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具有影响,而政治参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反作用。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作用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实例,提出几点能够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普通公民/团体利用各种渠道与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且对政府决策造成影响的行为即是政治参与。大学生是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现阶段,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为政治投票、政治集会、结社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方式可以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得到树立和巩固。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政治参与可以让大学生与政治环境进行双向互动,形成互相影响,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对政治争论与政治潮流进行关注,而通过政治参与的相关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对政治事件更为敏感,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关注热情,提升自身的政治知识,提升对高校思政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大学生需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利用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感与政治态度,国家利用相关高校的专门教育,结合明示诱导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政治体系的关注度得到提升,让大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政治信仰。大学思政教育是政治灌输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而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容易受到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同时,政治参与包含了公民对正义的共享,包含了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的行动,可以让个体与集体的合作关系进行培养,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参与既是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事务,也是人民群众、工人阶级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深入的外部环境下,个人利益受到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处理,就可能让社会公共的集体利益受到损失,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不利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可以让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增强,进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而大学生身为未来的社会主要劳动力,对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也包含了教育事业,包含了思政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现在,还包含了未来。
二、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层面
1.增强大学生日常政治信念教育
我国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进行培养,大学生需要对国计民生的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重点关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在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切身感受与身心特点。
2.优化高校民主管理
高校需要对当前的行政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以我国浙江理工大学为例,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性,就改变了原本管理人员从上到下层层管理的体系,提升了学生会、校团委等学生管理机构的权力地位,且校级领导与院级领导可以和学生代表完成直接对话,对民主管理体系做到了良好优化,鼓励大学生直接参与区(县)的人大代表选举活动,成立学生议事会制度,让学生管理获得新的途径。
3.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
我国高校应该为学生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政治参与的机会,拓展政治参与的途径,同时,需要对政治教育实践的育人长效机制予以健全,大学生需要真实参与到政治活动实践。以我国华中师范大学为例,高校为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首先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让其行为模式化,同时,通过和一些国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融入了政治参与内容,且充分发挥了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党员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
(二)学生层面
为提升政治参与效率,我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①主动学习政治理论。高校学生需要对政治理论进行主动学习,需要深入了解现有知识与相关政治理论,而在学习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学生应该对此课程予以足够重视。在课堂学习不能满足自身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相关媒介来丰富个人政治知识。②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学生需要具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理想可以指引人生方向,而信念决定了事业成败,对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予以坚定,需要主动向主流政治文化进行靠拢,进而增强自身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
三、結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政治参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对此,需要高校增强大学生日常政治信念教育、优化高校民主管理,并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学习政治理论并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进而优化政治参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璇,冯生.提高高校思政课大班制授课的实效性研究[J/OL].现代交际,2017-06-14.
[2]赵翠翠.略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4-24.
作者简介:
蒋篁(1986.10—),性别:女,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普通公民/团体利用各种渠道与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且对政府决策造成影响的行为即是政治参与。大学生是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现阶段,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为政治投票、政治集会、结社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方式可以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得到树立和巩固。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政治参与可以让大学生与政治环境进行双向互动,形成互相影响,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对政治争论与政治潮流进行关注,而通过政治参与的相关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对政治事件更为敏感,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关注热情,提升自身的政治知识,提升对高校思政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大学生需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利用思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情感与政治态度,国家利用相关高校的专门教育,结合明示诱导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于政治体系的关注度得到提升,让大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政治信仰。大学思政教育是政治灌输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而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容易受到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同时,政治参与包含了公民对正义的共享,包含了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的行动,可以让个体与集体的合作关系进行培养,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参与既是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事务,也是人民群众、工人阶级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深入的外部环境下,个人利益受到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处理,就可能让社会公共的集体利益受到损失,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不利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可以让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增强,进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而大学生身为未来的社会主要劳动力,对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也包含了教育事业,包含了思政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现在,还包含了未来。
二、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层面
1.增强大学生日常政治信念教育
我国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进行培养,大学生需要对国计民生的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重点关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在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切身感受与身心特点。
2.优化高校民主管理
高校需要对当前的行政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以我国浙江理工大学为例,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性,就改变了原本管理人员从上到下层层管理的体系,提升了学生会、校团委等学生管理机构的权力地位,且校级领导与院级领导可以和学生代表完成直接对话,对民主管理体系做到了良好优化,鼓励大学生直接参与区(县)的人大代表选举活动,成立学生议事会制度,让学生管理获得新的途径。
3.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
我国高校应该为学生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政治参与的机会,拓展政治参与的途径,同时,需要对政治教育实践的育人长效机制予以健全,大学生需要真实参与到政治活动实践。以我国华中师范大学为例,高校为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首先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让其行为模式化,同时,通过和一些国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融入了政治参与内容,且充分发挥了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党员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
(二)学生层面
为提升政治参与效率,我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①主动学习政治理论。高校学生需要对政治理论进行主动学习,需要深入了解现有知识与相关政治理论,而在学习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学生应该对此课程予以足够重视。在课堂学习不能满足自身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相关媒介来丰富个人政治知识。②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学生需要具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理想可以指引人生方向,而信念决定了事业成败,对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予以坚定,需要主动向主流政治文化进行靠拢,进而增强自身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
三、結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政治参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对此,需要高校增强大学生日常政治信念教育、优化高校民主管理,并搭建政治参与实践平台,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学习政治理论并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进而优化政治参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璇,冯生.提高高校思政课大班制授课的实效性研究[J/OL].现代交际,2017-06-14.
[2]赵翠翠.略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OL].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4-24.
作者简介:
蒋篁(1986.10—),性别:女,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