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血液病患者平均年龄22~70岁。渗漏局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疼痛、红肿及溃疡,在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后,渗漏局部明显好转,有效率100%。结论 血液病患者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只要能及时正确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预防及护理,可以把对患者的损害降低到最小。
【关键词】 血液病 静脉渗漏性损伤 护理 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也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经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血液病患者的主要措施。静脉渗漏性损伤不只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其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国外报道是5%[1]。因此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落实各项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所有血液病患者125例,男72例,女53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岁。
1.2 方法
1.2.1临床分期 由于静脉给药的药物种类、渗漏量不同,渗漏后患者的表现程度也不相同。
1.2.2护理方法 静脉给药时,一旦发现静脉渗漏应立即停止,更换给药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减轻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临床上常用外敷和局部封闭两种方法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给药次数,是提高治疗效果工作的重点[2]。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提高防止效果。
1.2.2.1一般护理 静脉穿刺要求病房光线要明亮,空气清洁避免感染,室温保持在25℃,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但应妥善固定防止针头滑落。外周静脉置管患者活动时勿用力,休息时避免重压穿刺部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能增强机体的局部基质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
1.2.2.2 对症护理
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中药外敷等。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痛苦。对抗生素渗漏损伤可采用冷敷,特别适合于化疗药物及一些非缩血管药物如四环素、红霉素等的渗漏。用25%硫酸镁湿冷敷或者20%~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效果十分理想。热敷主要用于缩血管药物渗漏性损伤,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外敷治疗均取得很好的效果。亦可将新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患处,每天4~6次,严重者在外敷芦荟汁的同时配以红外线照射15分钟,因其能使局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消除炎性水肿,改善血液循环,2~6天治愈。中药湿敷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的药物如氯化钾、红霉素、10%葡萄糖酸钙等注射部位的静脉壁炎性渗出而引起的炎症症状,采取中药“六合丹”湿外敷取得较好的效果,减轻病人的痛苦。
2 结果
125例静脉注射药物患者中19例发生静脉渗漏,占静脉输液患者总数的15.2%。其中14例,局部炎性疼痛消失,血液循环通畅,组织坏死及溃疡愈合。5例,局部炎症明显减轻,静脉闭塞及血素沉着消退缓慢,组织坏死有肉芽生长。可见早期的预防和渗漏后针对性的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要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小结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机械性损伤。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注速度,加强护理观察,尽量避免药物外渗。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积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适当选择热敷、冷敷、或局部封闭治疗等处理。若能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 戴 勤,刘丽华,尤国美.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 志,2003,38(9);749-750.
[2]高湘妃.肿瘤化疗致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进展[J].2006,41(10);823-825.
【关键词】 血液病 静脉渗漏性损伤 护理 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也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经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血液病患者的主要措施。静脉渗漏性损伤不只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其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国外报道是5%[1]。因此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落实各项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所有血液病患者125例,男72例,女53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岁。
1.2 方法
1.2.1临床分期 由于静脉给药的药物种类、渗漏量不同,渗漏后患者的表现程度也不相同。
1.2.2护理方法 静脉给药时,一旦发现静脉渗漏应立即停止,更换给药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减轻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临床上常用外敷和局部封闭两种方法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给药次数,是提高治疗效果工作的重点[2]。预防静脉渗漏性损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提高防止效果。
1.2.2.1一般护理 静脉穿刺要求病房光线要明亮,空气清洁避免感染,室温保持在25℃,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但应妥善固定防止针头滑落。外周静脉置管患者活动时勿用力,休息时避免重压穿刺部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能增强机体的局部基质抵抗力和全身免疫功能。
1.2.2.2 对症护理
局部外敷包括冷敷、热敷、中药外敷等。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痛苦。对抗生素渗漏损伤可采用冷敷,特别适合于化疗药物及一些非缩血管药物如四环素、红霉素等的渗漏。用25%硫酸镁湿冷敷或者20%~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效果十分理想。热敷主要用于缩血管药物渗漏性损伤,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外敷治疗均取得很好的效果。亦可将新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患处,每天4~6次,严重者在外敷芦荟汁的同时配以红外线照射15分钟,因其能使局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消除炎性水肿,改善血液循环,2~6天治愈。中药湿敷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的药物如氯化钾、红霉素、10%葡萄糖酸钙等注射部位的静脉壁炎性渗出而引起的炎症症状,采取中药“六合丹”湿外敷取得较好的效果,减轻病人的痛苦。
2 结果
125例静脉注射药物患者中19例发生静脉渗漏,占静脉输液患者总数的15.2%。其中14例,局部炎性疼痛消失,血液循环通畅,组织坏死及溃疡愈合。5例,局部炎症明显减轻,静脉闭塞及血素沉着消退缓慢,组织坏死有肉芽生长。可见早期的预防和渗漏后针对性的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要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小结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机械性损伤。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注速度,加强护理观察,尽量避免药物外渗。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积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适当选择热敷、冷敷、或局部封闭治疗等处理。若能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 戴 勤,刘丽华,尤国美.化疗过程中预防静脉渗漏的系统管理[J].中华护理杂 志,2003,38(9);749-750.
[2]高湘妃.肿瘤化疗致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进展[J].2006,41(10);8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