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案,创新教学策略,渗透核心素养内涵,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高效课堂建设的目标。本文探讨了培养阅读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文本标题,丰富阅读感知
在一篇文本中,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带领学生聚焦题目,对文本内容建立初步感知,大概了解其所描述的是怎样的事情。通过题目解读,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也能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所以,阅读教学之前针对题目的解读非常关键,可以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选择不同的解读方式。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设计的是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在阅读这篇文本时,大家会首先关注课文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生:“在地震的废墟中,一对父子抱头痛哭。”
生:“他们应该是参加了一次救援活动。”
生:“在地震之后的废墟中有一对父子,他们充满了失望和悲痛的表情。”
生:“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发生在哪里?破坏力有多大?为什么在这篇课文中没有写到救援人员以及救援活动?只关注这一对父子的目的是什么?”
当有学生提出这一连串问题之后,立刻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回应,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纷纷向教师提问:“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很显然,看到学生渴望的表情,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阅读期待被充分激活了,此时再回归文本必然可以收获极佳的阅读效果。
二、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课堂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为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教师要能够根据阅读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交流表达机会,使其能够在与师生沟通过程中,加强对文字的运用,从而切实提升语言能力。
以《司马光》这一课学习为例,在阅读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内容,增强语言感知能力,理顺文章思路,同时增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合上课本,自己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原文内容的准确复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学习期间,教师还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比如构建合作小组,促使学生能够在组内活动中,与其他成员展开互动交流,当学生不断提升了与其他同学的互动机会,并能够畅所欲言,他们会不断提升对文字、语言的熟悉度,从而有效发展自身语言能力。
三、引导合作交流,促进阅读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重在体验和感悟。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前提是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文本中,实现深度阅读。所以,应当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交流活动,以此丰富阅读体验。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建立初读,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聚焦于“我”的诗以及父母对其的评价,这样就能将重点放在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所选择的不同的爱的方式。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紧抓关键词句、重要事件等,这样就能以此为基础,设置问题或者开展阅读活动,使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聚焦于母亲在读了“我”的诗之后的表现,首先设置提问:念完这首诗后,母亲的表现是什么?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将重点聚焦于母亲的语言以及神态上,并以此展开交流。以“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为例,可以聚焦于其中的“嚷”展开探究:是否可以和“说”字进行替换?或者也可以建立角色扮演,体会“嚷”字所体现出的兴奋之情。
四、灵活提出思考问题,指导比较分析
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是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语文阅读学习期间,教师可以灵活制定相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在思考中,学生们会对阅读材料进行梳理和了解,然后根据自我认知和已有知识经验,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把握,从而有效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提升,可以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掌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出示如下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此时的小英是自卑的,为什么后来变化会那么大呢?同学们一边热烈地鼓掌,一边会说着什么?两次掌声分别包含着什么?”在问题指引下,学生的思考动力会不断提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强。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篇相似的文本关联在一起,以此建立比较阅读,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与《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两篇故事,在内容、描写方式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阅读时可以将情节作为出发点,对比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既易于学生把握故事内容,也有助于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通过对比阅读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也能因此影响自身,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文本,應对未来的人生。
五、拓展语文知识资源,提高文化传承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诗词、文言文、经典名著等等,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吸收途径,扩展知识资源,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中,充分感知多元知识,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传承能力。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阅读体验,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明确阅读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主动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赖宝花.浅谈新核心素养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21(37):39-40.
[2]刘丽娟.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4):38-39.
昆明市盘龙区联盟小学 65020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文本标题,丰富阅读感知
在一篇文本中,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带领学生聚焦题目,对文本内容建立初步感知,大概了解其所描述的是怎样的事情。通过题目解读,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也能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所以,阅读教学之前针对题目的解读非常关键,可以结合不同的文本内容,选择不同的解读方式。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设计的是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在阅读这篇文本时,大家会首先关注课文题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生:“在地震的废墟中,一对父子抱头痛哭。”
生:“他们应该是参加了一次救援活动。”
生:“在地震之后的废墟中有一对父子,他们充满了失望和悲痛的表情。”
生:“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发生在哪里?破坏力有多大?为什么在这篇课文中没有写到救援人员以及救援活动?只关注这一对父子的目的是什么?”
当有学生提出这一连串问题之后,立刻得到了其他同学的回应,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纷纷向教师提问:“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很显然,看到学生渴望的表情,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阅读期待被充分激活了,此时再回归文本必然可以收获极佳的阅读效果。
二、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课堂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为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教师要能够根据阅读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交流表达机会,使其能够在与师生沟通过程中,加强对文字的运用,从而切实提升语言能力。
以《司马光》这一课学习为例,在阅读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内容,增强语言感知能力,理顺文章思路,同时增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合上课本,自己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原文内容的准确复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学习期间,教师还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比如构建合作小组,促使学生能够在组内活动中,与其他成员展开互动交流,当学生不断提升了与其他同学的互动机会,并能够畅所欲言,他们会不断提升对文字、语言的熟悉度,从而有效发展自身语言能力。
三、引导合作交流,促进阅读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重在体验和感悟。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前提是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文本中,实现深度阅读。所以,应当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交流活动,以此丰富阅读体验。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建立初读,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聚焦于“我”的诗以及父母对其的评价,这样就能将重点放在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所选择的不同的爱的方式。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紧抓关键词句、重要事件等,这样就能以此为基础,设置问题或者开展阅读活动,使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以聚焦于母亲在读了“我”的诗之后的表现,首先设置提问:念完这首诗后,母亲的表现是什么?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将重点聚焦于母亲的语言以及神态上,并以此展开交流。以“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为例,可以聚焦于其中的“嚷”展开探究:是否可以和“说”字进行替换?或者也可以建立角色扮演,体会“嚷”字所体现出的兴奋之情。
四、灵活提出思考问题,指导比较分析
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是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语文阅读学习期间,教师可以灵活制定相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在思考中,学生们会对阅读材料进行梳理和了解,然后根据自我认知和已有知识经验,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把握,从而有效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提升,可以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掌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出示如下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此时的小英是自卑的,为什么后来变化会那么大呢?同学们一边热烈地鼓掌,一边会说着什么?两次掌声分别包含着什么?”在问题指引下,学生的思考动力会不断提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强。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篇相似的文本关联在一起,以此建立比较阅读,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与《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两篇故事,在内容、描写方式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阅读时可以将情节作为出发点,对比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既易于学生把握故事内容,也有助于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通过对比阅读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也能因此影响自身,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文本,應对未来的人生。
五、拓展语文知识资源,提高文化传承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诗词、文言文、经典名著等等,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吸收途径,扩展知识资源,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中,充分感知多元知识,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传承能力。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阅读体验,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明确阅读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主动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赖宝花.浅谈新核心素养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21(37):39-40.
[2]刘丽娟.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34):38-39.
昆明市盘龙区联盟小学 6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