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中功效成分含量调查

来源 :香料香精化妆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ch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掌握美白祛斑剂的使用情况,从而为有效监管提供参考,对市售72批化妆品进行12种美白祛斑功效成分检测,包括10种美白祛斑剂及2种禁用组分,并将检测结果与产品标签标识进行比对.结果72批化妆品共检出美白祛斑剂7种,2种禁用组分均未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成分为烟酰胺,达44.4%,其次为β-熊果苷,达15.3%;有7批样品的检测结果存在与标签标识不一致的情况,不一致率为9.7%.美白祛斑类产品虽已作为特殊化妆品进行监管,但目前尚未发布美白祛斑成分准用表,无法进行质量监控,存在一定风险,且检测结果与标签标识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提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建议尽快发布准用表.
其他文献
在高温(50±1)℃条件下处理实际工程的餐厨垃圾,采用全混式厌氧反应器(CSTR)进行了80 d的连续试验.试验以水力停留时间(HRT)20 d启动,HRT 15 d连续运行,研究了反应器启动和运行期间的发酵特性,解析了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运行稳定性和代谢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HRT 15 d、有机负荷(OLR)为7.3 kgCOD/(m3·d)的条件下,容积产甲烷率为2.2 L/(L·d),挥发性固体(VS)的甲烷产率达到480 L/kgVS左右,有机物转化率约为95%.批次试验表明,高温产甲烷菌代谢乙酸能
分析国内外祛痘化妆品管理现状,提出我国祛痘化妆品监管建议.在概述祛痘化妆品功效、原料、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对比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我国祛痘化妆品在产品备案、功效原料、功效宣称等方面的管理现状,为我国祛痘化妆品后续监管提出建议.
研究了两款化妆品祛痘印精华的临床功效对比,选取30位20~40岁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人按要求在脸部连续使用4周祛痘印精华.利用无创仪器检测方法,分别测试受试者使用前后经皮水分流失TEWL值、皮肤白度、皮肤红度、面部卟啉的变化情况,并用VISIA-CR面部成像系统拍摄面部图片.结果显示,使用样品之后,两组志愿者的痘印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褪现象,其中A组皮肤红度显著减少,B组皮肤白度显著提高,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概述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化妆品中常用美白成分的使用规定,介绍了目前检测标准和文献方法所涵盖的美白成分,综述了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在美白成分测定上的应用情况及其优劣.最后对近年来市场上化妆品中美白成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烟酰胺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美白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