带着学生适当放慢脚步,尝试将一些抽象的认知具象化,让学生自主去建构关于溶解的认知。  一、以“旧”引“新”,发展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和渗透德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敢于探索自然的信心,拓宽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渗透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心理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此时的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会迅速地构建重要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有极强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一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上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从“问题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思考过去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的不足,提出优化“问题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举措,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  “问题式”教学,也可以叫作“问题导入式”教学。通常,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会结合课程内容为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将其渗透于小学教育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开拓学生的眼界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其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健康地接受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是一门开放实践、鼓励创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门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以往的经验看,信息技术对教学成果的展示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这项技术的运用,
小学科学是科学知识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向,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带来重要助力。小学科学作为以科学知识启蒙为核心目标的学科,其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认知兴趣,以及吃透素质教育目标要
本文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对《设计电路》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整合设计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汇报方式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改进、拓展环节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教时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课程分析  《设计电路》是湘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3课。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知道了闭合电路的基本概念,本课将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