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宫秋》这部戏剧,将历史改得面目全非,但我想我们还是该感谢马致远的。他给冰冷悲凉的历史涂上了一层淡淡的温暖。他笔下的昭君终究比历史上的她幸运些——那个王嫱,纵使弹断琵琶,望穿风尘,也见不到元帝的影儿。
  故事开端与史书所载相差无几,只是画工毛延寿的地位提高为中大夫。他为汉元帝深入民间广选美女,到秭归时,一眼便相中了倾国倾城的王昭君。毛延寿为她画像并向她索要巨金,那时的昭君年尚十八,不懂得放下身段贿赂毛延寿。毛延寿恼羞成怒,不仅将她画得很丑,还偏偏将她送进宫去,要让她幽闭冷宫,饱尝寂寞之苦。
  入宫十年,昭君与永巷失宠的女子居住在一起,蹉跎了十年芳华。离家时带的那把琵琶,又被她抱在『不中细细查看。十年了,弦也该断了。
  如果不是那夜月明星稀、寂寞愁怀无人诉,如果不是思念驱使着琵琶声适时响起,她这份落寞凄惶恐怕要随她入土,永远也等不到汉元帝了。那时,汉元帝听到有人弹琵琶,空巷之中,音色悠远凄婉。他四顾惊疑是何人对月抒怀。当侍从为他挑灯夜照时,他才恍然发觉宫中竟藏有如此佳人。
  元帝问她为何埋没至此,昭君实言毛延寿一事,元帝勃然大怒,即令斩杀毛延寿,封昭君为明妃,从此恩宠无以复加。
  昭君尘封的宿愿终于实现了,她经历了长门闭日无人问,到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妙转变。而元帝又是这般风雅多情,他能读懂她的弦外之音,更懂得欣赏她的美。为了她,元帝已多日不曾上朝。与此同时,要被诛杀的毛延寿趁月黑风高之夜遁走他乡,投奔匈奴。昭阳殿内鸾凤和鸣情深意长,没有人留意到,一场偷天换地的阴谋正潜伏在黑夜中,蓄势待发。
  毛延寿携昭君国色天香的画像遁逃漠北,面见单于后将画呈上。单于一时间惊为天人,立即派人去汉廷索要。消息传来,朝堂震惊。元帝上朝问何人敢出兵与之一决,满朝文武竟皆言以和为贵,不宜动武,明里暗里都指将昭君送去和亲最佳。
  元帝震怒了,但只是虚弱无力的震怒。他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割舍与无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子流落胡尘。
  元帝回宫后暗自垂泪,昭君亦知结局,两人面对枯灯,心下惨然。而昭君偏又这般明事理,她情愿为了他,也为这家国前去赴死。一番报恩之辞说得他泫然泣下。
  自请和亲,是因为无奈。她知道自己无力抗拒宿命,她懂元帝,若最后逼迫她的人是他,那么最后一点美好的回忆都会成为碎片。所以不如在他说出来前自己便决定吧,那么,她心中的他,还是初见时的美好模样。
  昭君走了,一步一天涯。元帝亲去灞桥送别,想着她到了胡地,脱下翠羽冠、香罗绶,换上锦蒙暖帽、珠络貂裘,挈下汉家广袖珠罗,披上匈奴的胡地风霜,此后再不能是汉宫中的那个她。
  不知行了多久,景致全变,昭君望着草高风疾的景色,知晓已出汉地,不由心下凄然。黑江横亘在眼前,迈过这江,她便再也不是明妃昭君,而是匈奴的宁胡阏氏。远远地,番王已在此处迎接她,马蹄声声催人行。她望着一去不返的江水,蓦地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和那夜清凌凌的琵琶音。心底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她,不能再走了啊。
  昭君蓦然回身,望见天上一雁横秋,似是带来汉家的音书。回望故国的鸿雁,也回望自己二十余载的年华。那一份苍凉,那一份悲壮,横亘在心头,她必须要停下了。
  昭君徐徐转身,向番王要了一杯酒,望南浇祭,辞别汉家。那烈酒中,一半是血泪,一半是不堪回首的故国月光。祭奠汉家的不只是这酒,还有她那颗心,从离开他的那一刻便凉透的心。黑江滔滔东流,永无休止,似乎在声声呼唤她,不如归去。
  那一刹,昭君像是听到来自心底最真切的呼唤。她望着浩水东流,忽然发觉自己的路已走到了尽头。那么,就以这心字成灰的烈酒,作为前世今生别离的祭奠吧。
  昭君纵身一跃,选择最干净的水作为自己的归宿。纵然碧落黄泉永无相见,化水归去时她也会记得那来自汉地撕心裂肺的想念。
  那夜,江水滔滔,子规哀鸣,似在为她祭奠。番王将其葬于江边,号为“青冢”,又将元凶毛延寿押送到汉朝,听凭发落。
  此时的元帝,尚不知昭君已命归九泉,正守着夜色,对着昭君的画像,独自等待天明。他枕着夜色,不经意间悄然入眠。一阵风来,迤逦而来的,正是他日思夜想的昭君。她身后是匈奴追兵,要捉拿逃跑的她。元帝急得一身冷汗,不知所措间一阵冷风再次席卷而来,刹那间天昏地暗,音停了'声止了,人不见了,只留一个茫然萧索的他,独自面对画上丹青。画上的她,正对他露出甜美的笑靥,这般静美。四周无声,只余画卷被风吹得摇摇晃晃。
  原来,不过是一场梦。孤雁飞过蓼花汀,殿中御榻冷清清。梦里相会都如此仓促,连道别问好的时间都没有。元帝似乎也从这个悲哀虚幻的梦中顿悟到,他终究将与心爱的人天人永隔。
  第二日上朝,元帝斩杀毛延寿,祭奠昭君。昭阳殿中,从此冷冷清清,只他一人空对着凉茶孤灯。或许多年后在他弥留之际,耳畔响起的依旧是汉宮夜色中的琵琶声。
  琵琶音,声声只道不如归。
其他文献
如果说汉服文化是古风美少女的秘密花园,那其中零碎的汉元素便是朵朵小花。撷取一朵乖巧玲珑的,点缀于日常服饰,简直宠坏了少女心。  有没有get到一款简易古装发型?类似子花苞头,却更随性一些。只需把头发斜绾起适宜的角度和高度,再略微打散成蓬松的云朵状,婉约典稚范儿走起~  除了经典的梅花妆,花钿还可以是日月星云等各种抽象图案。可在眉心勾画花钿,软媚指数五颗星!  簪花习俗曾是男女成宜的美颜神器。我们当
期刊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编手札  “木兰词”,一个温柔婉转的词牌,云样轻,水样深的喟叹,在这阕词中流功,回环往复,流连不歇。我喜欢这阕词里的每一個字,但我知道,我真正喜欢的不是字词本身,而是从中看到的自己。喜欢文字的人,总能在文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镜子,而纳兰词就是一面这
期刊
某教导主任说:校服是组团订购的情侣装,同学感情深不深,就看校服穿得勤不勤!然而对小伙伴的爱是真的,对古板的校服累觉不爱也是真的,想做校园美少女怎么这么难呢?若有此困惑请拔打恋恋Beauty热线,小恋教你把校服穿出feel~  穿校服时,最好选择衬衣、帽衫、高领毛衣等打底。衬衣最好是浅色系,领子要有立体感,略带花饰更好;帽衫的帽子可以有鹿角、兔耳等个性元素,但不宜太夸张;高领毛衣最好针脚粗疏,领子松
期刊
摆在她面前的是支火珠龙凤钗,看上去与其他珍宝并无不同,只是随着夜色蔓延,沉寂的珠钗缓缓亮起微光,直至光华万丈。宫人见了惊叹不已。半月前,谁也不知这新进宫的薛美人会得如此盛宠。  有宫人说,薛美人偶获圣宠,不正是在她面上多了一道若晓霞将散未散的斜红之后?于是后宫众人纷纷效仿,用胭脂于眉梢鬓角涂画一道飞红,并称之为“晓霞妆”,以添妩媚风情。如此盛举成为魏宫中的靓丽风景。  消息传到薛夜来这里时,她正倚
期刊
暮色苍茫,倦鸟回巢,夕阳散尽柔情,缱绻地笼着城池山河。人们如常收工,日落而归,宽阔的大道直通城门,路上人影渐稀。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嗒嗒的马蹄声,步步如律,节奏匀称,应是一人一骑。不过须臾,天边的黑点似乘风一般,忽而就到了近前。西城门的守卫看多了往来大军、南北游侠,还有贩夫走卒、厢轿贵胄,然而都没有这人更让他惊心。  马背上的男子双手持缰,身子前倾,目光直视前方,丰神俊朗,唇边有淡淡的微笑,彰显
期刊
北平的天蓝得像安徒生笔下飘满矢车菊花瓣的海,没有跳出小人鱼,却从天际迤逦过长长的骆驼队。声声驼铃摇碎了城墙根儿下咿呀哀哭的胡琴,让小英子没来由地兴奋起来。她爱上了新学的课文《我们看海去》,开始向往没有到过的远方。  此时,也是在这片蓝天下,夏承楹飞跑在操场上,把排球抛作一道迅捷的燕影。树荫在他的白衬衣上筛落点点日光,也撒开一阵风抹去他额上的汗珠,仿佛很眷顾这个明亮的少年。  上苍微笑着看女孩和男孩
期刊
卢照邻的诗可能很多人没有读过。但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房里花袭人的名字,没几个人不知道。一般都认为这三个字来自陆游的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实际上,这是卢照邻的原创:“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的一生,如同一场雨水穿越大地,所有的路途都摆动飘摇。高宗时代崇尚吏治,他专攻儒业;武则天时推崇法治,他信奉黄帝老子的无为学说;后来朝廷征召提拔贤士,他已经得了风疾,从此残疾。他的病不见好转,
期刊
弘训宫外火光冲天,四处都是马蹄声和打斗声,羊献容藏在寝宫宽大的帷幔后。她是晋国的皇后,晋惠帝驾崩后,她便幽居于此。透过织锦绣花的绸缎,她小心翼翼地听着外面的动静。突然,有人进入殿内,四下搜寻一番,然后快步走至床前,用剑将帘幔挑起。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英俊的面容。那人收剑入鞘,向她伸出手来。她仍惊魂未定,问他是谁。他一面说他叫刘曜,一面仍固执地伸着手。  见羊献容迟疑着不肯上前,刘曜拱手一揖,郑重道
期刊
金农从三月的江南出发,手里拿着友人赠他的兰花,一路向北。他以为此行会有诗,有友,有花,有酒,却不曾料到还会有缘,有喜,有痛,有殇。一路走走停停,一直到深秋才来到山西。  暮云合璧的黄昏,金农在午亭山庄前望着康熙御笔亲题的对联出神,一位眉目清宁的中年男子缓步走来,他是山庄的主人陈壮履。金农这次受聘前来,主要工作就是整理陈父的遗稿。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金农安顿好后很快就开始整理遗稿,世家子弟出
期刊
梅殷十五岁那年,就因德才兼备成了京师中的一流人物。据说,他所到之处,总会有少女躲在墙头,用羞赧的目光,望一眼这位佳公子。梅殷却只是微笑,带着惯常的淡然与从容。  终于有一日,他的名声传到了宫中,朱元璋宣召梅殷人宫觐见。那是他第一次进入巍峨富丽的大明皇宫,也第一次见识到了所谓的皇家威仪。朱元璋很喜欢这个相貌堂堂、谈吐有节的年轻人,一番试探过后,便坚定了招他为婿的想法。几日后,宫里的内侍到梅府宣读皇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