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宫秋》这部戏剧,将历史改得面目全非,但我想我们还是该感谢马致远的。他给冰冷悲凉的历史涂上了一层淡淡的温暖。他笔下的昭君终究比历史上的她幸运些——那个王嫱,纵使弹断琵琶,望穿风尘,也见不到元帝的影儿。
故事开端与史书所载相差无几,只是画工毛延寿的地位提高为中大夫。他为汉元帝深入民间广选美女,到秭归时,一眼便相中了倾国倾城的王昭君。毛延寿为她画像并向她索要巨金,那时的昭君年尚十八,不懂得放下身段贿赂毛延寿。毛延寿恼羞成怒,不仅将她画得很丑,还偏偏将她送进宫去,要让她幽闭冷宫,饱尝寂寞之苦。
入宫十年,昭君与永巷失宠的女子居住在一起,蹉跎了十年芳华。离家时带的那把琵琶,又被她抱在『不中细细查看。十年了,弦也该断了。
如果不是那夜月明星稀、寂寞愁怀无人诉,如果不是思念驱使着琵琶声适时响起,她这份落寞凄惶恐怕要随她入土,永远也等不到汉元帝了。那时,汉元帝听到有人弹琵琶,空巷之中,音色悠远凄婉。他四顾惊疑是何人对月抒怀。当侍从为他挑灯夜照时,他才恍然发觉宫中竟藏有如此佳人。
元帝问她为何埋没至此,昭君实言毛延寿一事,元帝勃然大怒,即令斩杀毛延寿,封昭君为明妃,从此恩宠无以复加。
昭君尘封的宿愿终于实现了,她经历了长门闭日无人问,到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妙转变。而元帝又是这般风雅多情,他能读懂她的弦外之音,更懂得欣赏她的美。为了她,元帝已多日不曾上朝。与此同时,要被诛杀的毛延寿趁月黑风高之夜遁走他乡,投奔匈奴。昭阳殿内鸾凤和鸣情深意长,没有人留意到,一场偷天换地的阴谋正潜伏在黑夜中,蓄势待发。
毛延寿携昭君国色天香的画像遁逃漠北,面见单于后将画呈上。单于一时间惊为天人,立即派人去汉廷索要。消息传来,朝堂震惊。元帝上朝问何人敢出兵与之一决,满朝文武竟皆言以和为贵,不宜动武,明里暗里都指将昭君送去和亲最佳。
元帝震怒了,但只是虚弱无力的震怒。他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割舍与无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子流落胡尘。
元帝回宫后暗自垂泪,昭君亦知结局,两人面对枯灯,心下惨然。而昭君偏又这般明事理,她情愿为了他,也为这家国前去赴死。一番报恩之辞说得他泫然泣下。
自请和亲,是因为无奈。她知道自己无力抗拒宿命,她懂元帝,若最后逼迫她的人是他,那么最后一点美好的回忆都会成为碎片。所以不如在他说出来前自己便决定吧,那么,她心中的他,还是初见时的美好模样。
昭君走了,一步一天涯。元帝亲去灞桥送别,想着她到了胡地,脱下翠羽冠、香罗绶,换上锦蒙暖帽、珠络貂裘,挈下汉家广袖珠罗,披上匈奴的胡地风霜,此后再不能是汉宫中的那个她。
不知行了多久,景致全变,昭君望着草高风疾的景色,知晓已出汉地,不由心下凄然。黑江横亘在眼前,迈过这江,她便再也不是明妃昭君,而是匈奴的宁胡阏氏。远远地,番王已在此处迎接她,马蹄声声催人行。她望着一去不返的江水,蓦地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和那夜清凌凌的琵琶音。心底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她,不能再走了啊。
昭君蓦然回身,望见天上一雁横秋,似是带来汉家的音书。回望故国的鸿雁,也回望自己二十余载的年华。那一份苍凉,那一份悲壮,横亘在心头,她必须要停下了。
昭君徐徐转身,向番王要了一杯酒,望南浇祭,辞别汉家。那烈酒中,一半是血泪,一半是不堪回首的故国月光。祭奠汉家的不只是这酒,还有她那颗心,从离开他的那一刻便凉透的心。黑江滔滔东流,永无休止,似乎在声声呼唤她,不如归去。
那一刹,昭君像是听到来自心底最真切的呼唤。她望着浩水东流,忽然发觉自己的路已走到了尽头。那么,就以这心字成灰的烈酒,作为前世今生别离的祭奠吧。
昭君纵身一跃,选择最干净的水作为自己的归宿。纵然碧落黄泉永无相见,化水归去时她也会记得那来自汉地撕心裂肺的想念。
那夜,江水滔滔,子规哀鸣,似在为她祭奠。番王将其葬于江边,号为“青冢”,又将元凶毛延寿押送到汉朝,听凭发落。
此时的元帝,尚不知昭君已命归九泉,正守着夜色,对着昭君的画像,独自等待天明。他枕着夜色,不经意间悄然入眠。一阵风来,迤逦而来的,正是他日思夜想的昭君。她身后是匈奴追兵,要捉拿逃跑的她。元帝急得一身冷汗,不知所措间一阵冷风再次席卷而来,刹那间天昏地暗,音停了'声止了,人不见了,只留一个茫然萧索的他,独自面对画上丹青。画上的她,正对他露出甜美的笑靥,这般静美。四周无声,只余画卷被风吹得摇摇晃晃。
原来,不过是一场梦。孤雁飞过蓼花汀,殿中御榻冷清清。梦里相会都如此仓促,连道别问好的时间都没有。元帝似乎也从这个悲哀虚幻的梦中顿悟到,他终究将与心爱的人天人永隔。
第二日上朝,元帝斩杀毛延寿,祭奠昭君。昭阳殿中,从此冷冷清清,只他一人空对着凉茶孤灯。或许多年后在他弥留之际,耳畔响起的依旧是汉宮夜色中的琵琶声。
琵琶音,声声只道不如归。
故事开端与史书所载相差无几,只是画工毛延寿的地位提高为中大夫。他为汉元帝深入民间广选美女,到秭归时,一眼便相中了倾国倾城的王昭君。毛延寿为她画像并向她索要巨金,那时的昭君年尚十八,不懂得放下身段贿赂毛延寿。毛延寿恼羞成怒,不仅将她画得很丑,还偏偏将她送进宫去,要让她幽闭冷宫,饱尝寂寞之苦。
入宫十年,昭君与永巷失宠的女子居住在一起,蹉跎了十年芳华。离家时带的那把琵琶,又被她抱在『不中细细查看。十年了,弦也该断了。
如果不是那夜月明星稀、寂寞愁怀无人诉,如果不是思念驱使着琵琶声适时响起,她这份落寞凄惶恐怕要随她入土,永远也等不到汉元帝了。那时,汉元帝听到有人弹琵琶,空巷之中,音色悠远凄婉。他四顾惊疑是何人对月抒怀。当侍从为他挑灯夜照时,他才恍然发觉宫中竟藏有如此佳人。
元帝问她为何埋没至此,昭君实言毛延寿一事,元帝勃然大怒,即令斩杀毛延寿,封昭君为明妃,从此恩宠无以复加。
昭君尘封的宿愿终于实现了,她经历了长门闭日无人问,到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妙转变。而元帝又是这般风雅多情,他能读懂她的弦外之音,更懂得欣赏她的美。为了她,元帝已多日不曾上朝。与此同时,要被诛杀的毛延寿趁月黑风高之夜遁走他乡,投奔匈奴。昭阳殿内鸾凤和鸣情深意长,没有人留意到,一场偷天换地的阴谋正潜伏在黑夜中,蓄势待发。
毛延寿携昭君国色天香的画像遁逃漠北,面见单于后将画呈上。单于一时间惊为天人,立即派人去汉廷索要。消息传来,朝堂震惊。元帝上朝问何人敢出兵与之一决,满朝文武竟皆言以和为贵,不宜动武,明里暗里都指将昭君送去和亲最佳。
元帝震怒了,但只是虚弱无力的震怒。他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割舍与无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子流落胡尘。
元帝回宫后暗自垂泪,昭君亦知结局,两人面对枯灯,心下惨然。而昭君偏又这般明事理,她情愿为了他,也为这家国前去赴死。一番报恩之辞说得他泫然泣下。
自请和亲,是因为无奈。她知道自己无力抗拒宿命,她懂元帝,若最后逼迫她的人是他,那么最后一点美好的回忆都会成为碎片。所以不如在他说出来前自己便决定吧,那么,她心中的他,还是初见时的美好模样。
昭君走了,一步一天涯。元帝亲去灞桥送别,想着她到了胡地,脱下翠羽冠、香罗绶,换上锦蒙暖帽、珠络貂裘,挈下汉家广袖珠罗,披上匈奴的胡地风霜,此后再不能是汉宫中的那个她。
不知行了多久,景致全变,昭君望着草高风疾的景色,知晓已出汉地,不由心下凄然。黑江横亘在眼前,迈过这江,她便再也不是明妃昭君,而是匈奴的宁胡阏氏。远远地,番王已在此处迎接她,马蹄声声催人行。她望着一去不返的江水,蓦地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和那夜清凌凌的琵琶音。心底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她,不能再走了啊。
昭君蓦然回身,望见天上一雁横秋,似是带来汉家的音书。回望故国的鸿雁,也回望自己二十余载的年华。那一份苍凉,那一份悲壮,横亘在心头,她必须要停下了。
昭君徐徐转身,向番王要了一杯酒,望南浇祭,辞别汉家。那烈酒中,一半是血泪,一半是不堪回首的故国月光。祭奠汉家的不只是这酒,还有她那颗心,从离开他的那一刻便凉透的心。黑江滔滔东流,永无休止,似乎在声声呼唤她,不如归去。
那一刹,昭君像是听到来自心底最真切的呼唤。她望着浩水东流,忽然发觉自己的路已走到了尽头。那么,就以这心字成灰的烈酒,作为前世今生别离的祭奠吧。
昭君纵身一跃,选择最干净的水作为自己的归宿。纵然碧落黄泉永无相见,化水归去时她也会记得那来自汉地撕心裂肺的想念。
那夜,江水滔滔,子规哀鸣,似在为她祭奠。番王将其葬于江边,号为“青冢”,又将元凶毛延寿押送到汉朝,听凭发落。
此时的元帝,尚不知昭君已命归九泉,正守着夜色,对着昭君的画像,独自等待天明。他枕着夜色,不经意间悄然入眠。一阵风来,迤逦而来的,正是他日思夜想的昭君。她身后是匈奴追兵,要捉拿逃跑的她。元帝急得一身冷汗,不知所措间一阵冷风再次席卷而来,刹那间天昏地暗,音停了'声止了,人不见了,只留一个茫然萧索的他,独自面对画上丹青。画上的她,正对他露出甜美的笑靥,这般静美。四周无声,只余画卷被风吹得摇摇晃晃。
原来,不过是一场梦。孤雁飞过蓼花汀,殿中御榻冷清清。梦里相会都如此仓促,连道别问好的时间都没有。元帝似乎也从这个悲哀虚幻的梦中顿悟到,他终究将与心爱的人天人永隔。
第二日上朝,元帝斩杀毛延寿,祭奠昭君。昭阳殿中,从此冷冷清清,只他一人空对着凉茶孤灯。或许多年后在他弥留之际,耳畔响起的依旧是汉宮夜色中的琵琶声。
琵琶音,声声只道不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