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探究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过重的学习负担
跨入中学,增添了新的学科,即使是老学科在学习的内容上要深得多,学习要求上要高得多。青少年面对着十几门新课程,脆弱的心灵极容易产生紧张感,如果再面临着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那种紧张感自然就变成了对老师、对某科的恐惧感。
(二)紧张的家庭关系
1.关系紧张。中学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挺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因此无论他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父母都不责备,而是尽心尽意地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父母越体谅他,他却愈加内疚。
3.单亲家庭。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正急剧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5%,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
(三)交往能力的缺乏
升入中学后,青少年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是陌生的,新型的环境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有新鲜感,但更多的是陌生感。就像一个随着父母第一次走亲戚的小孩一样,那种始终躲在父母身后的害羞是难免的,如果主人温和、亲切,这种陌生感和害羞感将轻易消失,而主人严肃,或是严厉,将有可能造成小孩心理永久的隔膜。此时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态度不和蔼,对学生不体贴,势必造成一部分本就适应性不强的青少年一开始就产生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隔膜感。
(四)青春期的影响
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其心理随着生理特征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学生情感极不稳定,情绪上变得焦虑不安,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便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误区
1.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缺乏对学生平等的相待。反思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缺乏的是平等相待。颐指气使式,此为其一。一些教师凭着自己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如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会把学生的个体生命放到应有的位置。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事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先入为主式,此为其二。一些教师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某某学生有心理障碍,比如学生皱着眉头,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必定有谈情说爱之嫌。即便是专职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常有无可成文的规律。“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此必是烧香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比比皆是。患者求医式,此为其三。
3.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①主题确立的偏颇性。在一些教师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学校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重点。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常挨训斥甚至不闻不问,一脚踢开自不待说,即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他成绩下滑时才引起老师的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是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个性就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②忽视现实性。一些教师,轻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③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教师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教师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同行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三、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管理流程
1.完善机构。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专职校长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控。专职老师对班主任进行业务指导,并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对自己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规定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通过学科教育、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及心理咨询、讲座与辅导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落实待遇。每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按任务轻重计算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觉得心育不是额外负担。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出色时,学校应给予适当奖励。
(二)以人为本是心理健康教育永恒的主题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好静的学生说成是孤独感倾向,把性格内向说成脱离集体,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因而反思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
(三)学会倾听,放下教师的“架子”,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效果。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因此教师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四)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
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或者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它应当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拓展阵地。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各教育因素,家庭与社会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教育,它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联。利用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家庭教育指导为链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实践表明,家长能够配合学校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横向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孩子在参与中成长。俗话说“不能在黑板上种庄稼,不能在黑板上开飞机。”一切事情都要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工作当然就更不例外,不能仅仅依靠在课堂上、书本中去完成,更多的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到活动中去体会和认识,而每一项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应该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过重的学习负担
跨入中学,增添了新的学科,即使是老学科在学习的内容上要深得多,学习要求上要高得多。青少年面对着十几门新课程,脆弱的心灵极容易产生紧张感,如果再面临着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那种紧张感自然就变成了对老师、对某科的恐惧感。
(二)紧张的家庭关系
1.关系紧张。中学生正值“身心剧变”时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挣脱对双亲的依赖;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2.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挺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因此无论他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父母都不责备,而是尽心尽意地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父母越体谅他,他却愈加内疚。
3.单亲家庭。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正急剧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致占5%,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
(三)交往能力的缺乏
升入中学后,青少年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是陌生的,新型的环境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有新鲜感,但更多的是陌生感。就像一个随着父母第一次走亲戚的小孩一样,那种始终躲在父母身后的害羞是难免的,如果主人温和、亲切,这种陌生感和害羞感将轻易消失,而主人严肃,或是严厉,将有可能造成小孩心理永久的隔膜。此时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态度不和蔼,对学生不体贴,势必造成一部分本就适应性不强的青少年一开始就产生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隔膜感。
(四)青春期的影响
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其心理随着生理特征的变化而变化,一部分学生情感极不稳定,情绪上变得焦虑不安,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便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误区
1.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2.缺乏对学生平等的相待。反思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缺乏的是平等相待。颐指气使式,此为其一。一些教师凭着自己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如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会把学生的个体生命放到应有的位置。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事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先入为主式,此为其二。一些教师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某某学生有心理障碍,比如学生皱着眉头,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必定有谈情说爱之嫌。即便是专职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常有无可成文的规律。“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此必是烧香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比比皆是。患者求医式,此为其三。
3.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①主题确立的偏颇性。在一些教师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学校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重点。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常挨训斥甚至不闻不问,一脚踢开自不待说,即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他成绩下滑时才引起老师的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是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个性就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②忽视现实性。一些教师,轻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③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教师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教师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同行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三、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管理流程
1.完善机构。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专职校长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控。专职老师对班主任进行业务指导,并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对自己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规定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通过学科教育、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及心理咨询、讲座与辅导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落实待遇。每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按任务轻重计算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觉得心育不是额外负担。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出色时,学校应给予适当奖励。
(二)以人为本是心理健康教育永恒的主题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好静的学生说成是孤独感倾向,把性格内向说成脱离集体,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因而反思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
(三)学会倾听,放下教师的“架子”,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效果。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因此教师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四)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
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或者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形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它应当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拓展阵地。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各教育因素,家庭与社会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教育,它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联。利用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家庭教育指导为链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实践表明,家长能够配合学校促进子女全面健康成长,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素质教育得到横向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孩子在参与中成长。俗话说“不能在黑板上种庄稼,不能在黑板上开飞机。”一切事情都要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工作当然就更不例外,不能仅仅依靠在课堂上、书本中去完成,更多的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到活动中去体会和认识,而每一项活动当然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应该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