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词一般都是晚唐文人及晚唐之后文人所创作的文人词。在文人词出现之前,词首先在民间产生并传播。尤其是二十世纪末,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唐代民间词的原始面貌。这些唐代民间词为词史提供了重要的题材,对词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贡献。
关键词:唐代民间词;当时传播;词史贡献
词的产生,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和外国音乐陆续传入中原,它们与中原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燕乐。由于燕乐最初只在民间流行,所以它最初并非我们今天大量见到的文人词的样式,而是由唐代民间词人创作的民间词。民间词发展至晚唐五代时期,才经过一批专业词人的努力,逐渐定型并最终正式登上文坛。唐代民间词的产生与广泛传播,为后代词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文学的发展展开了新的一页。
一、唐代民间词之当时传播
隋代新兴俗乐曲子词传播的详细情况,由于保存的文献资料较少,所以至今很难考证。但就唐代而言,随着二十世纪初敦煌石室的打开,敦煌卷子中词曲得以面世,为我们展现出晚唐文人词产生之前民间曲词的发展情况。根据今人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和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中收录的敦煌曲子词的情况来看,其中除极少数文人词和隋、五代民间作品外,都是唐代民间的产物,这说明词最早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传播开来。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中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1]说明词在唐代得到了发展,传播情况也相对前代频繁起来。
早在初唐时期,《回波乐》、《倾杯乐》、《三台》、《南歌子》、《春光好》等就已在民间传播。到中宗以后,曲词开始风行起来,据《新唐书·宋务光传》中记载的唐前期大臣宋务光上书朝廷要求禁演《苏幕遮》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曲子词在当时民间传播的盛况: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幕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诗》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则。’非先王之礼乐而示则於四方,臣所未谕。[2]卷一三一
“比见”说明宋务光在当时城市中的住宅区和民众聚居的地方经常会看到队伍演唱词曲“苏幕遮”,并且画面还很壮观,“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其规模,有军队摆阵的气势,其演唱的声势,好像在进行战争一样。说明曲子词在当时演唱之酣畅淋漓,受到民间群众的欢迎与追捧,传播情况很乐观。
到了盛唐时期,民间词发展至极盛。由于盛唐国力强盛、财力富足,民族之间和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乐舞也随之繁荣起来,再加之佛教盛行等多种原因,使得当时燕乐曲调大量产生,西北敦煌、秦川五陵、晋北五台以及汉江巴蜀等地出现了歌场随地设,街头巷尾、酒市茶庄、府县衙前、寺观道场普遍演唱的景象,正如敦煌曲子词《帝王感》所演唱的那样“新歌旧曲遍州乡”,词当时在民间的传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二、唐代民间词对词史之题材贡献
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教坊记》收录了三百多种当时流行的曲名,可见在盛唐之前词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就是清末在敦煌发现的敦煌曲子词,这些曲子词填补了唐代民间词的空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资料价值。从这些曲子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民间词拓宽了新兴词体的表现范围,拓宽了词的题材。
王重民在其《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说:
妗子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与花柳者,尚不及半。[3]28
可以看到唐代民间词的作者成分相当复杂,有游子侠客、忠臣义士、隐士教徒、儒生学子、工匠医师等等,几乎都是社会下层之民众。他们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令词的表现范围大大拓宽。
此外,任二北在其《敦煌词初探》中根据词的表现内容将敦煌曲545首分为:疾苦(5首)、怨思(36首)、别离(3首)、旅客(10首)、感慨(6首)、隐逸(5首)、爱情(23首)、伎情(17首)、闲情(15首)、志愿(23首)、豪侠(4首)、勇武(3首)、颂扬(25首)、医(3首)、道(2首)、佛(298首)、人生(21首)、劝学(5首)、劝孝(34首)、杂俎(5首),二十类。在这些作品中表现题材非常宽泛,或表现日常劳动生活,反映民生疾苦,咏月、或咏松、咏燕、咏马、咏剑,或书写七夕乞巧、牛郎织女、孟姜女、秋胡等民俗传说,甚至记述医生歌诀,宣传佛道教义,各种题材几乎无一不可入词,内容极其丰富。
民间词题材和内容的多样化,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后代词人可以在这些词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致化的创作,为词的类型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王灼.碧鸡漫志 [M].江枰(疏证);刘崇德,龙建国,田玉琪.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2]宋欧阳修,刘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黄拔荆.中国词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唐代民间词;当时传播;词史贡献
词的产生,可以追溯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和外国音乐陆续传入中原,它们与中原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燕乐。由于燕乐最初只在民间流行,所以它最初并非我们今天大量见到的文人词的样式,而是由唐代民间词人创作的民间词。民间词发展至晚唐五代时期,才经过一批专业词人的努力,逐渐定型并最终正式登上文坛。唐代民间词的产生与广泛传播,为后代词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文学的发展展开了新的一页。
一、唐代民间词之当时传播
隋代新兴俗乐曲子词传播的详细情况,由于保存的文献资料较少,所以至今很难考证。但就唐代而言,随着二十世纪初敦煌石室的打开,敦煌卷子中词曲得以面世,为我们展现出晚唐文人词产生之前民间曲词的发展情况。根据今人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和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中收录的敦煌曲子词的情况来看,其中除极少数文人词和隋、五代民间作品外,都是唐代民间的产物,这说明词最早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传播开来。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中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1]说明词在唐代得到了发展,传播情况也相对前代频繁起来。
早在初唐时期,《回波乐》、《倾杯乐》、《三台》、《南歌子》、《春光好》等就已在民间传播。到中宗以后,曲词开始风行起来,据《新唐书·宋务光传》中记载的唐前期大臣宋务光上书朝廷要求禁演《苏幕遮》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曲子词在当时民间传播的盛况: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幕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诗》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则。’非先王之礼乐而示则於四方,臣所未谕。[2]卷一三一
“比见”说明宋务光在当时城市中的住宅区和民众聚居的地方经常会看到队伍演唱词曲“苏幕遮”,并且画面还很壮观,“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其规模,有军队摆阵的气势,其演唱的声势,好像在进行战争一样。说明曲子词在当时演唱之酣畅淋漓,受到民间群众的欢迎与追捧,传播情况很乐观。
到了盛唐时期,民间词发展至极盛。由于盛唐国力强盛、财力富足,民族之间和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乐舞也随之繁荣起来,再加之佛教盛行等多种原因,使得当时燕乐曲调大量产生,西北敦煌、秦川五陵、晋北五台以及汉江巴蜀等地出现了歌场随地设,街头巷尾、酒市茶庄、府县衙前、寺观道场普遍演唱的景象,正如敦煌曲子词《帝王感》所演唱的那样“新歌旧曲遍州乡”,词当时在民间的传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二、唐代民间词对词史之题材贡献
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教坊记》收录了三百多种当时流行的曲名,可见在盛唐之前词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就是清末在敦煌发现的敦煌曲子词,这些曲子词填补了唐代民间词的空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资料价值。从这些曲子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民间词拓宽了新兴词体的表现范围,拓宽了词的题材。
王重民在其《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说:
妗子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与花柳者,尚不及半。[3]28
可以看到唐代民间词的作者成分相当复杂,有游子侠客、忠臣义士、隐士教徒、儒生学子、工匠医师等等,几乎都是社会下层之民众。他们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令词的表现范围大大拓宽。
此外,任二北在其《敦煌词初探》中根据词的表现内容将敦煌曲545首分为:疾苦(5首)、怨思(36首)、别离(3首)、旅客(10首)、感慨(6首)、隐逸(5首)、爱情(23首)、伎情(17首)、闲情(15首)、志愿(23首)、豪侠(4首)、勇武(3首)、颂扬(25首)、医(3首)、道(2首)、佛(298首)、人生(21首)、劝学(5首)、劝孝(34首)、杂俎(5首),二十类。在这些作品中表现题材非常宽泛,或表现日常劳动生活,反映民生疾苦,咏月、或咏松、咏燕、咏马、咏剑,或书写七夕乞巧、牛郎织女、孟姜女、秋胡等民俗传说,甚至记述医生歌诀,宣传佛道教义,各种题材几乎无一不可入词,内容极其丰富。
民间词题材和内容的多样化,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后代词人可以在这些词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致化的创作,为词的类型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王灼.碧鸡漫志 [M].江枰(疏证);刘崇德,龙建国,田玉琪.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2]宋欧阳修,刘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黄拔荆.中国词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