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丽宏所著《散文精读》是浙江人民出版社“且读”系列中的一本,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四章共50篇。或写人、或写事、或写景,充满奇思妙想又蕴含哲思,但都离不开一个“真”,一个“情”,还有一个“善”,一个“美”:真诚、深情、瑰丽、飘逸、隽永,如同浩瀚悠远的天空上挂着的一轮皎月,宁静纯洁,朗朗清凉,幽幽静谧,引发无穷的遐想。
这些文章以平和的笔触和浓郁的抒情,将一个个难忘瞬间向读者娓娓道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书中精妙文字和深邃寓意,我分别从四个章节里各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断进行简单赏析,抛砖引玉。
抒情篇《望月》,记录的是作者与小外甥在轮船甲板上的一次关于月亮的对话,作者俯身与孩童平等交流,孩童天真的童言童语与奇妙的想象力令读者深为惊讶:
赵丽宏的文字仿佛有种魔力自然而然就将读者带入他的书里,读了他描写的“坐着拣菜”亲婆的故事,让我一下子想起我的外婆。我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她已经去世30年,但我从没觉得外婆离开过我,2019年清明节、2020年母亲节,我接连在《新民晚报》发表2篇拙文纪念外婆。外婆漂亮又能干,是大家族的主心骨、顶梁柱,她不说话,自有一番威严,但是对我们孙辈,却是非常慈爱。赵丽宏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他笔下呈现出的这幅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图景如此恬静安逸,浓浓的血脉亲情倾入了作者对至爱至亲的体恤与慈悲,令人动容。在人口日渐老龄化的现代社会,这样充满温情的文字,既让我们对年华逝去的生命葆有足够的尊重与温暖的期待,且茁壮了我们对有限生命的柔韧与坚毅。在赵丽宏笔下,对生命个体的人性关怀和对生存具象的善意表达充满了悲悯的哲性思考。读这样的文章,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不仅激起我们对于亲情的渴望,而且对于现代社会导致亲情疏离而产生莫名的忧伤,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亲情,感恩亲情。赵丽宏用近乎白描的语言,精准地传达出人类朴素的情感,让人深深体会到亲情的重量,感动莫名。
游记篇《西湖》,赵丽宏写景观察细微,情感细腻,想象丰富,文字绮丽,美不胜收,他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支描摹美的妙笔,为我们的想象插上飞翔翅膀:
秋日的西湖,最佳时刻是在深秋。湖上的暑气此时已散尽,湖周围青翠明丽的色彩开始显得深沉,翠绿的水杉变成了墨绿,倒映在湖面上的杨柳和梧桐的绿色浓荫变成了金黄和橙红。随风飘落的树叶犹如金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停落在湖上,便在水面弄出许多细微的涟漪。湖里的荷花早已花谢叶败,枯黄的荷叶以各种各樣的姿态残留在水面上,使人情不自禁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样的古诗。
翠绿、墨绿、金黄、橙红……浓艳瑰丽的色彩,衬托波涛袅袅的西湖水,任人想象。我去过很多次西湖,常常流连忘返,自然感叹大自然的造化赐予我们如此美轮美奂的宜人景色。赵丽宏笔下的西湖为我们展开的是一幅画卷,美得如此令人心碎,如此令人心醉。赵丽宏写景并非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甚至也不是为了抒情而写。他笔下的美景与心灵的美情,意蕴相通,情景交融,为读者与自己所处的世界提供一种审美参照,一种审美对话,一种审美思考,正所谓:“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这样的文字,你不热爱我们的生活吗?
小品篇《人生是一本书》,文笔练达,蕴含哲理,引人深思,值得一读再读,赵丽宏以一颗平常心,用一种诚恳的语调将自己真挚的感触表露无遗:
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书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本不同的人生之书,绝不会有一本重复。这本书,你天天在写,你周围的人天天在读。只要生命在延续,这本书就要一页一页由你自己往下写,一页一页被世人往下读……
我想,一个人,如果曾经认真地生活过、追寻过、思索过、真心诚意地爱过,奋不顾身地拼搏过,那么,不管你的地位如何,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不管你是一贫如洗还是万贯缠身,你的人生之书不会苍白虚浮。
“人生是一本书”,我对赵丽宏的这句话特别有共鸣。人生确实是一本书,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言行写就,让别人读自己;同时也都会读到很多的书——或许是为了求得知识,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可能是为了获取谈资,谋得职位。但也有可能,什么不为,就好像望着高悬碧空的那一轮“天空的眼睛”,即使就静静地看着,那一刻,便心生欢喜,爱不自禁。读赵丽宏的妙文,就是这样的感觉。
赵丽宏既是散文家,也是诗人,写作50年,已经出版了90多本书。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无论他的诗,他的文,骨子里强烈的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的深厚情怀,总能唤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此书中还有不少篇章在捕捉抒写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视野开阔辽远,情感纹理细致清晰,情与景交织、理与思相融,他笔下传达出来的真善美,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些源自精神力量的光芒,也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研室副主任、《世纪》杂志副主编)
这些文章以平和的笔触和浓郁的抒情,将一个个难忘瞬间向读者娓娓道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书中精妙文字和深邃寓意,我分别从四个章节里各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断进行简单赏析,抛砖引玉。
抒情篇《望月》,记录的是作者与小外甥在轮船甲板上的一次关于月亮的对话,作者俯身与孩童平等交流,孩童天真的童言童语与奇妙的想象力令读者深为惊讶:
赵丽宏的文字仿佛有种魔力自然而然就将读者带入他的书里,读了他描写的“坐着拣菜”亲婆的故事,让我一下子想起我的外婆。我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她已经去世30年,但我从没觉得外婆离开过我,2019年清明节、2020年母亲节,我接连在《新民晚报》发表2篇拙文纪念外婆。外婆漂亮又能干,是大家族的主心骨、顶梁柱,她不说话,自有一番威严,但是对我们孙辈,却是非常慈爱。赵丽宏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拉近了读者的距离,他笔下呈现出的这幅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图景如此恬静安逸,浓浓的血脉亲情倾入了作者对至爱至亲的体恤与慈悲,令人动容。在人口日渐老龄化的现代社会,这样充满温情的文字,既让我们对年华逝去的生命葆有足够的尊重与温暖的期待,且茁壮了我们对有限生命的柔韧与坚毅。在赵丽宏笔下,对生命个体的人性关怀和对生存具象的善意表达充满了悲悯的哲性思考。读这样的文章,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不仅激起我们对于亲情的渴望,而且对于现代社会导致亲情疏离而产生莫名的忧伤,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亲情,感恩亲情。赵丽宏用近乎白描的语言,精准地传达出人类朴素的情感,让人深深体会到亲情的重量,感动莫名。
游记篇《西湖》,赵丽宏写景观察细微,情感细腻,想象丰富,文字绮丽,美不胜收,他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支描摹美的妙笔,为我们的想象插上飞翔翅膀:
秋日的西湖,最佳时刻是在深秋。湖上的暑气此时已散尽,湖周围青翠明丽的色彩开始显得深沉,翠绿的水杉变成了墨绿,倒映在湖面上的杨柳和梧桐的绿色浓荫变成了金黄和橙红。随风飘落的树叶犹如金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停落在湖上,便在水面弄出许多细微的涟漪。湖里的荷花早已花谢叶败,枯黄的荷叶以各种各樣的姿态残留在水面上,使人情不自禁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样的古诗。
翠绿、墨绿、金黄、橙红……浓艳瑰丽的色彩,衬托波涛袅袅的西湖水,任人想象。我去过很多次西湖,常常流连忘返,自然感叹大自然的造化赐予我们如此美轮美奂的宜人景色。赵丽宏笔下的西湖为我们展开的是一幅画卷,美得如此令人心碎,如此令人心醉。赵丽宏写景并非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甚至也不是为了抒情而写。他笔下的美景与心灵的美情,意蕴相通,情景交融,为读者与自己所处的世界提供一种审美参照,一种审美对话,一种审美思考,正所谓:“生活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这样的文字,你不热爱我们的生活吗?
小品篇《人生是一本书》,文笔练达,蕴含哲理,引人深思,值得一读再读,赵丽宏以一颗平常心,用一种诚恳的语调将自己真挚的感触表露无遗:
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书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本不同的人生之书,绝不会有一本重复。这本书,你天天在写,你周围的人天天在读。只要生命在延续,这本书就要一页一页由你自己往下写,一页一页被世人往下读……
我想,一个人,如果曾经认真地生活过、追寻过、思索过、真心诚意地爱过,奋不顾身地拼搏过,那么,不管你的地位如何,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不管你是一贫如洗还是万贯缠身,你的人生之书不会苍白虚浮。
“人生是一本书”,我对赵丽宏的这句话特别有共鸣。人生确实是一本书,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言行写就,让别人读自己;同时也都会读到很多的书——或许是为了求得知识,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可能是为了获取谈资,谋得职位。但也有可能,什么不为,就好像望着高悬碧空的那一轮“天空的眼睛”,即使就静静地看着,那一刻,便心生欢喜,爱不自禁。读赵丽宏的妙文,就是这样的感觉。
赵丽宏既是散文家,也是诗人,写作50年,已经出版了90多本书。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无论他的诗,他的文,骨子里强烈的理想主义、人文主义的深厚情怀,总能唤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此书中还有不少篇章在捕捉抒写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视野开阔辽远,情感纹理细致清晰,情与景交织、理与思相融,他笔下传达出来的真善美,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些源自精神力量的光芒,也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研室副主任、《世纪》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