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教学是我国初中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培养其语文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显示,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合理运用语法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语法知识认知,拓宽视野,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用于实践教学效果良好。本文主要从语法教学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一、前言
语法教学,顾名思义即语言规则与实际用法的教学,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学生学习效果、语言运用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等均密切相关。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重视并加强语法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1、于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一些现代文尤其是语言生动、优美的小说或散文等,其文章中均会包含许多语法知识,使得文本语言流畅且富含深意。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语法知识,以加强学生对语法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实践教学中,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闰土说着又叫水生来打拱??只贴在他背后。”,此时,教师可有目的性地引导班级学生注意“贴”这个动词,其具有较强的附着性,即A物体紧紧依附B物体,作者将“贴”用在这里,充分凸显出了“水生”的害羞性格及其不自在的心理,与“躲”、“藏”等动词相比,“贴”更生动,也更符合人物形象,可引发读者共鸣。又比如,在同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实践教学中,文章中“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也能??”这句话里含有一组关联词,即“不仅??也??”,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比“也”之后的句子与前面句子在意义上有何不同,使其了解和明确“递进关系的复句”这一语法知识。通过此种于课堂中渗透语法知识的教学策略,可帮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其中隐藏的语法知识并灵活运用,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2、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与语法教学。语文教材是初中学生接触和学习课堂知识的最直接媒介,其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也基本可显示和代表汉语语法规范。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語文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将学生的课堂阅读与语法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内容,待其对文章大意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可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句话进行语法讲解。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①结合上下文,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散发的“清香”吗?(“豆麦”与“水草”)②文中的“豆麦”与“水草”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③作者在此处用了“朦胧”一词,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形容词动用),之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重新阅读文章,并认真分析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和学习其中的语法知识,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开展语法专题讲解活动。现阶段,教师单纯地在语文课堂中教授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训练空间,以强化其语法知识认知,提高其语法运用能力。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可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语法专题讲解活动,以提高语法教学效果。
教师可依据班级课程设置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每周的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法专题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适当引入语文教材知识以辅助,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例如,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短语结构”时,可引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程,向学生罗列出本篇课文中的短语,如“光滑的石井欄”、“轻捷的叫天子”、“紫红的桑葚”、“碧绿的菜畦”、“塑雪罗汉”、“折腊梅花”、“又酸又甜”等,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短语并找出其中的语法规律,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翻阅优秀的文学作品,自主学习和分析其中蕴含的语法知识,以增长见闻,
拓宽视野,促进其不断进步。
总之,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语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增强教学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积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需于课堂中渗透语法知识,加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并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与语法教学,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定期开展语法专题讲解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其语法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玉娥.试论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180.
[2] 李恒勇.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未来英才.2014,(09):142.
[3] 庞晓丽.初中语文的语法教学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4,(08):370-37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一、前言
语法教学,顾名思义即语言规则与实际用法的教学,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学生学习效果、语言运用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等均密切相关。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重视并加强语法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法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的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语法教学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策略
1、于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法知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一些现代文尤其是语言生动、优美的小说或散文等,其文章中均会包含许多语法知识,使得文本语言流畅且富含深意。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语法知识,以加强学生对语法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实践教学中,本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闰土说着又叫水生来打拱??只贴在他背后。”,此时,教师可有目的性地引导班级学生注意“贴”这个动词,其具有较强的附着性,即A物体紧紧依附B物体,作者将“贴”用在这里,充分凸显出了“水生”的害羞性格及其不自在的心理,与“躲”、“藏”等动词相比,“贴”更生动,也更符合人物形象,可引发读者共鸣。又比如,在同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实践教学中,文章中“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也能??”这句话里含有一组关联词,即“不仅??也??”,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比“也”之后的句子与前面句子在意义上有何不同,使其了解和明确“递进关系的复句”这一语法知识。通过此种于课堂中渗透语法知识的教学策略,可帮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其中隐藏的语法知识并灵活运用,对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2、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与语法教学。语文教材是初中学生接触和学习课堂知识的最直接媒介,其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也基本可显示和代表汉语语法规范。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語文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将学生的课堂阅读与语法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内容,待其对文章大意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可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句话进行语法讲解。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问题:①结合上下文,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散发的“清香”吗?(“豆麦”与“水草”)②文中的“豆麦”与“水草”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③作者在此处用了“朦胧”一词,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形容词动用),之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重新阅读文章,并认真分析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和学习其中的语法知识,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开展语法专题讲解活动。现阶段,教师单纯地在语文课堂中教授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训练空间,以强化其语法知识认知,提高其语法运用能力。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可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语法专题讲解活动,以提高语法教学效果。
教师可依据班级课程设置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每周的固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法专题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适当引入语文教材知识以辅助,增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例如,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短语结构”时,可引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程,向学生罗列出本篇课文中的短语,如“光滑的石井欄”、“轻捷的叫天子”、“紫红的桑葚”、“碧绿的菜畦”、“塑雪罗汉”、“折腊梅花”、“又酸又甜”等,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短语并找出其中的语法规律,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翻阅优秀的文学作品,自主学习和分析其中蕴含的语法知识,以增长见闻,
拓宽视野,促进其不断进步。
总之,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语法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增强教学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积极意义。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语文实践教学中需于课堂中渗透语法知识,加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并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与语法教学,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定期开展语法专题讲解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其语法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玉娥.试论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180.
[2] 李恒勇.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未来英才.2014,(09):142.
[3] 庞晓丽.初中语文的语法教学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4,(08):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