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系统的理论和完善的设计、施工技术规范,但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却常常出现质量问题,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构成隐患。混凝土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建筑物的安全,同时对建筑物的造价也有很大影响,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许多工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拆模后的混凝土存在麻面、露筋、尺寸偏差、裂缝等质量通病,轻则影响美观,严重者则有损于结构的安全。其实,只要认真作好预防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搞好养护工作,是可以消除这些质量通病的。本人从大量的施工实践中,结合相关资料,从混凝土防治措施方面作出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质量通病的种类及危害
混凝土质量通病有主要以下几种:
1、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散脱落、缝隙夹层、缺棱掉角、松顶;
2、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3、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4、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5、缝隙、夹层: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6、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7、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9、混凝土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撞击裂缝、沉陷裂缝、化学反应裂缝、冻胀裂缝。
二、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
1、蜂窝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
4、露筋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凈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
5、缝隙、夹层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 缺棱掉角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1)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
(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
(3)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
(4)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认真做好试验记录。
9、裂缝
1、一般结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细长结构构件,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后浇带,以减少约束应力;
(3)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多孔板板面,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其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4)蒸汽养护结构构件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大于15℃/h;降温速度不大于10℃/h,避免急冷急热,引起过大的温度应力;
(5)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25℃范围以内。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2、大体积结构预防措施:
(1)尽量选用低热或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粉煤灰或减水剂(木质硫酸钙、MF等);或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90~180d),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量。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并严格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0.6以下);加强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
(2)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减缓浇筑速度,以利于散热。
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可掺入不大于混凝土体积25%的块石,以吸收热量,并节省混凝土;
(3)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如必须在炎热天气浇筑时,应采用冰水或搅拌水中掺加冰屑拌制混凝土;对骨料设简易遮阳装置或进行喷水预冷却;运输混凝土应加盖防日晒,以降低混凝土搅拌和浇筑温度;
(4)浇筑薄层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控制不大于30㎝,以加快热量的散发,并使温度分布均匀,同时便于振捣密实,以提高弹性模量;
(5)大型设备基础采取分块分层浇筑(每层间隔时间为5~7d),分块厚度为1.0~1.5m,以利于水化热的散发并减少约束作用。对较长的基础和结构,采取每隔20~30m留一条0.5~1.0m宽的间断后浇缝,钢筋仍保持连续不断,30d后再掺UEA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填灌密实,以消减温度收缩应力;
混凝土浇筑在岩石地基或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上时,在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防滑隔离层(浇二度沥青胶,撒铺5㎜厚砂子或铺二毡三油);底板高低起伏和截面突变处,做成渐变化形式,以消除或减少约束作用;
(6)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抗拉强度。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垫等覆盖,并撒水养护;深坑基础可采取灌水养护。夏季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对薄壁结构要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之缓慢地降温。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控制不大于20℃,以防止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基础混凝土拆模后应及时回填;
(7)加强温度管理。混凝土拌制时温度要低于25℃;浇筑时要低于30℃。浇筑后控制混凝土与大气温度差不大于25℃,混凝土本身内外温差在20℃以内;加强养护过程中地测温工作,发现温差过大,及时覆盖保温,使混凝土缓慢地降温,缓慢地收缩,以有效地发挥混凝土地徐变特性,降低约束应力,提高结构抗拉能力。
3、撞击裂缝:
(1)现浇结构成型和拆模,应防止受到各种施工荷载地撞击和振动;
(2)结构脱模时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并应使结构受力均匀;
(3)拆模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使结构不受到损伤;
(4)在梁板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避免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和堆放大量工程和施工用料,防止梁板受到振动和将梁板压裂。
4、化学发应裂缝:
(1)冬期施工混凝土中掺加氯化物量应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并差价适量阻锈剂(亚硝酸钠);采用海砂作细骨料时,氯化物含量应控制在砂重的0.1%以内;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避免用海水拌制混凝土;适量增厚保护层或对钢筋涂防腐蚀涂料,对混凝土加密封外罩;混凝土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使用低水灰比,加强振捣,以降低渗透率,阻止电腐蚀作用;
(2)采取含铝酸三钙少的水泥,或掺加火山灰掺料,以减轻硫酸盐或镁盐对水泥的作用;或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防腐,以阻止对混凝土的侵蚀;避免采用含硫酸盐或镁盐的水拌制混凝土;
(3)防止采用含活性氧化硅的骨料配制混凝土,或采用低碱性水泥和掺火山灰的水泥配制混凝土,降低碱化物质和活性硅的比例,以控制化学反应的产生;
(4)加强水泥的检验,防止使用含游离氧化钙多的水泥配制混凝土,或经处理后使用。
5、冻胀裂缝:
(1)结构构件在冬期施工,配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并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以提高早期强度;
(2)对混凝土进行畜热保温或加热养护,直至达到40%的设计强度。
三、总 结
綜上分析,混凝土质量通病因施工因素产生的较普遍,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且以防为主。
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的,应当机立断,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如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
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通病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
一、质量通病的种类及危害
混凝土质量通病有主要以下几种:
1、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散脱落、缝隙夹层、缺棱掉角、松顶;
2、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3、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4、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5、缝隙、夹层: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6、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7、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9、混凝土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撞击裂缝、沉陷裂缝、化学反应裂缝、冻胀裂缝。
二、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
1、蜂窝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
4、露筋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凈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
5、缝隙、夹层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 缺棱掉角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1)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
(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
(3)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
(4)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认真做好试验记录。
9、裂缝
1、一般结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细长结构构件,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后浇带,以减少约束应力;
(3)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多孔板板面,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其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4)蒸汽养护结构构件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大于15℃/h;降温速度不大于10℃/h,避免急冷急热,引起过大的温度应力;
(5)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25℃范围以内。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2、大体积结构预防措施:
(1)尽量选用低热或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粉煤灰或减水剂(木质硫酸钙、MF等);或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90~180d),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量。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并严格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0.6以下);加强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
(2)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减缓浇筑速度,以利于散热。
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可掺入不大于混凝土体积25%的块石,以吸收热量,并节省混凝土;
(3)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如必须在炎热天气浇筑时,应采用冰水或搅拌水中掺加冰屑拌制混凝土;对骨料设简易遮阳装置或进行喷水预冷却;运输混凝土应加盖防日晒,以降低混凝土搅拌和浇筑温度;
(4)浇筑薄层混凝土,每层浇筑厚度控制不大于30㎝,以加快热量的散发,并使温度分布均匀,同时便于振捣密实,以提高弹性模量;
(5)大型设备基础采取分块分层浇筑(每层间隔时间为5~7d),分块厚度为1.0~1.5m,以利于水化热的散发并减少约束作用。对较长的基础和结构,采取每隔20~30m留一条0.5~1.0m宽的间断后浇缝,钢筋仍保持连续不断,30d后再掺UEA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填灌密实,以消减温度收缩应力;
混凝土浇筑在岩石地基或厚大的混凝土垫层上时,在岩石地基或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防滑隔离层(浇二度沥青胶,撒铺5㎜厚砂子或铺二毡三油);底板高低起伏和截面突变处,做成渐变化形式,以消除或减少约束作用;
(6)加强早期养护,提高抗拉强度。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垫等覆盖,并撒水养护;深坑基础可采取灌水养护。夏季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对薄壁结构要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之缓慢地降温。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控制不大于20℃,以防止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基础混凝土拆模后应及时回填;
(7)加强温度管理。混凝土拌制时温度要低于25℃;浇筑时要低于30℃。浇筑后控制混凝土与大气温度差不大于25℃,混凝土本身内外温差在20℃以内;加强养护过程中地测温工作,发现温差过大,及时覆盖保温,使混凝土缓慢地降温,缓慢地收缩,以有效地发挥混凝土地徐变特性,降低约束应力,提高结构抗拉能力。
3、撞击裂缝:
(1)现浇结构成型和拆模,应防止受到各种施工荷载地撞击和振动;
(2)结构脱模时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并应使结构受力均匀;
(3)拆模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使结构不受到损伤;
(4)在梁板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避免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和堆放大量工程和施工用料,防止梁板受到振动和将梁板压裂。
4、化学发应裂缝:
(1)冬期施工混凝土中掺加氯化物量应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并差价适量阻锈剂(亚硝酸钠);采用海砂作细骨料时,氯化物含量应控制在砂重的0.1%以内;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避免用海水拌制混凝土;适量增厚保护层或对钢筋涂防腐蚀涂料,对混凝土加密封外罩;混凝土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使用低水灰比,加强振捣,以降低渗透率,阻止电腐蚀作用;
(2)采取含铝酸三钙少的水泥,或掺加火山灰掺料,以减轻硫酸盐或镁盐对水泥的作用;或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防腐,以阻止对混凝土的侵蚀;避免采用含硫酸盐或镁盐的水拌制混凝土;
(3)防止采用含活性氧化硅的骨料配制混凝土,或采用低碱性水泥和掺火山灰的水泥配制混凝土,降低碱化物质和活性硅的比例,以控制化学反应的产生;
(4)加强水泥的检验,防止使用含游离氧化钙多的水泥配制混凝土,或经处理后使用。
5、冻胀裂缝:
(1)结构构件在冬期施工,配制混凝土应采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并掺加适量早强抗冻剂,以提高早期强度;
(2)对混凝土进行畜热保温或加热养护,直至达到40%的设计强度。
三、总 结
綜上分析,混凝土质量通病因施工因素产生的较普遍,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对症防治,且以防为主。
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的,应当机立断,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如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
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通病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