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春,宜昌市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九所市直属公办初中、六所公办幼儿园划转至西陵区管理。接管这些学校后,西陵区教育局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全面激活发展因子,在经历改革创新的阵痛后,区域教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认准目标,创新管理,构建教育一体化格局
随着初中和幼儿园管理权限的下放,西陵教育一体化管理改革正式启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小学教育现代化、初中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规范化”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模式。
学籍管理一体化。教育局大刀阔斧地调整区域内中小学招生范围,对新生入学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建立电子学籍管理档案,实行“一生一号”,实施中小学生学籍一体化管理。通过强化学籍管理,薄弱学校生源回流,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择校热和大班额难题,市实验小学、十六中、五中等学校的班额均控制在45人以内。
教学管理一体化。教育局成立了西陵区教科院,面向全市择优招考、引进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教科院全面研究、指导和协调全区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全面开展“学为第一,教助学成”课堂教学研究,逐校集中视导,有力推进中小学教学工作交融共进,确保了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教育评价一体化。对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教育局打破中小学界线,制定统一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和评价表彰体系,以督学责任区为单位,邀请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全程参与考核评价。通过实地查看,面对面交流,有效促进了中小学间的衔接、沟通与融合。
今年,西陵区正在推进财务管理和干部队伍管理的一体化,全面构建区域教育一体化管理格局。
找准短板,大胆改革,促进区域教育深度融合
移交到西陵区管理的9所初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极不均衡。教育局有机整合辖区教育资源,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促进区域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探索“名校办分部”的办学模式,带动城郊学校快速优质发展。二十五中是辖区最薄弱的学校,其招生范围内的学生舍近求远,到其他学校就读。2012年秋季,只招到新生49人,全校只有125名学生。怎样补齐这块短板?区教育局以“名校办分部”的模式,整合二十五中与十六中的教育资源,把二十五中作为十六中的寄宿部,在师资队伍上给予支持,促进了二十五中的快速发展,一跃成为热门学校。
着眼于区域教育整体规划,调整校点布局。位于葛洲坝片区的二十三中,同样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招生困难,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局决定二十三中暂停招收新生,
将原计划招收的新生和部分教师分流到基础条件较好的九中和二十二中,将优质资源集中支持骨干学校发展,同时也满足了该片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打通资源利用渠道,放大其社会效应。借力市直机关桃花岭幼儿园优质资源,高标准高品质建成桃花岭幼儿园平湖分园。组建学前教育教研团队,通过开展“手拉手”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园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打破学校界限,依托西陵区校外活动中心开设近40个学生社团,利用各校优质资源,开设泥塑、陶艺、棋类、机器人、书法、足球、合唱等近50门特色课程。成立并积极运作宜昌市西陵微爱教育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助力教育发展。
抓准要害,创新机制, 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教育局以队伍建设为圆心,重点围绕教师的招考与引进、培训与交流、激励与表彰,创新机制,激发教师活力。
加大教师招考与引进力度。因受编制所限,西陵区多年未招收新教师,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学科结构极不合理,部分学科缺人严重。2013年,西陵区通过阳光招考、名师引进等方式,择优录用了48名中学教师,打破了尘封多年的坚冰,改善了中学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科结构,为中学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拓展培训与交流的方式。采取国内培训与国际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菜单式与导师制培训相结合、专业技能与兴趣爱好相结合等方式,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去年暑假,选派52名骨干教师到华东师大培训学习。引进5名美籍专家,对64名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月的封闭培训。开展钢琴、文学、书法和心理健康疏导等特色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200多人,导师带徒160多人次。对内建立更新教师交流库,完善学校对口、区内调配等教师交流方式;对外建立区际、省际、国际友好援助交流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拓展学习交流的途径。去年,6所学校建立了对口交流关系,调配中小学教师148人。选派5名优秀教师到恩施支教,10余人前往西藏加查县援助交流,6人远赴国外开展国际交流。
完善教师表彰与激励机制。在表彰西陵名师、西陵园丁的基础上,去年评选表彰了10名西陵区“教坛新秀”、10名西陵区“学生最喜欢的好老师”,多层面激励教师岗位争先创优。提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津贴,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争取专项经费,提高教师待遇。
瞄准未来,创新理念,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西陵区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长远的发展眼光,谋求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实现“学有优教”的教育发展目标。
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西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使教育投资多元化,改变公办学校单一的办学体制。另一方面走名校“集团化办学”之路,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人才。教育国际化必须要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教育局落实了“中美暑期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组织部分学校校长及教育管理干部到加拿大、美国、香港、台湾考察学习,安排部分教师到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支教,迈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是教育理念国际化。在管理层面,学习借鉴国际上最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和体系,即关注教育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比如,在国外教育管理中,将社区关系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将为社会服务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值得借鉴。在教师方面,需要制定国际化教师专业资质标准,明确国际化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支持国际化教学人才的职前培养,完善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国际化能力。
营造教育生态化环境,让学习回归生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习者知道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愉快地工作与生活。学习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为了享有完整愉悦的人生,拥有幸福的明天,即“人格健全,主动发展,个性和谐”。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化环境,让学习回归生活。歌德说:“知识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否则就是僵硬无用的。这就要求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与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回归生活,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社会的参与。西陵区加强了社区教育研究,成立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设社区教育课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作者系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安 子)
认准目标,创新管理,构建教育一体化格局
随着初中和幼儿园管理权限的下放,西陵教育一体化管理改革正式启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小学教育现代化、初中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规范化”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模式。
学籍管理一体化。教育局大刀阔斧地调整区域内中小学招生范围,对新生入学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建立电子学籍管理档案,实行“一生一号”,实施中小学生学籍一体化管理。通过强化学籍管理,薄弱学校生源回流,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择校热和大班额难题,市实验小学、十六中、五中等学校的班额均控制在45人以内。
教学管理一体化。教育局成立了西陵区教科院,面向全市择优招考、引进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教科院全面研究、指导和协调全区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全面开展“学为第一,教助学成”课堂教学研究,逐校集中视导,有力推进中小学教学工作交融共进,确保了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教育评价一体化。对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教育局打破中小学界线,制定统一考核方式、考核程序和评价表彰体系,以督学责任区为单位,邀请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全程参与考核评价。通过实地查看,面对面交流,有效促进了中小学间的衔接、沟通与融合。
今年,西陵区正在推进财务管理和干部队伍管理的一体化,全面构建区域教育一体化管理格局。
找准短板,大胆改革,促进区域教育深度融合
移交到西陵区管理的9所初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极不均衡。教育局有机整合辖区教育资源,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促进区域教育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探索“名校办分部”的办学模式,带动城郊学校快速优质发展。二十五中是辖区最薄弱的学校,其招生范围内的学生舍近求远,到其他学校就读。2012年秋季,只招到新生49人,全校只有125名学生。怎样补齐这块短板?区教育局以“名校办分部”的模式,整合二十五中与十六中的教育资源,把二十五中作为十六中的寄宿部,在师资队伍上给予支持,促进了二十五中的快速发展,一跃成为热门学校。
着眼于区域教育整体规划,调整校点布局。位于葛洲坝片区的二十三中,同样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招生困难,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育局决定二十三中暂停招收新生,
将原计划招收的新生和部分教师分流到基础条件较好的九中和二十二中,将优质资源集中支持骨干学校发展,同时也满足了该片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打通资源利用渠道,放大其社会效应。借力市直机关桃花岭幼儿园优质资源,高标准高品质建成桃花岭幼儿园平湖分园。组建学前教育教研团队,通过开展“手拉手”教研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园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打破学校界限,依托西陵区校外活动中心开设近40个学生社团,利用各校优质资源,开设泥塑、陶艺、棋类、机器人、书法、足球、合唱等近50门特色课程。成立并积极运作宜昌市西陵微爱教育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助力教育发展。
抓准要害,创新机制, 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教育局以队伍建设为圆心,重点围绕教师的招考与引进、培训与交流、激励与表彰,创新机制,激发教师活力。
加大教师招考与引进力度。因受编制所限,西陵区多年未招收新教师,教师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学科结构极不合理,部分学科缺人严重。2013年,西陵区通过阳光招考、名师引进等方式,择优录用了48名中学教师,打破了尘封多年的坚冰,改善了中学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科结构,为中学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拓展培训与交流的方式。采取国内培训与国际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菜单式与导师制培训相结合、专业技能与兴趣爱好相结合等方式,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去年暑假,选派52名骨干教师到华东师大培训学习。引进5名美籍专家,对64名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一月的封闭培训。开展钢琴、文学、书法和心理健康疏导等特色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200多人,导师带徒160多人次。对内建立更新教师交流库,完善学校对口、区内调配等教师交流方式;对外建立区际、省际、国际友好援助交流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拓展学习交流的途径。去年,6所学校建立了对口交流关系,调配中小学教师148人。选派5名优秀教师到恩施支教,10余人前往西藏加查县援助交流,6人远赴国外开展国际交流。
完善教师表彰与激励机制。在表彰西陵名师、西陵园丁的基础上,去年评选表彰了10名西陵区“教坛新秀”、10名西陵区“学生最喜欢的好老师”,多层面激励教师岗位争先创优。提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津贴,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争取专项经费,提高教师待遇。
瞄准未来,创新理念,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西陵区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长远的发展眼光,谋求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生态,实现“学有优教”的教育发展目标。
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西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使教育投资多元化,改变公办学校单一的办学体制。另一方面走名校“集团化办学”之路,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推进教育国际化,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人才。教育国际化必须要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教育局落实了“中美暑期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组织部分学校校长及教育管理干部到加拿大、美国、香港、台湾考察学习,安排部分教师到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支教,迈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是教育理念国际化。在管理层面,学习借鉴国际上最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和体系,即关注教育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比如,在国外教育管理中,将社区关系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将为社会服务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值得借鉴。在教师方面,需要制定国际化教师专业资质标准,明确国际化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支持国际化教学人才的职前培养,完善教师的职后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国际化能力。
营造教育生态化环境,让学习回归生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习者知道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愉快地工作与生活。学习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为了享有完整愉悦的人生,拥有幸福的明天,即“人格健全,主动发展,个性和谐”。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化环境,让学习回归生活。歌德说:“知识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否则就是僵硬无用的。这就要求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与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回归生活,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社会的参与。西陵区加强了社区教育研究,成立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设社区教育课程,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作者系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 安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