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失灵及规制探析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ub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博弈论微观视角,从政府组织与组织、政府组织与目标群体及执行者与执行者的博弈关系,探析其产生过程并对其规制。通过完善制度,强化伦理建设,加强政治社会化,疏通信息渠道等途径,来保证公正博弈,力避违规博弈,激化为正义博弈,弱化为自利博弈。
  关键词:政策失灵 产生过程 博弈 公平公正
  
  The community policy execution malfunction and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arch analyze
  Huang Yan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game theory microscopic angle of view,from the offi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the offi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goal community and the performer and performer’s gambling relations,searches analyzes its generating process and to its rules and regulations.Through the consummation system,the strengthened ethics construction,the enhancement politics socialization,dredges ways and so on information channel,guaranteed fair gambling,tries best to avoid contrary gambling,the intensification is just gambling,attenuates for selfinterest gambling.
  Keywords:Policy malfunctionGenerating processGambling Fair fair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10-03
  
  政策失灵是指一项公共政策的过程或结果偏离了政策制定者事先预想的目标,并给政策对象造成了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1]其失灵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主观原因又有主观态度原因和主观能力原因。主观态度主要是指执行者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责任心等;主观能力主要是指对政策的认知、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客观原因主要是政策本身缺陷,目标群体顺从度低和环境不利等。公共政策失灵能损耗政策效益、削弱政策权威、破坏政府形象,将可能造成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无序和混乱,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价值观裂变,制度与体制不健全,公共政策失灵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进展程度。本文试图从博弈论微观视角,探析其产生过程及规制的有效途径。
  
  1.公共政策执行中博弈的动力探析
  
  博弈论着重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及利益冲突与合作,可以说博弈论是为马克思主义“定做”(tailor-made)的研究工具。[2]它认为,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个参加者都遵循力求得到最大利益,并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原则。其根源是利益的驅动,利益是博弈的动力源泉。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是盘算着自己利益的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驱动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约翰·穆勒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理论,他指出,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能够比其他行为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偏好的行为”。[3]基于“经济人”的假设理论,一些管理学家提出了政府执行主体的唯利性,如丹尼斯C·穆勒就说过,“毫无疑问,假若把权力授予一群称之为代表的人,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像任何其他人一样,运用他们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是谋求社会利益”。[4]这种纯“经济人”假设否定了那种专心致志、一心为公的“公共人”假设。指出了在政治领域内和经济领域内一样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利益也是政策执行时博弈的动力源泉。事实也证明如此,政策执行时,政府组织与组织、政府组织与目标群体、政府组织与执行者及执行者与执行者之间,常常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发生冲突与博弈。正如陈振明所说,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执行人员,从某种程度上说都遵循博弈论的基本原则。博弈不是利益的简单的相加或相减,一旦有博弈活动,尤其是零博弈时,就可能会有成败双方,利益就会向一方急剧倾斜,私利之心、权力之欲就会化为行动,这与政策的公共性就构成悖论,尤其是在我国这样制度和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转型期国家,政策失灵现象就更容易发生。
  
  2.从博弈论视角探析公共政策执行失灵现象产生过程
  
  2.1 政府组织之间的博弈易产生主观态度导致的政策失灵。
  政府组织之间的博弈有纵向和横向组织之间博弈。纵向组织是指上下级政府;横向组织是指横向职能部门及横向地方政府。
  2.1.1 纵向组织之间博弈易产生主观态度因素导致的政策失灵。公共政策就是利益的权威分配,其往往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二者的权力对称是处理关系的关键因素。然而,中央与地方人事权、财权和决策权有许多地方不对称。中央集权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的客观存在,同时,国家法律和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格局界定不明确,更容易使双方认为某一利益领域属于自己,从而相互争夺。这种制度和体制的不键全、不完善,也就是博弈的规则界定不清,这就客观造成地方政府有可乘之机,地主政府为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变通政策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就会滥用和扩大行政自由裁量权,对上级政策进行歪曲、篡改、肢解、抵触和破坏执行。正如学者张金马所说:“由于利益的至上性,使得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之间出现一个利益‘过滤’机制。下级对上级政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损益值作为对策参考,得益越多,越乐于执行;受损越多,越不乐于执行,乃至抵制、变换”。[5]从这种纵向组织的博弈角度看,主观态度因素导致的政策失灵现象产生就有很大的必然性了。
  2.1.2 横向组织之间博弈易产生主观态度导致的宏观政策失灵。横向组织之间的博弈是指地方政府之间及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博弈。由于各地方政府地理位置、经济状况、风俗民情、历史条件等差异性,其政策执行应结合各地实情,将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政策。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地方利益的至上性及上级政府的考评原因,地方政府往往以本地的特殊性为由,对与已不利的政策,则采取观望态度或等待别人的经验;有利的政策则你争我抢、各自为营、分封割据导致宏观政策失灵。目前,各地向中央争优惠政策、争项目等五花八门的竞争,有愈演愈烈之势,正在形成地方与地方之间就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展开博弈的不正常分封割据状态。同样,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之间也在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博弈。有利的事互相争夺,没利的事互相推诿、扯皮。同时,由于横向部门分工不合理,一方面机构重叠,分工过细;另一方面监督部门、参谋咨询及信息反馈部门又相对薄弱及有些政策很难分清是哪个部门的职能。这就更易产生互相扯皮、推诿而导致政策失灵。
  2.2 政府组织和目标团体之间的“弱博弈”易助长主观态度导致的政策失灵。
  政府组织和目标团体之间的博弈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和目标团体的博弈。目标团体对政策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标群体顺从、接受程度与其利益关系密切相关,因利益是其博弈的主要动力。地方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甚或威胁与恐吓等手段对目标群体进行控制甚或处罚;目标群体则利用国家宏观政策、上访等途径进行抵制和抗争。博弈的强弱与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程度和政策合法性密切相关。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度高,政策合法性低,其博弈程度强;政策认知度高,政策合法性高,其博弈程度低;政策认知度低,不管政策合法性高低,博弈程度低。而这种博弈的强弱又与地方政府扭曲、异化上级政策和制定土政策的程度形成反比。博弈强,地方政府扭曲、异化上级政策程度低;反之,博弈弱,地方政府扭曲、异化上级政府程度高。目标团体的一味顺从、接受会加大和助长地方政府的各种扭曲的政策、土政策及粗暴执行政策等现象产生;目标团体的觉醒意识强、政策与法制意识强就能抵制上述现象,规范政策执行。可以说,政府组织和目标团体之间的“弱博弈”易助长主观态度导致的政策失灵,“强博弈”易弱化地方政府的土政策。正因如此,在一些偏远农村,有些基层政府政策不公开、不透明,对目标群体进行信息封锁,甚或麻痹、奴化以达减少博弈,从而减轻自身执行阻力。
  2.3 政府组织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易加速客观因素导致的政策失灵。
  政府组织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主要体现在政府组织与领导者之间,是围绕着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展开的。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他对政策正确贯彻和实施起关键性作用。但领导者也是理性“经济人”,也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选择政策时,他可能对上级政策进行歪曲、篡改、肢解、抵触,有利的争着执行,不利的则能拖则拖。甚或,有些领导利用职务之便和掌握的信息跃出博弈规则,追逐私利,贪污腐败。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上级政府,为了贯彻落实政策与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利用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对地方领导者进行控制、监督甚或处罚等。这样二者展开博弈。但领导者对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策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对政策如何细化,如何转化到目标群体身上。在这些过程中,涉及领导的组织、控制、督察和协调等综合能力。需要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基层的一把手。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基层领导往往政策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缺乏,又与组织和集体争夺私利。这样由于能力困乏、精力分散、责任感丧失,他就更无法去应付政策本身的缺陷、目标群体的特殊性和环境的恶劣等因素带来的问题,就势必加速客观因素导致的政策失灵。
  2.4 执行者之间的博弈易加速主观能力不足导致的政策失灵。
  执行者之间的博弈主要是指同一单位内行政人员之间、平行单位或组织的领导者之间及普通人员和领导者之间的博弈。在一定时间内,机关职位、晋升名额及政府财力、物力具有有限性。因此,行政人员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博弈,即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失的博弈。这种博弈更易加剧互相争权夺利的程度,他们往往运用各种潜规则、秩序,到处拉关系、叙人情。甚或,有些人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种博弈之中,权钱交易、不择手段,跑官、要官、买官等,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扭曲了权力观、丧失责任感。这些人根本无法把精力集中在本职工作上,更无时间去学习提高自己。而许多政策之所以失灵,正是主观认识、组织、控制、协调等能力不足导致的。因此,行政人员之间的博弈极易加速主观能力不足导致的政策失灵。
  
  3.从博弈论视角对政策执行失灵现象的规制
  
  3.1 完善制度,优化博弈规则。第一,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行政职权配置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和决策权的问题。同时,中央和地方应做到职、责、权相对应,要改变过去那种中央权力偏重或地方权力偏重的倾向,做到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对称,[6]权力对称能便于地方政府抵制中央過分干预微观政策和制定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也便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宏观监控,避免地方政府对宏观政策的扭曲和异化。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制定考评制度时应将“显项”和“潜项”有机结合,眼前和长远有机结合,地方与中央利益有机结合。引导地方政府积极竞争、合理博弈、奋发创新。抵制其互相攀比、盲目投资、经济封锁、割据市场等不正常的竞争。第三,强化监督制度。总之,通过制定合理制度,优化博弈规则,把博弈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制度“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使博弈主体在自利的同时更有利于他利。
  3.2 强化执行主体的伦理建设,力避违规博弈,激发正义博弈。第一,尽快实现道德规范的法制化;第二,构筑完善的官员行政道德的规范监督机制,第三,建立官员行政道德的有效实施机制。让行政人员真正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具有强烈的忠诚意识、奉献意识、公仆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在正确的利益观和权力观指引下,就能有效避免不正常博弈,形成一种为追求自身合理的利益及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而进行博弈,形成一种不唯上、不唯权,敢于说真话、办事实,敢于斗争、敢于博弈的精神,进而逐渐形成政府组织之间、组织与目标群体及行政人员之间的良性博弈。
  3.3 加强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强化与地方土政策的博弈。美国学者托马斯·史密斯认为,目标团体的组织和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等,是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四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8]目标团体的影响力来源于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对政策的认同程度、对政策调节的成本收益预期和政策承受力等。而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土政策,正是因为广大农村政治社会化程度不高,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低,广大农民对政策认知不高,这样助长了地方土政策。因此,必须增强目标团体的政治社会化,提升目标团体的文化素质,使目标团体充分了解政策内容。进而增加群众对合理政策的认同感,弱化其与地方土政策的博弈,以达到从下向上低制政策失灵现象的产生。
  3.4 疏通信息渠道,保证双方公正博弈。信息是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在我国政策失灵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尤其是广大农村,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扭曲政策或制定土政策,信息宣传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对已有利,大力宣传;对已不利,少宣传或不宣传,甚或信息扭曲、信息误导。因此构建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网络工程。第二,优化政策信息传播和反馈渠道,抓好政策信息宣传建设。构建一种由中央直接向各层级政府,乃至目标群体进行信息传播和信息互动机制;建立健全群体上访制度、社会协商制度、市长电话、市长信箱等政务公开制度,充分体现公共政策执行“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只有在执行信息畅通、全真之时,执行主体才能更加自律,减少对政策的扭曲现象;目标群体才能更好地接受政策及对不合理的政策进行有力地抵制;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竞争和博弈氛围,从而有效地抵制政策失灵、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JonElster,Marxism,Functionalism and Game Theory,in Theory andSociety,Ⅱ(1982),An Introduction to Karl Marx,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6
  [3] [美]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2)[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 [美]丹尼斯C·穆勒·杨春学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辛向阳.大国诸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 Dennis C.Mueller,Public Choice Ⅱ.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9
  [8] Thomas B.Smith: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1973,(4)
其他文献
沟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更是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重要标准之一。良好的沟通能力既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中图分类号:R71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87-02  【关键词】药物流产 出血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是9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抗早孕措施;其成功率达90%以上。我院自1998年以来开始对停经8周内要求终止妊娠;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反复阴道流血史;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B超检查确认宫内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骨质疏松致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骨质疏松致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
目的分析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12例,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结果完全治愈6
对双星定位系统在中低轨卫星轨道确定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在该系统的测量模式下中低轨卫星定轨的几种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进行的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作为
湿地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又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重估湿地的美学价值,探讨湿地景观营造与湿地公园的设计原则,提升湿地旅游的文化品格与审美层次,从爱、尊重、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儿童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小学班级中的学生逐渐减少,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小学中出现"小班额"的情况,每班最多有20个人,最少的仅有1~5人,这种情况也创建了一种新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73-01  【关键词】腹部创伤 再手术 原因分析    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需手术探查的腹部外伤病人405例,其中再手术15例,现将再手术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再手术15例,男性占11例,年龄15~60岁,平均30岁。女性4例,年龄30~45岁,平均3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