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更是如此。催眠曲般平淡无奇的开头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可能把学生引入最佳状态去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不可能将学生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每节课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教学导入,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承上启下、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责任感的作用。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课堂教学导入法呢?
  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导入法的设计要根据课题类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来确定。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一个“导”字,体现一个“巧”字,旨在引起学生的“疑”、“情”、“趣”。导入法的设计还要遵循三个原则:①密度适宜、导语精练。密度太大,则主次不分,必然影响“中局”这盘“主菜”的“色、香、味”;导语不精,必然拖沓冗长,效果上有违初衷。②精心设疑,贵在启发。设计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教学成功的起点,是备课的开篇,切忌敷衍了事、因陋就简、草草收场。③灵活选择,激发兴趣。导入形式应多样,尽可能将问题设置得巧妙、有趣、导思、激疑。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设悬念,创建“愤”、“绯”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趣味导入法
  趣味是数学的营养品,可以补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小故事、小实验、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理论、逻辑趣味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快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十分有利。例如:一位教师走向讲台,在黑板上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很惊奇,数学老师怎么给我们上课文呢?接着教师问:“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老师点头说:“很好。下面再做一道缩句例题。4.8加上1/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缩句与列式有关系吗?老师接着提了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受此启发,学生很快把句子缩为“和除以积”,算式马上列出来了,即(4.8+1/5)/(1/3×3/4),接着新内容就登台亮相了。
  四、小学数学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有针对性。导入设计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在学生认知和学情基础上设计的,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②要有启发性。导入要对学生接收的新知识具有启发性,以便实现知识迁移。③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元素,是求知欲的根基。④语言要有艺术性。各种导入法应交叉使用,不能每一节课用一种模式导入,否则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如儿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就可以举一反三,设计出新颖别致、高效的艺术导入方法。但我们还应该把握住的原则是:课堂导入一定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注意导入的科学性、实效性,绝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总是不遗余力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结果,同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所有学习者都学得好,并且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效率。实行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减轻师生负担,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关键。
期刊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矛盾十分突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约6000个(平均每学期按20周计算),其中有近2000个课时用来学语文,占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哪个年级,语文课时在各门功课中都是最多的,可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还不过关,小学语文成了一种低效的劳动。究其原因,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受教学方法的影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益呢?  一、更新观念,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
期刊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英语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后进生在逐渐增多。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我们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它
期刊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家访,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也是教师对个别家庭实行沟通、搭建亲情关系的重要渠道。  有一年,我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是我班一位女生的母亲。这时我才知道我班该女学生,在她4岁时母亲因与父亲关系不和,已离家出走9年了。现在她母亲经济条件宽裕了,很想回家来看望女儿,但又担心其父亲不理解不允许,也怕女儿不认自己,这位母亲在不得已
期刊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和学的成败在于教师能否借助教材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能简单地直接灌输,应该从参与意识入手,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合理的引导来养成和实现。  首先,教学中要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
期刊
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朗读。笔者认为:朗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
期刊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复存在了。那么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呢?  一、以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农村以语文和数学为主科的教学格局,逐渐向语文、数学和英语转变,故在农村小学也逐渐把英语作为主要课程开设起来。但是,在农村开设英语课程,特别是小学阶段启蒙英语的开设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由于农村小学自身存在种种发展的局限性,如教学设备不齐全、人力资源不足等,于是就出现了由非专业人员从事小学英语基础阶段教育的现象,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认识到小学阶段英语启蒙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主动,而且在离开课堂、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学能力;语文教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
期刊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彼的极大热情。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很多学生害怕学习英语,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在他们看来,学习英语靠的就是死记硬背,又苦又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在课堂上讲普通话都觉得难为情,更不要说其他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