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了解诗人,揭示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预习介绍朱熹。
2.生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投影出示“鉴、徘徊”,指名认读。
2.投影出示学生课前书写的生字,进行点评指导。(点拨:鉴是上下结构的字,上收下放,人字头的撇和捺要展开写,最后一横写平把整个字托住。“徘”和“徊”两个字左窄右宽。)
3.生选择课前没写好的字再写一遍,师展示点评。
三、诵读古诗,感受古韵
1.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借助标点读出诗句的语气。并请学生说说诗中的“为”字为什么读第四声,使学生了解读书时可以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它的读音。
2.指名读诗,要求将古诗的韵味读出来。
3.古诗的节奏还和平仄有关,按平仄来读古诗,可以读得更有韵味。
4.打着手势范读,生跟读体会,感受平长仄短。
四、质疑释疑,由景入理
(一)整体感知,引导质疑
1.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观书有感”的意思,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写读后感的。
2.我们是通过介绍一本书来写读后感,朱熹是通过介绍什么来写读后感的呢?(清澈的小池塘)
3.看看诗的题目,再看看诗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诗中写的是一个池塘,诗人为什么用“观书有感”为题呢?
4.这清澈的小池塘与诗人读书的感受究竟有什么关系?(师板书,帮助学生明确本课主问题。观书有感?池塘)
(二)巧设情境,感受诗境
1.默读诗文,自主感悟
(1)诗中哪些词体现了池塘的清?用“·”标出来。这个池塘为什么这样清?用“——”画出答案。
(2)生白读感悟,师巡视指导。
2.创设情境,感悟诗境
(1)感受“鉴”。“鉴”是什么意思?(生结合第一句诗谈对“鉴”字的感受)
一天,朱熹在读书时遇到了难题,他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心里开始着急、烦闷起来。他走出书房,来到郊外,这时,一面像镜子一样明亮的池塘(出示图片)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呢?(眼前一亮、舒畅、豁然开朗)
(2)感受“徘徊”。诗中还用什么词写出了池塘的清?(生结合第二句诗理解“徘徊”。师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录像,生谈感受)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是充满想象的,诗中的天光云影代表的是天上人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小池塘里倒映出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池塘?怎样的世界?(生谈感受,师适时总结:是一个丰富、鲜活的世界)
(3)感受“清如许”。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清”字放在“如许”的前面是强调池塘的清,并指导朗读。
(4)感悟“清”和“活”的关系。
这个小池塘为什么这样清澈,你找到答案了吗?(因为有活水从源头处不断涌来)
从源头流出的活水是什么样的?
朱熹明明知道答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而要先问一问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不断流淌的活水和池塘的清澈有什么关系?(生谈感悟,然后在诵读中表达对诗境的感悟)
(三)联系实际,感悟诗理
1.引导合作,探究释疑
在学习的过程中,活水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活水呢?这活水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进行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大自然就是一本活书,这本书中有知识也有道理。如同读书一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会给我们送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正像古人说的那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识活水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明确写法,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刚才所说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呀。现在谁能说说:朱熹写读书感受,为什么要写这个小池塘呢?
“借景喻理”是哲理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朱熹还有一首写读书感受的哲理诗,叫《泛舟》,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看看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又说明了怎样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收获。
(作者单位: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1.引导学生结合预习介绍朱熹。
2.生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投影出示“鉴、徘徊”,指名认读。
2.投影出示学生课前书写的生字,进行点评指导。(点拨:鉴是上下结构的字,上收下放,人字头的撇和捺要展开写,最后一横写平把整个字托住。“徘”和“徊”两个字左窄右宽。)
3.生选择课前没写好的字再写一遍,师展示点评。
三、诵读古诗,感受古韵
1.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并借助标点读出诗句的语气。并请学生说说诗中的“为”字为什么读第四声,使学生了解读书时可以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它的读音。
2.指名读诗,要求将古诗的韵味读出来。
3.古诗的节奏还和平仄有关,按平仄来读古诗,可以读得更有韵味。
4.打着手势范读,生跟读体会,感受平长仄短。
四、质疑释疑,由景入理
(一)整体感知,引导质疑
1.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观书有感”的意思,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写读后感的。
2.我们是通过介绍一本书来写读后感,朱熹是通过介绍什么来写读后感的呢?(清澈的小池塘)
3.看看诗的题目,再看看诗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诗中写的是一个池塘,诗人为什么用“观书有感”为题呢?
4.这清澈的小池塘与诗人读书的感受究竟有什么关系?(师板书,帮助学生明确本课主问题。观书有感?池塘)
(二)巧设情境,感受诗境
1.默读诗文,自主感悟
(1)诗中哪些词体现了池塘的清?用“·”标出来。这个池塘为什么这样清?用“——”画出答案。
(2)生白读感悟,师巡视指导。
2.创设情境,感悟诗境
(1)感受“鉴”。“鉴”是什么意思?(生结合第一句诗谈对“鉴”字的感受)
一天,朱熹在读书时遇到了难题,他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心里开始着急、烦闷起来。他走出书房,来到郊外,这时,一面像镜子一样明亮的池塘(出示图片)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的心情又会怎样呢?(眼前一亮、舒畅、豁然开朗)
(2)感受“徘徊”。诗中还用什么词写出了池塘的清?(生结合第二句诗理解“徘徊”。师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录像,生谈感受)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是充满想象的,诗中的天光云影代表的是天上人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小池塘里倒映出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池塘?怎样的世界?(生谈感受,师适时总结:是一个丰富、鲜活的世界)
(3)感受“清如许”。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清”字放在“如许”的前面是强调池塘的清,并指导朗读。
(4)感悟“清”和“活”的关系。
这个小池塘为什么这样清澈,你找到答案了吗?(因为有活水从源头处不断涌来)
从源头流出的活水是什么样的?
朱熹明明知道答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而要先问一问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不断流淌的活水和池塘的清澈有什么关系?(生谈感悟,然后在诵读中表达对诗境的感悟)
(三)联系实际,感悟诗理
1.引导合作,探究释疑
在学习的过程中,活水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活水呢?这活水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进行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大自然就是一本活书,这本书中有知识也有道理。如同读书一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会给我们送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正像古人说的那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识活水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
2.明确写法,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刚才所说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呀。现在谁能说说:朱熹写读书感受,为什么要写这个小池塘呢?
“借景喻理”是哲理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朱熹还有一首写读书感受的哲理诗,叫《泛舟》,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看看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又说明了怎样的道理?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收获。
(作者单位:徐州市公园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