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中尤为注重“听、说、读、写”。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只有阅读,还有我们日常的朗读。在小学学习这个初步阶段,朗读更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最好途径。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从点滴开始积累阅读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诵能力;重点培养;交流学习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重有感情地朗诵那些优美的文章诗句,“抑、扬、顿、挫”是语文阅读的四个基本要求。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朗诵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而小学时期也是学生最开始接触语文的时期,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习惯性的运用母语,但是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却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教师在这个时期让学生接触、学习朗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所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作出如下几点讨论:
一、教会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感进行朗诵
教师想要切实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朗诵能力,在语文课堂上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朗诵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认识、了解。可以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课文的朗诵程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从课文感情方面下手,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阅读角色。由此,我常常在课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切身的体悟。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所表达的角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能更好的掌握课文中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也能促进学生将感情融入到自身的朗诵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朗诵优美程度,是对学生朗诵能力的一种培养。
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课文中多种角色的情感与对话是各不相同的。小壁虎的焦急、壁虎妈妈的慈祥、耐心…其中的喜怒哀乐,都需要学生自己在朗诵中去体会、去表达,所以,教师采用分角色朗诵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授课,不但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使学生真正在课文中做到“体其情、察其味”。
二、发挥教师在阅读方面的示范作用,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朗诵
小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学习方面仍需要教师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在朗诵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在授课方面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首先来说,若直接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体悟,很多学生往往是觉得迷茫、无从下手。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示范朗读,在语文学习的初步阶段让学生对教师所朗诵的材料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做到更好地体会。
其次,小学生认字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在阅读中仍然有很多生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些词句还是较为难懂的。教师进行示范朗诵时,可以带领学生将生词、生句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朗诵学习中纠正错误的读音,规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再者,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以模仿为主,此时更加需要教师起到模范的作用。朗诵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很多技巧与方法,如:平舌、翘舌以及阅读中如何以语调的变化体现出感情、多音字的区分、朗诵中适当的停顿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示范阅读中所要学习到的。由此可见,在学生的语文朗诵学习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开设朗诵比赛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朗诵
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学好朗诵部分的内容,对朗诵的兴趣是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引路明灯。教师若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单一形式的朗诵,学生会感觉课堂是枯燥乏味的,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出更为有趣、生动的朗诵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教学形式灵活起来,产生多变的教学形式,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激发学生对朗诵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开始主动钻研、体会朗诵的要诀和真谛,这对学生的朗诵学习有着推动性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朗诵比赛的方式进行朗诵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准备朗诵的材料,依次走上讲台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对朗诵的效果进行点评,综合评价,得出优胜者。这样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朗诵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促使学生对这些地方进行及时改正;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长处,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也会有很好的影响;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求胜心理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这种形式更好地参与到朗诵课堂中来,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大胆、积极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诵。
四、在课堂上创造出较为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朗诵环境
朗诵的重点是投入情感。一场优美的朗诵与感情的投入程度关系是尤为重大的,只有做到感情到位的原则,才能使朗诵真正达到优美的境界。身为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投入感情的重要性。但小学生年龄尚小,可能对这点的把握还做不到十分精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辅助引导,在课堂上塑造出适当的阅读情景,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阅读的环境,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要做到营造出适当的朗诵情景,常常可以通过外界因素来辅助。如:教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播放视频、观看图片、播放音乐或者结合与课文相关的故事等形式,促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兴趣,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感受课文、体会课文。比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相关故事情境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察,并给学生结合讲述诗人李白在此情此景下的悲伤处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作为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由月起情,月下思家的愁苦情感。待学生进入情景之后再进行学生朗诵环节,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文含义的理解加深,也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对于朗诵部分的体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诵能力;重点培养;交流学习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重有感情地朗诵那些优美的文章诗句,“抑、扬、顿、挫”是语文阅读的四个基本要求。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朗诵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而小学时期也是学生最开始接触语文的时期,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习惯性的运用母语,但是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却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教师在这个时期让学生接触、学习朗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所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作出如下几点讨论:
一、教会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感进行朗诵
教师想要切实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朗诵能力,在语文课堂上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朗诵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认识、了解。可以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课文的朗诵程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从课文感情方面下手,可以让学生更快的进入阅读角色。由此,我常常在课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切身的体悟。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所表达的角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能更好的掌握课文中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也能促进学生将感情融入到自身的朗诵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朗诵优美程度,是对学生朗诵能力的一种培养。
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课文中多种角色的情感与对话是各不相同的。小壁虎的焦急、壁虎妈妈的慈祥、耐心…其中的喜怒哀乐,都需要学生自己在朗诵中去体会、去表达,所以,教师采用分角色朗诵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授课,不但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使学生真正在课文中做到“体其情、察其味”。
二、发挥教师在阅读方面的示范作用,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朗诵
小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学习方面仍需要教师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在朗诵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在授课方面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首先来说,若直接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体悟,很多学生往往是觉得迷茫、无从下手。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示范朗读,在语文学习的初步阶段让学生对教师所朗诵的材料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做到更好地体会。
其次,小学生认字能力还未完全成熟,在阅读中仍然有很多生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些词句还是较为难懂的。教师进行示范朗诵时,可以带领学生将生词、生句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朗诵学习中纠正错误的读音,规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再者,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以模仿为主,此时更加需要教师起到模范的作用。朗诵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很多技巧与方法,如:平舌、翘舌以及阅读中如何以语调的变化体现出感情、多音字的区分、朗诵中适当的停顿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示范阅读中所要学习到的。由此可见,在学生的语文朗诵学习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开设朗诵比赛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朗诵
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学好朗诵部分的内容,对朗诵的兴趣是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引路明灯。教师若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单一形式的朗诵,学生会感觉课堂是枯燥乏味的,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出更为有趣、生动的朗诵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教学形式灵活起来,产生多变的教学形式,学生才不会觉得学习阅读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激发学生对朗诵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开始主动钻研、体会朗诵的要诀和真谛,这对学生的朗诵学习有着推动性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朗诵比赛的方式进行朗诵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准备朗诵的材料,依次走上讲台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对朗诵的效果进行点评,综合评价,得出优胜者。这样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朗诵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促使学生对这些地方进行及时改正;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长处,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也会有很好的影响;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求胜心理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这种形式更好地参与到朗诵课堂中来,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大胆、积极地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诵。
四、在课堂上创造出较为适宜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朗诵环境
朗诵的重点是投入情感。一场优美的朗诵与感情的投入程度关系是尤为重大的,只有做到感情到位的原则,才能使朗诵真正达到优美的境界。身为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投入感情的重要性。但小学生年龄尚小,可能对这点的把握还做不到十分精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辅助引导,在课堂上塑造出适当的阅读情景,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阅读的环境,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要做到营造出适当的朗诵情景,常常可以通过外界因素来辅助。如:教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播放视频、观看图片、播放音乐或者结合与课文相关的故事等形式,促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兴趣,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感受课文、体会课文。比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相关故事情境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察,并给学生结合讲述诗人李白在此情此景下的悲伤处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作为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由月起情,月下思家的愁苦情感。待学生进入情景之后再进行学生朗诵环节,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文含义的理解加深,也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对于朗诵部分的体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