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Miyoshi肌病的临床、影像、病理及基因检测报道

来源 :康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Miyoshi肌病的临床影响及基因检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iyoshi肌病的临床病例,并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基因检测报告。结果:患者足跟、足尖行走不能,行走跨阈步态;影像学检查发现磁共振成像显示下肢肌肉不仅存在萎缩脂肪化,还存在明显水肿信号,主要以小腿中下部明显。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二代测序显示为dysferlin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结论:Dysferlin肌病易误诊和漏诊。肌肉组织活检特异性dysferlin显著降低或缺如、DYSF基因突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分型诊断。
  【关键词】Miyoshi;dysferlin;dysferlinopathy;远端肌病;肌营养不良
  【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23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1岁,以双下肢进行性无力为首发症状,病程4年,表现为平地行走耐力降低,行走拖步改变,足跟、足尖行走不能,症状缓慢加重,2年前逐渐出现上楼、蹲起困难,行走跨域步态,无明显上肢无力,无面部和颈部肌无力,无发声及吞咽困难,无呼吸困难、胸闷,无肌痛、僵硬、肉跳等;既往无特殊疾病史;患者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无产伤史和窒息史,无围生期特殊疾病病史,生长发育里程碑正常;父母非近亲婚配,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病史,无其他遗传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高级认知功能正常,语言表达清晰,脑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4级,双上肢肌容积、肌张力、腱反射正常,双侧下肢轻度肌萎缩,足内肌萎缩不明显,未见明显足下垂,高足弓表现,张力下降,下肢腱反射减弱,双侧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稳准,感觉系统无明显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生化:ALT 104.10 U/L(9-50),AST 95.60 U/L(15-40);乳酸 3.96mmol/L(0.6-2.2);甲功T3FT4TSH:TSH 4.77mIU/L(0.27-4.20),肌酶全套:CK 6112.0U/L(50-310) CK-MB 160.70U/L(0-25) LDH 470.0U/L(120-250)HBDH 282.0U/L(72-182);ANA抗体谱:抗Ro 52抗体可疑阳性,Sm/RNP可疑阳性;ACA、CCP、ANCA、类风湿因子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乙肝、传染病三项未见异常。1周后复查肌酶全套:(CK)2949.0U/L(50-310U/L) CK-MB 84.7U/L(0-25) LDH54.0U/L(120-250)HBDH225.0U/L(72-182);神经电生理检查:NCV:上下肢所检神经均未见异常。F波:右正中神经、左胫神经潜伏期未见异常,出现率分别为90.0%、100%(正常参考值≥79.0%)。H反射:左胫神经、右正中神经未见异常。EMG:①右股四头肌安静时可见1+纤颤电位,小力收缩平均时限缩窄,波幅降低,肌肉轻度收缩时多相电位增多,大力收缩呈病理干扰相等典型肌源性损害改变。  ②左三角肌安靜时未见自发电位,小力收缩平均时限缩窄,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呈混合相。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显示下肢肌肉不仅存在萎缩脂肪化,还存在明显水肿信号;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明显萎缩,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萎缩,且主要以小腿中下部明显,压脂像相应肌肉水肿信号,甚至胫前肌也可见水肿信号,大腿股四头肌、大收肌萎缩,而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相对保留,压脂像相应肌肉水肿信号。(图3)。
  肌肉病理学检查:经知情同意,患者自愿行右侧肥肠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结果示肌肉组织形态均呈肌营养不良改变,可见肌纤维大小不一,部分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未见镶边空泡,肌纤维糖原和脂肪滴含量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肌纤维膜均匀、连续,表达.而dysferlin水平明显缺如(图2)。
  基因检查:二代测序显示为dysferlin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3137G>A(鸟嘌呤>腺嘌呤),导致氨基酸改 变p.R1046H(精氨酸>组氨酸)c.5525G>A(鸟嘌呤>腺嘌呤),导致氨基酸改变 p.G1842D(甘氨酸>天冬氨酸),家系验证显示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此两处杂合突变既往均被报道为dysferlin基因的致病突变(图4)。
  (图1)患者双下肢萎缩不仅仅累计双侧小腿,大腿肌肉也有轻度萎缩表现,足内肌萎缩不明显,未见明显足下垂,高足弓表现。
  (图2)(A)苏木精和伊红染色:(1)肌细胞大小不等,结缔组织增生;(2)炎症细胞侵入坏死肌纤维;(3)肌间小血管炎症细胞浸润;
  (B)患者dysferlin染色显示没有正常的dysferlin染色;
  (C)患者dystrophin-R染色显示正常的dystrophin-R染色
  (D)正常人dysferlin染色对照;
  (图3)磁共振成像显示下肢肌肉不仅存在萎缩脂肪化,还存在明显水肿信号
  (图4):(上:先症者)c.3137G>A(鸟嘌呤>腺嘌呤),导致氨基酸改变p.R1046H(精氨酸>组氨酸;c.5525G>A(鸟嘌呤>腺嘌呤),导致氨基酸改变 p.G1842D(甘氨酸>天冬氨酸);(中:父)c.3137G>A(鸟嘌呤>腺嘌呤),导致氨基酸改 变p.R1046H(精氨酸>组氨酸);(下:母)c.5525G>A(鸟嘌呤>腺嘌呤),导致氨基酸改变 p.G1842D(甘氨酸>天冬氨酸);   2 讨论
  Dysferlin肌病系DYSF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骼肌疾病,根据早期受累肌群不同,主要分为2种临床表型,即以四肢近端肌、盆带肌受累起源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B型(LGMD2B)[1-3]、以腓肠肌受累起源的Miyoshi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MM)[1, 3-5],其他少见临床表型包括以胫骨前肌受累起源的远端型肌病(DMAT),近端和远端同时受累的近远端型肌病、先天性肌病、腰肌无力型和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1, 3-5]。不同临床分型反映同一疾病早期症状的差异,同时也造成临床诊断的复杂化。
  MM型以腓肠肌无力发病,表现为足尖行走不能,病情进展相对迅速,发病10年后四肢肌肉广泛受累,丧失行走能力,晚期累及颈部和面部肌肉[7, 8];而本研究中患者总病程为4年,症状表现为下肢无力,行走能力尚存,但从影像学可以看出患者受累已不仅仅局限于下肢远端,进一步症状有待长期随访,LGMD2B型多以下肢近端肌无力发病,表现为蹲起困难,逐渐累及上肢近端,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常于40岁后仍保留行走能力,晚期四肢肌肉广泛受累,但不累及头部、面部、颈部肌肉和心肌,不影响认知功能和生存期[2, 8];在本研究中,患者首发症状是下肢远端进行性无力,肌肉萎缩以小腿后部肌群为主,故考虑为MM型,然而患者就诊时期肌肉MRI: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萎缩明显,胫骨后肌、拇长屈肌也同样萎缩,且主要以小腿中下部明显,压脂像相应肌肉水肿信号,甚至胫前肌也可见水肿高信号,大腿股四头肌、大收肌萎缩明显,而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相对保留,压脂像相应肌肉水肿信号。与既往报道受累肌群基本一致[9],但患者双下肢受累肌群广泛,由此可见影像学无法区分各种亚型[10],这可能是dysferlinopathy具有统一的病理生理学,因此影像学表现类似,且Dysferlin肌病各亚型进展至晚期,由于广泛骨骼肌受累,分型诊断较为困难。
  除肌营养不良改变外,Dysferlin肌病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发病年龄、病程和病变程度均与炎性肌病相似。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PM)[11, 12],有些患者错误地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甚至免疫抑制剂治疗。因此,对于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炎性肌病患者,应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鉴别Dysferlin肌病与炎性肌病。
  Dysferlin肌病的致病基因是DYSF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p13,包含55个外显子,DYSF基因突变类型有多种,迄今尚未发现明显的突变热点,临床表型各异,目前尚未发现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性[11, 12]。同一个家系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可能有不同的表型[6]。因此,Dysferlin肌病临床和遗传具有高度异质性,本研究患者为散发病例,其基因为dysferlin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此两处杂合突变既往均被报道为dysferlin基因的致病突变。结合患者临床及最先受累肌群考虑为MM型。
  关于Miyoshi远端肌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对症治疗。 本例患者曾用激素治疗1月余,聯合辅酶Q10、艾地苯醌、复合维生素B等治疗后症状无缓解。
  综上所述,我们报道了一例贵州地区散发型Miyoshi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其临床特征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但Dysferlin肌病存在临床异质性,易误诊和漏诊。详细的病史询问、肌肉组织活检特异性dysferlin显著降低或缺如、DYSF基因突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分型诊断。
  参考文献:
  [1]Nguyen, K., et al., Dysferlin mutations in LGMD2B, Miyoshi myopathy, and atypical dysferlinopathies. Human Mutation, 2005. 26(2): p. 165-165.
  [2]Mahjneh, I., et al., Dysferlinopathy (LGMD2B): A 23-year follow-up study of 10 patients homozygous for the same frameshifting dysferlin mutations.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2001. 11(1): p. 20-26.
  [3]C, et al., Redefining dysferlinopathy phenotypes based on clinical findings and muscle imaging studies. Neurology, 2010.
  [4]Cupler, E.J., et al., Miyoshi myopathy in Saudi Arabia: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ical, histopath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Nmd, 1998. 8(5): p. 321-326.
  [5]Cho, H.J., et al., Clinical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Korean patients with Miyoshi myopathy: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novel mutations in the DYSF gene. J Korean Med Sci, 2006. 21(4): p. 724-7.
  [6]张惠丽等, Dysferlin肌病两家系三例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07): 514-519.
  [7]A novel compound heterozygous dysferlin mutation inMiyoshi myopathy.
  [8]Omar, A.M.X.J.,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subtypes First-reported cohort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3. 8(20): p. 1907-1918.
  [9]Diaz-Manera, J., et al., Muscle MRI in patients with dysferlinopathy: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8. 89(10).
  [10]金苏芹等, Musc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nges and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dysferlinopathy%dysferlinopathy 患者大腿骨骼肌 MRI 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4. 000(006): 412-417.
  [11]胡静袁军辉李娜赵哲沈宏锐, dysferlinopathy患者八例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特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12): 807-811.
  [12]奚剑英等, Dysferlin肌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附6例报道).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03): 296-301.
  [13]Bansal, D., et al., Defective membrane repair in dysferlin-deficient muscular dystrophy. Nature, 2003. 423(6936): p. p. 168-172.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医疗设备和专业技术发展背景下,不仅实现了医疗检查准确性的提升,同时还为现代医疗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健全的物质基础。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医疗设备已经成为衡量医院专业性的重要基础。但基于当前医院检查设备的增加,设备维护和管理难度也明显提升。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怎样对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进行规范化推进也成为了当前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将详细研究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规范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在社区进行计划免疫时也能够对儿童预防保健起到更多宣传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加强人们的认识,有效加强对儿童身体素质重视程度。本文简单介绍了社区计划免疫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当前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在进行社区计划免疫时加强儿童预防保健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计划免疫;儿童预防保健;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效果,为后续诊治提供有效临床指导方向。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2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的病史、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合分析,并观察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2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全部实施开腹手术治疗,术后均痊愈,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现象,手术后7-10天出院。结论: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临床常遇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对其常见的临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结果:当住院治疗的时间为6-15天时,其感染率为18.55%,说明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感染。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96%。结论:在普外科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经常遇到的临床问题主要是临床护理问题、手术切口感染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003  现阶段,随着药店持续增多,药品广告呈不断增加趋势,整个购药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头痛与感冒等小病认为无需去医院治疗,去药店买些药服用后即可恢复。与此同时,一些患者认为医院手续复杂,医疗费用偏高,自行服用即可。以上因素均会造成患者未按照医嘱治疗情况,无法得到医生正确指导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在呼吸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氧气雾化吸入的措施及效果。方法:以本院呼吸科收治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不同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66例,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66例,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81.8%,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运用PDCA循环对我科临床路径管理与出院结算人次占比进行整改分析的情况;方法:通过收集医务科2019年4个季度我科临床路径管理与出院结算人次占比的相关数据,运用PDCA循环进行计划、原因分析、实施、检查、效果评价、纠正及持续改性等对我科临床路径管理与出院结算人次占比进行整改分析;结论:PDCA循环是有效的管理工具,并对我科临床路径管理与出院结算人次占比的整改提高有很好的成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7.2;R692.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005  众所周知,一旦患上糖尿病便会终身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目前,市场上降糖药种类较多,有的糖尿病患者并未认真阅读说明书或严格遵照医嘱服药,血糖控制效果差强人意。对此,糖尿病患者应对各种降糖药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了如指掌,如此才可正确服用,有效控制疾病,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中五种标志物检测中的优劣。方法:选取已经确证的80例患者标本,分别采用TRFIA和ELISA两种方法检验,对实验结果有差异的标本采取双孔平行试验,保障结果有效可靠。结果:阳性检出率高的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对HBcAb、HBeAb的比较差异有重要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这两种方法对其他三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疾病采用B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疾病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均行B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析B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本组的104例患者中,子宮增大81例,占77.88%,大小形态正常14例,占13.46%,无异常回声型8例,占7.69%,宫腔积液型1例,占0.96%;经B超检查,94例确诊,符合率为90.38%(9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