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水平,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满足企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是职业学校的首要任务。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152-0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当地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一线工人。但传统的技能教学模式,缺乏思维创新,没有团队协作,没有“真刀真枪”的实训环境,最终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职业素养差、岗位适应期长。从2016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小风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济南鑫元素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实训教学。利用学校设备、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吸引一些企业来料加工服务,承接一部分实际生产任务,分组交叉加工,使学生从产品的工艺到零件的加工、产品的检验、劳动纪律的养成、设备的保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真实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掌握生产实践技能,走出校门就能顶岗操作。根据专业特点形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与企业深度融合,通过产品生产检验实训效果,以实现多赢目标。
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确定实训教学目标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理实企”三位一体,能力梯次递进,为企业输送生产第一线的管理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懂理论又会操作。因此我们把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受益为前提,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吸引企业的其他资源,以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并以产生效益为基础,以实施技能实训教学为目的,最终达到提升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目标。
(二)选择试点企业和确定合作方式
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寻求双方利益的趋同点以及与直接利益关系并不密切的相同点。合作企业不仅要有一线员工队伍,还应有较强的技术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
近几年来,数控专业确定了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小风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济南鑫元素工贸有限公司等当地知名企业在校内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经过多轮沟通与交流,双方的合作方式确定为来料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工艺质量要求和技术支持,定期安排專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实训学生授课;学校提供生产需要的实训学生。按照与企业的合作协议,学校的场地设施、仪器设备、教学环境、师资配备、指导能力等教学资源都能很好地满足企业来料加工的要求。
(三)创建真实的生产环境
在实训车间,学生是员工,实训指导老师是师傅,实训车间主管称为车间主任,每个人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操作工、质监员和保管员等岗位,各岗位职责明确到位。打破原有的班组概念,按生产的劳动组织形式重新分组。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企业氛围浓厚,把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给学生一个学习、培训、管理、生产的真实的工作环境。
(四)合理规划、组织生产性实训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达到了“做中学”,同时实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实现了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向“能力素质培养型”的转化。这种新型的“做中学”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局限,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了创新。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随时调整,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课时也不再固定。因此,以产品为载体的实训教学计划不再按照以前的模式制定,而是根据生产岗位的需求,在教师和企业技工共同商讨下确定。教学内容也根据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工序和工艺要求安排,并遵循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型,兼顾新颖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合理规划组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职业车间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进行快乐教学。
1.任务化的实训教学内容
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通过为企业加工产品来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实训教学的内容往往与生产任务相统一。因此,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教师首先要分析产品的生产流程,确定生产任务,再根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设计出可操作的教学方案,然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施。产品的出现,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完结。最后完成总结评估,为组织和实施下一个任务积累经验。
2.循序渐进,对实训产品实施梯度化管理
学习技能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激进冒进,违反学习技能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产品的工艺复杂程度由易至难开展一系列的梯度教学,学生在梯度教学过程中进行产品的加工练习,初期学生要以简单零件的加工为主,随着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升,可以逐渐提高零件的复杂程度。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梯度实训产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技能掌握程度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梯度实训产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让学生在实训中体现个人价值,从而实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实训教 学取得的成效
(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以产品为载体,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更加紧密,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同时,实现了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使合作企业得到实惠,使学校得到实利,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校的生产性实训声名鹊起,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引起了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有许多企业主动与我校联系,目前学校与济南品脉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加工产品,学校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价值。以产品为载体的实训教学把学生变员工,作品变产品,实训教室变生产车间,有效地利用了企业技术力量、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为学校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训条件,并创造性地将传统模拟实训的消耗性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
(三)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传统技能专项训练常常受学校场地师资、资金、原材料等的限制,学生实训时间短、操作次数少,难以保证训练质量。单一的消耗性技能实训,又使学校不堪重负。在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对实际零件进行整体综合加工,学生技能操作由数量上的变化上升为质量上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加工要求,不同的加工操作、方法,加工的先后顺序在反复生产实际中得到解决、强化。众多的加工产品和不断重复的操作步骤,由技能上升为技巧,职业技能明显提高。实践调查如下。
1.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考核中通过率较前几届有明显提升。
2.实现零距离就业。通过产品的加工,教学项目与生产任务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调查表明,通过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生产代表性产品十多个,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大部分学生能独立操作完成机械加工、独立编制零件数控程序。
(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内驱动,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当学习成效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形式呈现,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摆正了理论与实践的正确位置,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五)提升专业教师的观念和实践能力
在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是老师,更是师傅,既要在一线车间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更要对学生进行生产化的实训指导,因此对专业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作责任心、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专业教师群体结构也更趋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同时不能根据实际编写实训教材。
(六)通过合作实现的目标
引进企业的管理文化,改进学校的学生管理,以企业严格管理的制度文化与学校学生管理结合,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
1.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这是我校的校训,是学校从企业文化中引申而来。学生走出校门即上岗,第一次必须加工出合格的零件。要确保学生将来成功就业,必须在教学中特别是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思想意识。以此促进学生质量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的养成,真正实现与企业规范的对接。
2.手比头高,路在脚下。这是学校的校风,也是取材于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企业文化。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踏实做人的基本品质。“手”代表拥有技能,“头”代表脑力劳动,手是万能的,可以用手书写自己的未来。手脑并用,勤能补拙、路在脚下。
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作业变成了产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老师变成了师傅,将教学内容和生产任务合一,提升了教师的“双师型”水平;学校的教学管理演变为生产管理,促成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想要的人才,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了互惠互利、多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林小兰.专业群教学视角下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4):55-57.
[2]刘秋艳.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观念的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9).
[3]陈尊厚.论加拿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33).
[4]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编辑 赵瑞峰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152-0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当地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一线工人。但传统的技能教学模式,缺乏思维创新,没有团队协作,没有“真刀真枪”的实训环境,最终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单一、职业素养差、岗位适应期长。从2016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小风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济南鑫元素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实训教学。利用学校设备、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吸引一些企业来料加工服务,承接一部分实际生产任务,分组交叉加工,使学生从产品的工艺到零件的加工、产品的检验、劳动纪律的养成、设备的保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真实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掌握生产实践技能,走出校门就能顶岗操作。根据专业特点形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与企业深度融合,通过产品生产检验实训效果,以实现多赢目标。
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确定实训教学目标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理实企”三位一体,能力梯次递进,为企业输送生产第一线的管理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懂理论又会操作。因此我们把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受益为前提,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吸引企业的其他资源,以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并以产生效益为基础,以实施技能实训教学为目的,最终达到提升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目标。
(二)选择试点企业和确定合作方式
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至关重要。首先要寻求双方利益的趋同点以及与直接利益关系并不密切的相同点。合作企业不仅要有一线员工队伍,还应有较强的技术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
近几年来,数控专业确定了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小风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济南鑫元素工贸有限公司等当地知名企业在校内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经过多轮沟通与交流,双方的合作方式确定为来料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工艺质量要求和技术支持,定期安排專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实训学生授课;学校提供生产需要的实训学生。按照与企业的合作协议,学校的场地设施、仪器设备、教学环境、师资配备、指导能力等教学资源都能很好地满足企业来料加工的要求。
(三)创建真实的生产环境
在实训车间,学生是员工,实训指导老师是师傅,实训车间主管称为车间主任,每个人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操作工、质监员和保管员等岗位,各岗位职责明确到位。打破原有的班组概念,按生产的劳动组织形式重新分组。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企业氛围浓厚,把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给学生一个学习、培训、管理、生产的真实的工作环境。
(四)合理规划、组织生产性实训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达到了“做中学”,同时实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实现了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向“能力素质培养型”的转化。这种新型的“做中学”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局限,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了创新。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随时调整,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课时也不再固定。因此,以产品为载体的实训教学计划不再按照以前的模式制定,而是根据生产岗位的需求,在教师和企业技工共同商讨下确定。教学内容也根据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工序和工艺要求安排,并遵循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型,兼顾新颖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合理规划组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职业车间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进行快乐教学。
1.任务化的实训教学内容
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通过为企业加工产品来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实训教学的内容往往与生产任务相统一。因此,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教师首先要分析产品的生产流程,确定生产任务,再根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设计出可操作的教学方案,然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施。产品的出现,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完结。最后完成总结评估,为组织和实施下一个任务积累经验。
2.循序渐进,对实训产品实施梯度化管理
学习技能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激进冒进,违反学习技能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产品的工艺复杂程度由易至难开展一系列的梯度教学,学生在梯度教学过程中进行产品的加工练习,初期学生要以简单零件的加工为主,随着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升,可以逐渐提高零件的复杂程度。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梯度实训产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技能掌握程度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梯度实训产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让学生在实训中体现个人价值,从而实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实训教 学取得的成效
(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以产品为载体,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更加紧密,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同时,实现了与企业的资源共享,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使合作企业得到实惠,使学校得到实利,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校的生产性实训声名鹊起,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引起了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有许多企业主动与我校联系,目前学校与济南品脉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加工产品,学校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价值。以产品为载体的实训教学把学生变员工,作品变产品,实训教室变生产车间,有效地利用了企业技术力量、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为学校创设了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训条件,并创造性地将传统模拟实训的消耗性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
(三)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传统技能专项训练常常受学校场地师资、资金、原材料等的限制,学生实训时间短、操作次数少,难以保证训练质量。单一的消耗性技能实训,又使学校不堪重负。在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对实际零件进行整体综合加工,学生技能操作由数量上的变化上升为质量上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加工要求,不同的加工操作、方法,加工的先后顺序在反复生产实际中得到解决、强化。众多的加工产品和不断重复的操作步骤,由技能上升为技巧,职业技能明显提高。实践调查如下。
1.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考核中通过率较前几届有明显提升。
2.实现零距离就业。通过产品的加工,教学项目与生产任务融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调查表明,通过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生产代表性产品十多个,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大部分学生能独立操作完成机械加工、独立编制零件数控程序。
(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内驱动,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当学习成效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形式呈现,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摆正了理论与实践的正确位置,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五)提升专业教师的观念和实践能力
在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是老师,更是师傅,既要在一线车间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更要对学生进行生产化的实训指导,因此对专业教師的要求也更高。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作责任心、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专业教师群体结构也更趋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同时不能根据实际编写实训教材。
(六)通过合作实现的目标
引进企业的管理文化,改进学校的学生管理,以企业严格管理的制度文化与学校学生管理结合,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
1.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这是我校的校训,是学校从企业文化中引申而来。学生走出校门即上岗,第一次必须加工出合格的零件。要确保学生将来成功就业,必须在教学中特别是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思想意识。以此促进学生质量意识、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的养成,真正实现与企业规范的对接。
2.手比头高,路在脚下。这是学校的校风,也是取材于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企业文化。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踏实做人的基本品质。“手”代表拥有技能,“头”代表脑力劳动,手是万能的,可以用手书写自己的未来。手脑并用,勤能补拙、路在脚下。
以产品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作业变成了产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老师变成了师傅,将教学内容和生产任务合一,提升了教师的“双师型”水平;学校的教学管理演变为生产管理,促成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想要的人才,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形成了互惠互利、多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林小兰.专业群教学视角下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4):55-57.
[2]刘秋艳.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观念的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9).
[3]陈尊厚.论加拿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5(33).
[4]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