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8日17时30分,济南市公安局天桥区分局通报称:天桥一居民小区一名30多岁男子从六楼跳下死亡。接警后,公安机关立即赶往现场,在其家中发现两名老人、一名30多岁女性、两名儿童的尸体。
经公安机关进一步现场勘查、走访及尸检,查明:“1.18”案系柏某才(35岁)所为,其在六楼家中将父母、妻子及两个儿子杀害并放火焚烧案发现场后,跳楼自杀。据调查,柏某才生前曾频繁浏览治疗抑郁症的网页,同时在其单位办公桌内发现多种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以及其记录强烈悲观厌世情绪和对家人未来生活担忧的文字。
“根据现有证据,这个人很可能患有抑郁症,但据目前官方通报的细节,不能断定,只能说‘很可能’。”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顾问、原北京大学医院森田疗法病房主任康成俊说。
据康成俊介绍,抑郁症患者杀人并不少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易激惹的患者出于愤怒的情绪将对方杀死,可能是因为患者当时心情不好,也可能是患者小题大做、愤怒杀人,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另一种情况是“慈悲性杀人”,和第一种杀人心理完全相反,出于一种“怜悯”的心态,例如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在自杀前会担心孩子以后遭罪,常常先杀死孩子再自杀。
“就这起案件来说,很难定性为哪一种。我们不知道是否是家庭矛盾引起的抑郁症,如果起因是家庭不和,很可能是愤怒性杀人,如果是‘慈悲性杀人’,很少会连父母、妻子、孩子一起杀死。如果不做调查研究,不能妄下定论。”康成俊分析说。
抑郁症并不意味着愁眉苦脸,因此,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家人也不一定能察觉出来。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房主任路亚洲曾举例说,他们曾收治了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的病人,每天会产生几十次自杀念头,但病情不发作时,他依然能够和医生、护士谈笑风生。而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许多患者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仍然笑得出来,有时是出于职业性质的需要——比如空姐、白领中的患者,尽管内心极度痛苦,但职业性的微笑已成为他们的习惯;而有的患者则习惯了用微笑来掩饰自己对病情的无奈——“表面上有笑容,但那种笑和发自内心的喜悦的笑容是兩回事,他们更多是无奈的苦笑。”
抑郁症与器质性精神病不同,患者仍有自控能力,旁人或亲属只通过观察而没有深入交流,很难发现其是否患有抑郁症。
据康成俊介绍,根据美国的诊断标准,如果一个人近期突然具备以下5项(共9项)及以上特征,并持续两周以上,便可以确诊患有抑郁症:情绪低落;容易自责,感觉自己无用;每天感觉疲劳;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如凌晨两三点就醒来;焦虑不安;变得懒惰,行动迟缓;突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食欲明显下降,甚至近期体重明显减轻;经常想到死,与常人不同,每天不自觉地多次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脑补出自杀的过程和死后的情况。
“抑郁症是一种致病机理尚不明确的复杂疾病,是遗传基因、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与抑郁确切有关的也包括早年的不良经历。”北大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琦说。
“相对来说,中国人不太习惯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的抑郁有一个特点:经常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刘琦解释说,“如果六七种躯体不适同时存在,是抑郁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可能患者自己都意识不到,心理不适还总去看身体。”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抑郁症还没有真正彻底地认识,业内更习惯称之为‘抑郁障碍’,而非‘抑郁症’,因为没有明确的病因、病理和客观的监测方法,只能通过问诊。”康成俊说,“行业潜规则是宁可误诊、不能漏诊,因为抗抑郁药对人无害,但漏诊抑郁症却可能有患者自杀或杀人的危险。”
(一宁荐自《中国新闻周刊》)
经公安机关进一步现场勘查、走访及尸检,查明:“1.18”案系柏某才(35岁)所为,其在六楼家中将父母、妻子及两个儿子杀害并放火焚烧案发现场后,跳楼自杀。据调查,柏某才生前曾频繁浏览治疗抑郁症的网页,同时在其单位办公桌内发现多种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以及其记录强烈悲观厌世情绪和对家人未来生活担忧的文字。
“根据现有证据,这个人很可能患有抑郁症,但据目前官方通报的细节,不能断定,只能说‘很可能’。”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顾问、原北京大学医院森田疗法病房主任康成俊说。
据康成俊介绍,抑郁症患者杀人并不少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易激惹的患者出于愤怒的情绪将对方杀死,可能是因为患者当时心情不好,也可能是患者小题大做、愤怒杀人,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另一种情况是“慈悲性杀人”,和第一种杀人心理完全相反,出于一种“怜悯”的心态,例如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在自杀前会担心孩子以后遭罪,常常先杀死孩子再自杀。
“就这起案件来说,很难定性为哪一种。我们不知道是否是家庭矛盾引起的抑郁症,如果起因是家庭不和,很可能是愤怒性杀人,如果是‘慈悲性杀人’,很少会连父母、妻子、孩子一起杀死。如果不做调查研究,不能妄下定论。”康成俊分析说。
抑郁症并不意味着愁眉苦脸,因此,即使是朝夕相处的家人也不一定能察觉出来。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房主任路亚洲曾举例说,他们曾收治了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的病人,每天会产生几十次自杀念头,但病情不发作时,他依然能够和医生、护士谈笑风生。而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许多患者在病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仍然笑得出来,有时是出于职业性质的需要——比如空姐、白领中的患者,尽管内心极度痛苦,但职业性的微笑已成为他们的习惯;而有的患者则习惯了用微笑来掩饰自己对病情的无奈——“表面上有笑容,但那种笑和发自内心的喜悦的笑容是兩回事,他们更多是无奈的苦笑。”
抑郁症与器质性精神病不同,患者仍有自控能力,旁人或亲属只通过观察而没有深入交流,很难发现其是否患有抑郁症。
据康成俊介绍,根据美国的诊断标准,如果一个人近期突然具备以下5项(共9项)及以上特征,并持续两周以上,便可以确诊患有抑郁症:情绪低落;容易自责,感觉自己无用;每天感觉疲劳;睡眠不好,容易早醒,如凌晨两三点就醒来;焦虑不安;变得懒惰,行动迟缓;突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食欲明显下降,甚至近期体重明显减轻;经常想到死,与常人不同,每天不自觉地多次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脑补出自杀的过程和死后的情况。
“抑郁症是一种致病机理尚不明确的复杂疾病,是遗传基因、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与抑郁确切有关的也包括早年的不良经历。”北大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琦说。
“相对来说,中国人不太习惯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的抑郁有一个特点:经常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刘琦解释说,“如果六七种躯体不适同时存在,是抑郁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可能患者自己都意识不到,心理不适还总去看身体。”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抑郁症还没有真正彻底地认识,业内更习惯称之为‘抑郁障碍’,而非‘抑郁症’,因为没有明确的病因、病理和客观的监测方法,只能通过问诊。”康成俊说,“行业潜规则是宁可误诊、不能漏诊,因为抗抑郁药对人无害,但漏诊抑郁症却可能有患者自杀或杀人的危险。”
(一宁荐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