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主性发展的内涵理解
国内有研究学者认为:自主性发展应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不断学习,掌握各种自主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自觉地了解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根据自定的发展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自主并合理地学习,实践和发展,为其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如日趋激烈的考试压力)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的更多,学的更好。总之,自主性发展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了自主意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体现了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二、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互动关系
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利于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自主性发展又具体的呈现于师生互动关系中。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课堂氛围会更加和谐,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自然得到培养。相反,教师训斥和批评的方法则会阻礙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同时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自主意识会越来越来强。相对初中生来说,小学生的自主性还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依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相对于小学生要丰富,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教师不像小学一样细致,学生自我管理的空间相对较大,在学习上,更需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大多还没有自主意识。这一时期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创造表现自我的条件。
(三)学校考试及评价制度
学生自主性发展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考试与评价制度是影响学校和谐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生自主性发展受学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影响。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考试背后的思想观念如果不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教学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校考试制度除了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外,“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三、自主性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一)自主性发展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发挥,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应试教育的教学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教导型”教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型目标占据课堂教学的统治地位,师生的生活世界被书本知识世界吞噬,造成课堂教学“目中无人”局面。这体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二)自主性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利于高品质的学习。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有很多,我国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主体性强的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的学习不是依靠教师的督促。自主性强的学生能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学习是充分自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学习是充分自主的。
(三)自主性发展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建立
自主性发展较好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及时传达给代课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达到和谐,融洽。自主性发展使学生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他们乐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能够在交往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四)学生自主性发展有利于教学评价的优化。
学生自主性发展要求教师采取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都要根据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不仅要把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指标,同时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自主性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积极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国内有研究学者认为:自主性发展应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不断学习,掌握各种自主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自觉地了解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根据自定的发展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自主并合理地学习,实践和发展,为其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如日趋激烈的考试压力)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的更多,学的更好。总之,自主性发展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了自主意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体现了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二、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互动关系
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利于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自主性发展又具体的呈现于师生互动关系中。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课堂氛围会更加和谐,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自然得到培养。相反,教师训斥和批评的方法则会阻礙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同时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自主意识会越来越来强。相对初中生来说,小学生的自主性还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依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经历相对于小学生要丰富,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教师不像小学一样细致,学生自我管理的空间相对较大,在学习上,更需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大多还没有自主意识。这一时期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而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创造表现自我的条件。
(三)学校考试及评价制度
学生自主性发展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考试与评价制度是影响学校和谐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生自主性发展受学校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影响。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考试背后的思想观念如果不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教学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校考试制度除了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外,“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三、自主性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一)自主性发展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了发挥,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应试教育的教学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教导型”教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型目标占据课堂教学的统治地位,师生的生活世界被书本知识世界吞噬,造成课堂教学“目中无人”局面。这体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二)自主性发展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利于高品质的学习。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有很多,我国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主体性强的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的学习不是依靠教师的督促。自主性强的学生能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学习是充分自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学习是充分自主的。
(三)自主性发展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建立
自主性发展较好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及时传达给代课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达到和谐,融洽。自主性发展使学生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他们乐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能够在交往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四)学生自主性发展有利于教学评价的优化。
学生自主性发展要求教师采取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都要根据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水平。不仅要把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指标,同时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自主性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积极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