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中签的AH股投资者本周已经拿到申购款全身而退,而原本计划用10%仓位参与蚂蚁集团战略配售的5只创新未来基金何去何从,成为近1360万持有人关注的焦点。从一开始基金公司推动转场内让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账户变现,到本周峰回路转设置B份额让有意愿的投资者可以提前赎回,看似皆大欢喜。
但不容回避的是,如果出现投资者大面积赎回的情况,将会对目前已经建仓、正在运行的基金造成一定的干扰,对继续长期持有直到封闭期结束的投资者来说也未必公平。笔者认为,基金发行时的“比例配售”机制已经十分成熟,在遇到类似突发状况时采用“比例退出”机制,或许是值得未来各方参考的重要模式。
對购买了5只创新未来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大部分无疑是冲着蚂蚁集团的战略配售而去,新股不败、科创板开通门坎高和打新中签难是这些投资者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参与蚂蚁集团配售的“卖点”,相信也不会有多达1360万的“蚂蚁雄兵”撑起多达600亿的规模。当然,支付宝强大的号召力也是快速聚拢众多投资者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5家基金公司都派出了阵容强大的基金管理团队,但10%的战略配售仓位已经夺走了剩下90%主动管理仓位的风采。如果蚂蚁集团能够按计划顺利上市的话,这5只基金为这场“全球最大IPO”打的前哨战堪称精彩,或许可以成为国内“普惠金融”的又一经典案例。
但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让这5只基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未来重新IPO没有时间表,如果推迟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话,这些封闭期18个月的基金势必无法做到12个月限售锁仓来参与蚂蚁集团新一轮的战略配售。也正因为如此,5只基金“成也蚂蚁、败也蚂蚁”,褪去蚂蚁集团战略配售光环的加持,回到基金名称中“创新未来”的本质,对许多投资者来说已经失去了参与其中的初心。
不过,基金和新股毕竟有许多不同,蚂蚁配售只占了这5只基金仓位的10%,其余90%的仓位属于基金主动投资的范围,对基金整体净值的影响孰重孰轻,不言而喻。特别是这5只基金在募集结束之后已经进入了建仓期,持有相当比例的股票,贸然清盘并非是对全体投资者最有利的选择。因此,基金公司先提出比照2018年六大战略配售基金的模式,在封闭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让有需要退出的投资者自行开立证券账户,从支付宝的场外账户转到场内的证券账户,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变现。这一方式看似提供了退出的方式,但对通过支付宝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开立证券账户再转过去流程比较繁琐,同时场内交易不可避免会出现折价,“封转开”时间越长折价率越高,目前六大战略配售基金在距离到期日还有将近8个月的情况下还有3%左右的折价率,按此标准还有将近18个月才“封转开”的创新未来基金有5%以上的折价率也并不稀奇。因此,许多投资者不接受这一退出方式,希望能够以开放式基金赎回的模式,按净值退出。
经过投资者和基金公司的博弈,加上监管部门也发声,要求“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合理诉求”之下,基金公司在转场内之余,又提供了增设B份额在指定时间退出的方案,让投资者有按照净值退出的机制,实现了有意愿快速退出的投资者的诉求。但这一方式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还值得商榷。虽然在基金销售中许多投资者是冲着“蚂蚁战略配售”的卖点而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合同已经把参与这部分战略配售的仓位“讲清楚、说明白”,10%就是10%,影响基金最终收益还要看剩下90%仓位的管理。因为10%的投资范围而全面退出100%的基金投资,并不符合比例原则。
可以想见,如果未来出现大规模赎回的话,势必会影响目前已经在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的运作,形成“以10%干扰90%”的情形,进而可能导致基金事实上的清盘。虽然10%配售蚂蚁集团新股确实是基金的卖点,但基金合同中其他90%的投资范围也需要得到尊重。不管是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有高度的契约精神,而非简单的“一退了之”。
笔者认为,无论是站在基金运作实务,还是投资者教育的角度来看,限时开放赎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综合“法理情”三方面来看,参照基金发行时的“比例配售”来设定“比例退出”更可取。所谓的“比例退出”,也就是在基金投资范围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实现的时候,允许投资者按照事先设定的投资比例进行退出。像此次创新未来基金退出,就可以在“比例退出”的原则之下,设定最高10%的退出,如果退出的投资者比例低于10%可以“应退尽退”,而一旦超过10%则按照总规模的10%作为上限设定退出比例。比如申请退出的投资者占基金净值的50%,则这些投资者实际能退出的比例是10%除以50%为20%,剩余的部分则提供转场内的方式。这样一来,基金至少可以维持原规模的90%进行运作,既满足了投资者退出的合理诉求,也符合事先约定的契约,并且不干扰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正常运作。
但不容回避的是,如果出现投资者大面积赎回的情况,将会对目前已经建仓、正在运行的基金造成一定的干扰,对继续长期持有直到封闭期结束的投资者来说也未必公平。笔者认为,基金发行时的“比例配售”机制已经十分成熟,在遇到类似突发状况时采用“比例退出”机制,或许是值得未来各方参考的重要模式。
“创新未来基金”的投资者按净值退出是否合理?
對购买了5只创新未来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大部分无疑是冲着蚂蚁集团的战略配售而去,新股不败、科创板开通门坎高和打新中签难是这些投资者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参与蚂蚁集团配售的“卖点”,相信也不会有多达1360万的“蚂蚁雄兵”撑起多达600亿的规模。当然,支付宝强大的号召力也是快速聚拢众多投资者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5家基金公司都派出了阵容强大的基金管理团队,但10%的战略配售仓位已经夺走了剩下90%主动管理仓位的风采。如果蚂蚁集团能够按计划顺利上市的话,这5只基金为这场“全球最大IPO”打的前哨战堪称精彩,或许可以成为国内“普惠金融”的又一经典案例。
但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让这5只基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未来重新IPO没有时间表,如果推迟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话,这些封闭期18个月的基金势必无法做到12个月限售锁仓来参与蚂蚁集团新一轮的战略配售。也正因为如此,5只基金“成也蚂蚁、败也蚂蚁”,褪去蚂蚁集团战略配售光环的加持,回到基金名称中“创新未来”的本质,对许多投资者来说已经失去了参与其中的初心。
不过,基金和新股毕竟有许多不同,蚂蚁配售只占了这5只基金仓位的10%,其余90%的仓位属于基金主动投资的范围,对基金整体净值的影响孰重孰轻,不言而喻。特别是这5只基金在募集结束之后已经进入了建仓期,持有相当比例的股票,贸然清盘并非是对全体投资者最有利的选择。因此,基金公司先提出比照2018年六大战略配售基金的模式,在封闭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让有需要退出的投资者自行开立证券账户,从支付宝的场外账户转到场内的证券账户,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变现。这一方式看似提供了退出的方式,但对通过支付宝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开立证券账户再转过去流程比较繁琐,同时场内交易不可避免会出现折价,“封转开”时间越长折价率越高,目前六大战略配售基金在距离到期日还有将近8个月的情况下还有3%左右的折价率,按此标准还有将近18个月才“封转开”的创新未来基金有5%以上的折价率也并不稀奇。因此,许多投资者不接受这一退出方式,希望能够以开放式基金赎回的模式,按净值退出。
经过投资者和基金公司的博弈,加上监管部门也发声,要求“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合理诉求”之下,基金公司在转场内之余,又提供了增设B份额在指定时间退出的方案,让投资者有按照净值退出的机制,实现了有意愿快速退出的投资者的诉求。但这一方式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还值得商榷。虽然在基金销售中许多投资者是冲着“蚂蚁战略配售”的卖点而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合同已经把参与这部分战略配售的仓位“讲清楚、说明白”,10%就是10%,影响基金最终收益还要看剩下90%仓位的管理。因为10%的投资范围而全面退出100%的基金投资,并不符合比例原则。
以“比例配售”做“比例退出”更合理
可以想见,如果未来出现大规模赎回的话,势必会影响目前已经在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的运作,形成“以10%干扰90%”的情形,进而可能导致基金事实上的清盘。虽然10%配售蚂蚁集团新股确实是基金的卖点,但基金合同中其他90%的投资范围也需要得到尊重。不管是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有高度的契约精神,而非简单的“一退了之”。
笔者认为,无论是站在基金运作实务,还是投资者教育的角度来看,限时开放赎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综合“法理情”三方面来看,参照基金发行时的“比例配售”来设定“比例退出”更可取。所谓的“比例退出”,也就是在基金投资范围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无法实现的时候,允许投资者按照事先设定的投资比例进行退出。像此次创新未来基金退出,就可以在“比例退出”的原则之下,设定最高10%的退出,如果退出的投资者比例低于10%可以“应退尽退”,而一旦超过10%则按照总规模的10%作为上限设定退出比例。比如申请退出的投资者占基金净值的50%,则这些投资者实际能退出的比例是10%除以50%为20%,剩余的部分则提供转场内的方式。这样一来,基金至少可以维持原规模的90%进行运作,既满足了投资者退出的合理诉求,也符合事先约定的契约,并且不干扰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