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后失败状态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求职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个角色要扮演,就是失败者。
  只有扮演好这个角色,才能体会求职过程中的妙趣横生,还不枉费好好活了一把,反正在不会完结的道路上,再怎么失败也一走都是暂时的。
  
  陈浩面试中化招标失败,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之前和他聊天就觉得他适合业务助理这个职位。他以前的实习经历,他为人处事那种“混不吝”的态度,他的灵活和一种闯劲,他和贸易伙伴打交道的热情,甚至包括他作为南疆人的优秀酒量,都预示着他以后是一个好业务代表。连陈浩都忍不住说,别的不讲,相对于竞争对手那个女生,他的性别优势是无法更改和显而易见的。结果,中华招标不但选了那个女生,还想选模拟面试上另外一个没报他们实习机会的女生,“只要是英语专业的都想要。”面试官这样说。所以,公司到底要什么,我们永远只能猜个大概。
  不过,那显然不是陈浩唯一一次失败,有一首歌曾经问道:“一个男孩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我觉得,走求职这条路就可以做到。
  
  考验之一:奇怪面试
  
  陈浩是大四开始正式找工作的。他一共投了80封简历,一半都进入了面试环节,他曾经接连面试过光大、民生、深发展、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等一大批银行。其中后两个还一个进入了差额体检环节,一个进入了中面。其中,工商银行的高效和高压都让陈浩印象深刻:“一天三场面试全部面完,从中午12点面到晚上9点,中午还在食堂吃顿饺子。”面试是7个部门领导对一个面试生,问题也稀奇古怪,陈浩就被问道:“这10个面试生中有7个和你在一所学校,你认识谁?”陈浩好不容易想起一个通过打篮球认识的,结果紧接着面试官又让他说自己比对方强在哪里。
  陈浩说,实际银行的压力面试特别多,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他参加的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面试。“一进屋就问我‘喜欢北京还是西安?’‘如果重新定都,你选择定在哪里?’我回答定在北京,他就问我为什么不是南京,不是西安。我回答因为建国时北京离东三省重工业基地比较近,他就又问我为什么现在不能定都西安……一直说了二十分钟。”陈浩说压力面试其实不是看专业知识有多强,而是看高压之下能否继续从事这份工作,“所以不能说我不知道,一旦胆怯了,基本就完了。”
  经过众多面试的锤炼,陈浩也有自己的总结:“面试还是首先要很了解公司和职业的要求,知道自己有什么和它相吻合,面试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我为什么选择公司’和‘为什么是我’,剩下的就看面试官了。当然,找工作,真的,自己的实力还是最重要的。”
  
  考验之二:失败的心结
  
  今年二月,陈浩以学生代表身份在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实习,为2009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出谋献策。当时,有过很多面试经历的陈浩有这么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面试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弱势群体,企业想让你等20天还是100天都可以。国家必须通过这种措施,学生被通知体检了就去体检,不能言而无信,学生是很脆弱的!”在这段话背后,陈浩是有伤口的:中粮面试不明所以的失败。一直是他心底难以释怀的结。
  去年10月份,中粮在陈浩的学校举办了一场校园宣讲,作为1000个通过“万人海笔”(笔试)的学生,陈浩有机会和其他30个学生参加了一面,并被告知一共两轮面试,最终将选7个人。几次面试隔的时间颇为漫长,后来又因为“高层很重视,以管理培训生的标准对待”追加了大老板的三面,最终陈浩接到预示成功的体检通知电话时,已经三个多月过去,快到春节了。
  “当时告诉我决定要我们7个人,需要体检一下,让我们第二天去解放军305医院。”陈浩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电话。接到通知后,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报告这个消息,然后安慰另一个一起去参加面试却没有接到电话的同学,不料中粮又打电话来了,说:“缩编了,决定只招5个人,你得等下一轮。”第二天陈浩还特地向熟人打电话打探了一下体检情况,“护士念到了你的名字,但是公司的人说弄错了。”他的朋友告诉他。“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黑幕?”陈浩自言自语,说话的时候有点淡然中透着小委屈的样子。
  
  考验之三:被放弃的Offer
  
  采访前,陈浩实际已经收到了三个offer,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他都拒绝了。
  第一个offer是做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那家公司代理万科和远洋的楼盘,还算好卖,底薪1800元加上高提成,但是陈浩觉得“起点太低”,心怀感激地拒绝了。
  第二个offer是居然之家的市场管理员,月薪3000元,解决北京户口,前两年还解决住宿。我觉得实在不错,不过陈浩觉得日常工作以管理商户、处理客户投诉、检查卫生问题为主,比较琐碎,而且第一年月薪3000元,第二年基本工资只长100元。“我的底薪再低不要紧,但是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本来毕业生就打算付出一腔青春热血为你做一番事的。”他说。陈浩觉得他必须去那种能认可他的企业,他从小就这样,士为知己者死,“我高中时学习成绩为什么一下子上升很快,就是因为一个老师认可我。他觉得我行,所以我果然行。”
  第三个offer是一家本土服装服饰公司的大客户销售,底薪1500元加双重提成,提成是认可人的,但是陈浩觉得产品不是很好卖,公司又在南四环。仍是作罢。对此,陈浩的解释是:“我真的没有很挑,但是必须是我喜欢干的。”“不喜欢还投简历?你这不是浪费双方时间吗?”我问,陈浩觉得也没有办法,“每天宿舍里大家一起床,就纷纷坐到电脑前,打开毕业生、校就业网站和Hiall三个网站,看哪个职位能申请就大家就一起申请,好像不这样,你就会觉得对不起很多人。”
  
  从男孩到男人
  
  “求职总动员”落选后,陈浩又接到了两个offer,一家是房地产公司的管理培训生,第一年底薪68万元,一家是平安保险的营销管理内勤,陈浩选择了后者,“相对金融类工作,我最喜欢的就是保险,朝阳行业,发展很大。”我觉得内勤会比较繁琐,陈浩不一定喜欢,没想到他的回答是:“我喜欢,比销售稳定。”
  “稳定”这个词从陈浩嘴里跑出来是奇怪的,陈浩也说自己不是求稳定的人,“但我是理智和现实的人。”他现在选央企是因为外企的情况“一个萝卜一个坑,很有可能因为没有名额,实习了两年都进不来,很不确定”;其次,他想在“未来发展明朗”的企业工作。“我们学校都是,如果放着毕马威和另外一份工资高得多的工作,肯定去毕马威。”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那里工作三四年,出来之后可以去很多五百强企业,慢慢做到财务总监,你的人生就不一样了。”我又问财务总监的人生是什么样的,陈浩讲了一个他们学校盛行的例子,说是一个普华永 道的师哥后来进了IBM做财务,“底薪100万!”……
  说到自己的缺点,陈浩觉得是比较浮躁,只看表面,“急功近利”——他用了一个挺重的词。他还用拒绝居然之家offer时那个领导对他说的话来作为自己浮躁的证据,彻底批判自己。“那个领导对我说:小陈同学,你想去哪?是不是还在想中粮的职位?你只是看到了一个表象,中粮的大厦24层,居然之家的大厦6层。但是,大楼再好也不是你的,你要看进去之后自己坐的是哪把椅子。在中粮,可能给你发把小板凳,但是居然之家给你发皮椅。”
  
  真实的陈浩
  
  陈浩的父亲是阿克苏武警支队的武警,母亲是当地某日报的编辑。陈浩从小家教甚严,高三被阿克苏市推优入党。在高一升高二的时候,父亲还让他休学两个月,边自学边去武警支队做三个月新兵训练,让他尝尝吃苦的感觉: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把棉絮薄厚不匀的棉被压平,压到八点,后面就是3公里15公斤负重跑。前10天陈浩只能跑一公里,后面的两公里都是班长用背包带绑在他身上拖着走的。
  作为外地生,陈浩说自己到了北京什么都新鲜,大学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参加学校的社团上,不像北京孩子知道找工作要早准备。除了带女篮参加比赛,他还去教音乐社团的团员学单簧管。
  陈浩从小喜欢历史和军事类的书,比如一口气看完美国史、欧洲史之类的,什么刘猛的军事题材、红色小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都看,最近正在看的是胡平的《100个理由》。
  我问陈浩找到工作后会花家里的钱吗?“必须会。”他回答,“应届实习生最多3000元月薪,但是北京住房一间单间至少1000-1500元。如果你在商业区上班,一顿饭至少20元,一天伙食最少30元,一个月就是1500元,要不要坐车?不做别的了?”陈浩的父母倒是很理解儿子的处境,已经决定第一年给他赞助房租,孩子过生日也寄点钱。我觉得陈浩是动机很强、欲望很高的人,完全可以自己闯一闯,不必赶紧找到固定工作。他却说自己“很着急”,“我天生这么乐观的人,别人那边打仗,我还会坐在这跟你聊天,只要给我一点时间逃就行。但是找工作真的压力很大。”他又抽了一根烟。“作为这拨的失败者和新一茬学生竞争,是不会有人要的。”他说,“当然实在不行也可以回新疆,那里会有很好的工作。”但是才说完这句话,他就又补充了一句:“混不下去了也不回去。”
  好在一切失败都是暂时的,陈浩历经了一年的等待和失落,真正考虑何去何从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发生。
其他文献
他们表现出的个性与追求让人羡慕和咋舌。你把视线从平铺直接的简历里拉出来,还来不及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定断,那些生动的元素就冲散了你的预先判断。  我们反复确认已达成的这条共识:这些截然不同的年轻人是全新的求职一代,他们拒绝被模式化定义,无论他们是否一毕业就会找到满意的工作,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依照自己的梦想,快乐地做自己最满意的工作。  王雅超、郝鹏飞、李光辉、路婉婷,分别占据了1985、1986、
期刊
比赛场景01    马思超在比赛前说,自己突然觉得有点紧张,而且越走向比赛场地,越是紧张。由于上午的拍摄耽误了中午的休息,再加上紧张,马思超跑去买了几罐红牛分给大家。“做项目的时候熬夜,我们就靠这玩意儿撑下来。喝点东西状态会好些。”他解释道。  到了比赛场地,马思超抽到了1号。他拿着牌子,吐着舌头对我说“你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又自言自语道:“哎,算了,没事,就这样吧!”  第一轮的自我介绍很顺
期刊
就好像人要两条腿走路,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也是如此——应该让“爱好”和“专业”这两条腿多活动,在毕业的前三五年里,在“兴趣爱好”和“专业”这两点连成的线上多跑动,来回反复,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来,当你发现一件工作是自己关心的,并且有能力去推动的,才安份了。  我小时候有很多梦想,考大学之前希望做外交官,后来外交官的梦想破灭了,留在大学里当老师,然后又在BBC做了几年的记者,现在又回过头做教育。这条越走越窄
期刊
初学谈判的人,常常有一点想不通:为什么有时我们会选择输?谈判不是要力求双赢吗,为什么要输给他?    其实,谈判的每一个回合,都可以有五种结果:赢、和、输、破、拖。  赢,是按照我的意思达成协议。和,是双方各让一步。输,是按照对方的意思达成协议。破,是破局。拖,是拖时间。  如果不是看一局,而是想跟对方建立长远的关系,那就可能以“和”为首要目标。如果是要放长线钓大鱼,那第一回合我们就可能选择“输”
期刊
一个设计没有被客户接受,被批评了两旬,怎么会失去灵魂呢?是不是你的灵魂也太薄了?    前一段我看到一本书,叫《如何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而不失去灵魂》(How To Be a Designer Without Losing Your Soul)。书名很好笑,我看了也觉得很遗憾。  要教人成为一个“不失去灵魂的设计师”,这口气好像在说:你不喜欢我的工作,但是为了赚你的钱,我继续忍气吞声好了——这真是非
期刊
不要忘了,九十月是每年社会招聘的第二个旺季,坚持就会有收获。    8月份暑期招聘会往往是每年应届毕业生找校园招聘职位的最后机会。按照往年的统计,每年都会有15%~20%的应届毕业生无法在当年落实工作,或者第一份工作三个月内就离职,从而又加入到求职的队伍中。今年求职的形势更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可能还要低一些。  应届毕业生找好工作的黄金时间为6个月,也就是在前一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份。如果在这6个
期刊
猎头行业是已知的最具势利眼的几个行业之一,猎头看候选人有用时疯狂联系,没用就当候选人不存在,尤其当你最需要他的时候。    最近给程序员Sue做职业咨询时,她跟我聊到了一个被猎头骚扰的话题。“我的一个同事每月都能被猎头‘骚扰’几次,推荐给她不同的工作机会。”Sue说,“我和她部门相同、工作相似,却很少有猎头联系我,平均一年也就3个左右。而且都是在我不想换的时候问我有没有兴趣考虑新机会,等我想换工作
期刊
这次四川大学站的六名参赛选手中,有四名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来自同一个年级、同一个专业,是同一个项目的同一个团队的成员,其中两人甚至还在同一个寝室。而且,这都是他们的第一次面试,在比赛环节中,他们既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发生了很多趣事。    马思超、罗振兴、田丹和郭泉四个人之间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戏称彼此“互为领导和打工的”,因为在不同的项目,他们常常被分到同一组,今天这个当组长,明天那个当组长。类似
期刊
Karen的大学学习生活是与父母妥协的产物。父母一心希望她能够学习医学,而她更希望学习英语。最后双方各退一步,Karen报考了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英语。  “那时候毕业的出路就是留在学校里当老师。”Karen说,“但是我不想当老师,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本专业,于是到了新华社四川分社从事翻译工作。”枯燥的翻译工作很快就让Karen厌倦了,她开始思考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规划。  其实一开始Karen并不太清楚
期刊
“这是一个靓丽的行业,但也是辛苦的行业,”朱晓洁说,“做一份工作,你就要接受这份工作带来的一切。”朱晓洁,雅诗兰黛公司中国区的人力资源总监。在她看来,对美的激情和执着是构建职业生涯的重要基石。  每个人都有最初工作的经验,朱晓洁总结了自己走过的路,认为找到引路人,懂得沟通和关怀,学会负责,用结果说话,是必要的职业要素。    找到引路者    “在早期时,找到偶像会少些迷惘。”  刚从大学毕业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