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指出在素质教育中优化课堂提问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发展,更能促素质教育的“减负增效”。课堂提问是师生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共同合作的教学行为。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是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提问 优化 创新思维 方式
著名心理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提问。好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及时回答。必须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即所提出的问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么样表达之时提问。此外,就是在讲到重点、难点或需要根源的地方时,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这种提问的时机一般出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上课的状态,已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之中。这时老师已无须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只要以问题作为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要有针对性的提问
优化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老师在让学生比较了几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后提问:“这几个方程有什么不同点?”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比较,进而就归纳不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我们不妨把问题改为“这几个方程在未知数个数和次数上有什么不同”,即紧紧抓住定义中“元”和“次”来提问,问题就明确了。
三、要具有层次性的提问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设问前充分考虑学情,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出梯度、层次尤为重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要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低”,但切忌不要随意“恩赐”。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后进生,使各种层次学生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各有所得。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能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要尽量趣味性的提问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提出有兴趣的问题,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全身心处于积极投入状态之中。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 角边角定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不小心将家里一块三角形装饰玻璃打碎成两块,现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你认为小明要带几块玻璃去?带哪块去?为什么?
再如:在教学圆这个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紧接着再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就不能做成别的形状么?比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那么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同学们茫然了一会儿,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学生们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自然引出了圆的定义。
这些形式的提问,不但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要有争议式的提问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生之疑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把疑问讲出来,让他们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教师首先提问:
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
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这些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在争议中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一步问:
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点A、点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点B、点C,圆心又在哪里?若同时经过点A、点B、点C,圆心又在哪里?
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
这样的提问,学生会有争议,后在争议中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步步深入,将已有知识、思维方法融化到新知识中去,这样学的轻松愉快,也记得牢固!
六、要具有启发性的提问
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求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有效思维,获取知识,练就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擅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这时,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教师要能分辨清楚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及时地以提问方式给予指导,不断启发,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了能力,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可改变书上先折纸再说明内角和度数的方法,直接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180度”再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这个结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思念种方法:(1)折叠三个内角;(2)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3)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学生通过观察,都能发现三种方法的共性是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由此可得出了辅助线的添置方法。通过这样的提问,即拓宽了书本上的知识,又鼓励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大胆猜想的独创精神,经过长时间的这种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机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真正优化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 沈松乾.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0.
[2] 邵潇野. 让课堂因质疑而精彩[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年·初中),2007.8.
[3] 俞剑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 中学数学杂志,2007,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提问 优化 创新思维 方式
著名心理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的提问。好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及时回答。必须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即所提出的问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么样表达之时提问。此外,就是在讲到重点、难点或需要根源的地方时,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这种提问的时机一般出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上课的状态,已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之中。这时老师已无须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只要以问题作为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要有针对性的提问
优化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老师在让学生比较了几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后提问:“这几个方程有什么不同点?”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比较,进而就归纳不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我们不妨把问题改为“这几个方程在未知数个数和次数上有什么不同”,即紧紧抓住定义中“元”和“次”来提问,问题就明确了。
三、要具有层次性的提问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设问前充分考虑学情,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出梯度、层次尤为重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要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低”,但切忌不要随意“恩赐”。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后进生,使各种层次学生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各有所得。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根据这一条件,可提出如下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这样对于同一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能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要尽量趣味性的提问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提出有兴趣的问题,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全身心处于积极投入状态之中。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 角边角定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不小心将家里一块三角形装饰玻璃打碎成两块,现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你认为小明要带几块玻璃去?带哪块去?为什么?
再如:在教学圆这个概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紧接着再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就不能做成别的形状么?比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那么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同学们茫然了一会儿,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学生们经过小组合作讨论,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自然引出了圆的定义。
这些形式的提问,不但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要有争议式的提问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生之疑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把疑问讲出来,让他们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如在讲授新课“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教师首先提问:
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
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这些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在争议中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论,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一步问:
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点A、点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点B、点C,圆心又在哪里?若同时经过点A、点B、点C,圆心又在哪里?
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
这样的提问,学生会有争议,后在争议中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步步深入,将已有知识、思维方法融化到新知识中去,这样学的轻松愉快,也记得牢固!
六、要具有启发性的提问
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求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有效思维,获取知识,练就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擅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这时,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教师要能分辨清楚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及时地以提问方式给予指导,不断启发,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了能力,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可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可改变书上先折纸再说明内角和度数的方法,直接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180度”再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这个结论?”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思念种方法:(1)折叠三个内角;(2)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3)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学生通过观察,都能发现三种方法的共性是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由此可得出了辅助线的添置方法。通过这样的提问,即拓宽了书本上的知识,又鼓励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大胆猜想的独创精神,经过长时间的这种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机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真正优化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 沈松乾. 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0.
[2] 邵潇野. 让课堂因质疑而精彩[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年·初中),2007.8.
[3] 俞剑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 中学数学杂志,2007,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