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更是如此。催眠曲般平淡无奇的开头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可能把学生引入最佳状态去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不可能将学生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每节课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教学导入,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承上启下、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责任感的作用。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课堂教学导入法呢?
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导入法的设计要根据课题类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来确定。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一个“导”字,体现一个“巧”字,旨在引起学生的“疑”、“情”、“趣”。导入法的设计还要遵循三个原则:①密度适宜、导语精练。密度太大,则主次不分,必然影响“中局”这盘“主菜”的“色、香、味”;导语不精,必然拖沓冗长,效果上有违初衷。②精心设疑,贵在启发。设计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教学成功的起点,是备课的开篇,切忌敷衍了事、因陋就简、草草收场。③灵活选择,激发兴趣。导入形式应多样,尽可能将问题设置得巧妙、有趣、导思、激疑。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趣味导入法
趣味是数学的营养品,可以补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小故事、小实验、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理论、逻辑趣味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快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十分有利。例如:一位教师走向讲台,在黑板上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很惊奇,数学老师怎么给我们上课文呢?接着教师问:“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老师点头说:“很好。下面再做一道缩句例题。4.8加上1/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缩句与列式有关系吗?老师接着提了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受此启发,学生很快把句子缩为“和除以积”,算式马上列出来了,即(4.8+1/5)/(1/3×3/4),接着新内容就登台亮相了。
四、小学数学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有针对性。导入设计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在学生认知和学情基础上设计的,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②要有启发性。导入要对学生接收的新知识具有启发性,以便实现知识迁移。③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元素,是求知欲的根基。④语言要有艺术性。各种导入法应交叉使用,不能每一节课用一种模式导入,否则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如儿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就可以举一反三,设计出新颖别致、高效的艺术导入方法。但我们还应该把握住的原则是:课堂导入一定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注意导入的科学性、实效性,绝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
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导入法的设计要根据课题类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来确定。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一个“导”字,体现一个“巧”字,旨在引起学生的“疑”、“情”、“趣”。导入法的设计还要遵循三个原则:①密度适宜、导语精练。密度太大,则主次不分,必然影响“中局”这盘“主菜”的“色、香、味”;导语不精,必然拖沓冗长,效果上有违初衷。②精心设疑,贵在启发。设计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教学成功的起点,是备课的开篇,切忌敷衍了事、因陋就简、草草收场。③灵活选择,激发兴趣。导入形式应多样,尽可能将问题设置得巧妙、有趣、导思、激疑。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趣味导入法
趣味是数学的营养品,可以补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小故事、小实验、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理论、逻辑趣味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快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十分有利。例如:一位教师走向讲台,在黑板上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很惊奇,数学老师怎么给我们上课文呢?接着教师问:“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老师点头说:“很好。下面再做一道缩句例题。4.8加上1/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缩句与列式有关系吗?老师接着提了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受此启发,学生很快把句子缩为“和除以积”,算式马上列出来了,即(4.8+1/5)/(1/3×3/4),接着新内容就登台亮相了。
四、小学数学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有针对性。导入设计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在学生认知和学情基础上设计的,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②要有启发性。导入要对学生接收的新知识具有启发性,以便实现知识迁移。③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元素,是求知欲的根基。④语言要有艺术性。各种导入法应交叉使用,不能每一节课用一种模式导入,否则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如儿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就可以举一反三,设计出新颖别致、高效的艺术导入方法。但我们还应该把握住的原则是:课堂导入一定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注意导入的科学性、实效性,绝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