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钱穆的教育思想是以“文化教育”核心,历史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钱穆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中学历史教育的地位、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三方面对钱穆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展开论述。
【关键词】钱穆;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对钱穆教育思想的研究,近来已得到学界的重视。如何方昱的《高扬“文化教育”、“人才教育”—钱穆中等教育思想及实践述要》[1]一文研究了钱穆中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何成刚的《钱穆与中小学历史教育》[2]一文研究了钱穆的中小学历史教育观,夏雪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教育观—钱穆教育思想试析》 [3]认为,钱穆所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造就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但是,三篇文章对钱穆历史教育思想的论述尚不完整,仍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一、 中学历史教育之地位
钱穆认为,自前清同治初元迄今八十年,中国创办的新教育一直摆脱实利主义与模仿主义两种,只是两者畸轻畸重之转变有所不同而已。由同治初元至新文化运动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是以实利教育为主,而模仿教育次之。由新文化运动至之后科学教育之提出,是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是以模仿教育为主,而实利教育次之。紧接着新文化运动的,是科学救国与科学教育的提出。所谓的科学教育,“仍以实利主义和模仿主义为支撑,不过复以实利主义为主而模仿主义为副,实利与模仿二者之间,稍有畸轻畸重而已”。[4]实利主义和模仿主义,两者各有弊端。实利主义之弊,“在眼光短浅,不从本远处下手”。模仿主义之弊,“在依样葫芦,不能对症发药”。两者之弊,一以贯之,则在“始终缺一全盘计划与根本精神”。
针对当时教育的这一弊端,钱穆提出 “文化教育”“人才教育”两个口号。“文化教育” 乃主以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来陶冶真切爱护国家民族及能真切为国家民族服务之人才。“人才教育”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之一面,而政法经济文哲历史艺术诸门亦已兼容并包。“文化教育”在于医治模仿主义之一味模仿,“人才教育”医治实利主义之偏狭。其中,文化教育应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才教育则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教育,而非科学教育,是因为,“夫科学知识可以分门别类,而人生所需要之知识,实不尽于科学知识。因此有许多知识虽为吾人所必需,而往往无门类之可分。因此学校教育若以科学教育为中心,必将遗漏好许为人生所必要之知识。若以文化教育为中心,则此病可免。”
钱穆由此感叹:我们这一时代,是极需要历史知识的时代,而又不幸是极缺乏历史知识的时代。就具体目的而言,历史教育在促进国人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柢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学科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文化教育”,历史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历史教育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学历史教育之目标
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绝不是泛泛的人才,而是真正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真正对中国有所热爱,而真正愿意为国所用的人才。历史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具体目标就是促使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有所热爱。正如钱穆所认为的,“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惟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中国。所谓诚心爱护,却不是空空洞洞的爱,他应该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譬如爱父母的儿子,他必先对其父母认识了解一般。这便是史地教育最大的任务”。
钱穆认为,历史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两者相比,钱穆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针对“智识传授成为唯一目标,德育群育退处不重要之地位”的教育现状。钱穆认为,学校教育决不能只成为“职业预备所”或者“知识贩卖场”,他认为让学生通过教育养成良好品德是第一位的,而具体知识的传授则是第二位的。“中小学的教育宗旨,只在于教育国家公民,其次在传授智识、练习技能,好为青年们预备将来谋职业。”“我们进入学校之最要宗旨,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一个因受过好的教育而获得一种高尚品德的人。至于获得知识,尚属次要之事。而训练讲话识字和读书作文,则更属次要了。”
三、中学历史教育之内容
历史教育内容是否客观真实、符合史实,对历史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关系重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人们竞相学习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则极力排斥,进而直接导致了对中国传统历史的否定。当时的很多历史观点只在于做一种空洞的宣传,其自身是浅薄荒谬的,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当时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历史知识,“中国自秦以来的二千多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中国人二千年来闭关自守,不与外来民族相接触,因而养成文化上自傲自大、深闭固拒的态度”。因此,钱穆特别强调历史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应该澄清当前流行的一套空洞浅薄乃至于荒谬的一切历史叙述”“我们应该设法叫我们中国人知道真正的中国史”。让当时的学生通过了解真正的中国史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是当时史地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科目,也是道德价值观念输送的重要载体,对于青少年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钱穆认为,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不在于具体历史知识的灌输和记诵,而是要通过对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历史教育的意义才能凸显,历史教育的作用才能突出。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育并不能使钱穆感到满意,主要原因就在于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脱节。例如,在一篇文章中,钱穆回忆了1936年北大新生的入学考试,在所有考生中,知道蔡京是书法家的有十分之七,但知道蔡京是奸臣的考生仅有十分之三。通过1936年北京大学招生考试的答题情况,钱穆从中敏感地判断出此时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知识与价值观念脱节的情况,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他进而直接质问道,“此等历史知识要得要不得,此等历史教育,该当不该当”。 [5] 另外,爱国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国力贫弱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接连失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削弱了中国财富,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由一个封建的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面临列强环伺、积贫积弱的国情,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培养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用民族观念将一盘散沙的民众聚合起来,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学校教育就成为培育民族观念的重要渠道。曾有过中学教师经历的钱穆对此亦有深刻认识,他认为国人对本国的热爱应该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绝不应当是“空空洞洞的爱”。若要真正培养国人的爱国之心,就必须注重历史知识的教育。在《国史大纲》的前言部分,钱穆深情地呼吁道,任何一国的国民,对本国的历史都应略有所知,且需要对本国历史具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能抱有偏激的虚无主义,将现今的一切错误归咎于古人 [6],因此,心怀“温情与敬意”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钱穆中学历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余论
实际上,无论是钱穆主张的要确保历史教育内容的真实性,还是历史知识应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都鲜明地体现了钱穆富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历史教育价值观,即历史教育与国家发展及民族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民族主义是钱穆中小学历史教育观中的核心内容。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在当今形势下,倡导民族主义的历史教育是否仍有必要。答案自然毋庸质疑,因为只有坚持民族主义,在独立的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历史教育中坚持民族主义的内容是极为必要的。事实上,通过国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渗透民族主义理念是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例如,美国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背景;了解、欣赏和理解为了形成这个伟大的、强有力的国家的奋斗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韩国社会科中的《国史课程标准》(10年级),指出“国史作为阐明我国民族精神和生活实体的课程,对培养我国民族整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7]
总之,钱穆先生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许多观点在今日看来仍具启发,他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地位、目标和内容的论述对当下中小学的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重视和认真总结。
参考文献:
[1]何方昱.高扬“文化教育”、“人才教育”—钱穆中等教育思想及实践述要[J].历史教学,2005(4):54-58.
[2]何成刚.钱穆与中小学历史教育[J].历史教学,2006(9):40-42.
[3]夏雪.文化民族主义的教育观—钱穆教育思想试析[J].历史教学问题,2007(6):68-71.
[4]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钱宾四先生全集(第41册)[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59,300,279,382,331,.
[5]钱穆.历史与教育[J].历史教育,1937(2).
[6]钱穆.国史大纲[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7]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4.
作者简介:张换敏,商水县财政局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钱穆;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对钱穆教育思想的研究,近来已得到学界的重视。如何方昱的《高扬“文化教育”、“人才教育”—钱穆中等教育思想及实践述要》[1]一文研究了钱穆中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何成刚的《钱穆与中小学历史教育》[2]一文研究了钱穆的中小学历史教育观,夏雪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教育观—钱穆教育思想试析》 [3]认为,钱穆所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造就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但是,三篇文章对钱穆历史教育思想的论述尚不完整,仍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一、 中学历史教育之地位
钱穆认为,自前清同治初元迄今八十年,中国创办的新教育一直摆脱实利主义与模仿主义两种,只是两者畸轻畸重之转变有所不同而已。由同治初元至新文化运动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是以实利教育为主,而模仿教育次之。由新文化运动至之后科学教育之提出,是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是以模仿教育为主,而实利教育次之。紧接着新文化运动的,是科学救国与科学教育的提出。所谓的科学教育,“仍以实利主义和模仿主义为支撑,不过复以实利主义为主而模仿主义为副,实利与模仿二者之间,稍有畸轻畸重而已”。[4]实利主义和模仿主义,两者各有弊端。实利主义之弊,“在眼光短浅,不从本远处下手”。模仿主义之弊,“在依样葫芦,不能对症发药”。两者之弊,一以贯之,则在“始终缺一全盘计划与根本精神”。
针对当时教育的这一弊端,钱穆提出 “文化教育”“人才教育”两个口号。“文化教育” 乃主以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来陶冶真切爱护国家民族及能真切为国家民族服务之人才。“人才教育”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之一面,而政法经济文哲历史艺术诸门亦已兼容并包。“文化教育”在于医治模仿主义之一味模仿,“人才教育”医治实利主义之偏狭。其中,文化教育应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才教育则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教育,而非科学教育,是因为,“夫科学知识可以分门别类,而人生所需要之知识,实不尽于科学知识。因此有许多知识虽为吾人所必需,而往往无门类之可分。因此学校教育若以科学教育为中心,必将遗漏好许为人生所必要之知识。若以文化教育为中心,则此病可免。”
钱穆由此感叹:我们这一时代,是极需要历史知识的时代,而又不幸是极缺乏历史知识的时代。就具体目的而言,历史教育在促进国人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柢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学科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才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文化教育”,历史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历史教育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学历史教育之目标
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绝不是泛泛的人才,而是真正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真正对中国有所热爱,而真正愿意为国所用的人才。历史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具体目标就是促使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有所热爱。正如钱穆所认为的,“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惟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中国。所谓诚心爱护,却不是空空洞洞的爱,他应该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譬如爱父母的儿子,他必先对其父母认识了解一般。这便是史地教育最大的任务”。
钱穆认为,历史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两者相比,钱穆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针对“智识传授成为唯一目标,德育群育退处不重要之地位”的教育现状。钱穆认为,学校教育决不能只成为“职业预备所”或者“知识贩卖场”,他认为让学生通过教育养成良好品德是第一位的,而具体知识的传授则是第二位的。“中小学的教育宗旨,只在于教育国家公民,其次在传授智识、练习技能,好为青年们预备将来谋职业。”“我们进入学校之最要宗旨,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一个因受过好的教育而获得一种高尚品德的人。至于获得知识,尚属次要之事。而训练讲话识字和读书作文,则更属次要了。”
三、中学历史教育之内容
历史教育内容是否客观真实、符合史实,对历史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关系重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人们竞相学习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则极力排斥,进而直接导致了对中国传统历史的否定。当时的很多历史观点只在于做一种空洞的宣传,其自身是浅薄荒谬的,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当时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历史知识,“中国自秦以来的二千多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中国人二千年来闭关自守,不与外来民族相接触,因而养成文化上自傲自大、深闭固拒的态度”。因此,钱穆特别强调历史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我们应该澄清当前流行的一套空洞浅薄乃至于荒谬的一切历史叙述”“我们应该设法叫我们中国人知道真正的中国史”。让当时的学生通过了解真正的中国史成为真正的中国人,是当时史地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科目,也是道德价值观念输送的重要载体,对于青少年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钱穆认为,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不在于具体历史知识的灌输和记诵,而是要通过对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历史教育的意义才能凸显,历史教育的作用才能突出。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育并不能使钱穆感到满意,主要原因就在于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脱节。例如,在一篇文章中,钱穆回忆了1936年北大新生的入学考试,在所有考生中,知道蔡京是书法家的有十分之七,但知道蔡京是奸臣的考生仅有十分之三。通过1936年北京大学招生考试的答题情况,钱穆从中敏感地判断出此时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知识与价值观念脱节的情况,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他进而直接质问道,“此等历史知识要得要不得,此等历史教育,该当不该当”。 [5] 另外,爱国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国力贫弱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接连失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削弱了中国财富,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由一个封建的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面临列强环伺、积贫积弱的国情,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培养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用民族观念将一盘散沙的民众聚合起来,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学校教育就成为培育民族观念的重要渠道。曾有过中学教师经历的钱穆对此亦有深刻认识,他认为国人对本国的热爱应该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绝不应当是“空空洞洞的爱”。若要真正培养国人的爱国之心,就必须注重历史知识的教育。在《国史大纲》的前言部分,钱穆深情地呼吁道,任何一国的国民,对本国的历史都应略有所知,且需要对本国历史具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能抱有偏激的虚无主义,将现今的一切错误归咎于古人 [6],因此,心怀“温情与敬意”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钱穆中学历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余论
实际上,无论是钱穆主张的要确保历史教育内容的真实性,还是历史知识应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都鲜明地体现了钱穆富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历史教育价值观,即历史教育与国家发展及民族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民族主义是钱穆中小学历史教育观中的核心内容。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在当今形势下,倡导民族主义的历史教育是否仍有必要。答案自然毋庸质疑,因为只有坚持民族主义,在独立的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历史教育中坚持民族主义的内容是极为必要的。事实上,通过国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渗透民族主义理念是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例如,美国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背景;了解、欣赏和理解为了形成这个伟大的、强有力的国家的奋斗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韩国社会科中的《国史课程标准》(10年级),指出“国史作为阐明我国民族精神和生活实体的课程,对培养我国民族整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7]
总之,钱穆先生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许多观点在今日看来仍具启发,他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地位、目标和内容的论述对当下中小学的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重视和认真总结。
参考文献:
[1]何方昱.高扬“文化教育”、“人才教育”—钱穆中等教育思想及实践述要[J].历史教学,2005(4):54-58.
[2]何成刚.钱穆与中小学历史教育[J].历史教学,2006(9):40-42.
[3]夏雪.文化民族主义的教育观—钱穆教育思想试析[J].历史教学问题,2007(6):68-71.
[4]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钱宾四先生全集(第41册)[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59,300,279,382,331,.
[5]钱穆.历史与教育[J].历史教育,1937(2).
[6]钱穆.国史大纲[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7]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74.
作者简介:张换敏,商水县财政局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