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获取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这是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默会知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践教学;高职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推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今社会对掌握网站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实践操作技能,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这是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默会知识及其特点[3]
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或称缄默知识、隐性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感到有时候对某些知识会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对于这种知识的真正研究,便是从波兰尼提出“默会知识”概念后开始的。
默会知识有如下特点:(1)非逻辑性。默会知识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对其进行逻辑说明。(2)非公共性。默会知识是一种连知识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它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明显缺乏公共性,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3)非批判性。默会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不能够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4)情景性。默会知识的获得与某种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其发挥作用也是与这种问题的“再现”或“类比”相连。(5)文化性。默会知识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默会知识“体系”。对于跨文化交流,在注意显性的社会规则的同时更要注意那些默会的社会规则。(6)层次性。根据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被表达的程度,它可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二、默会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不可漠视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还是一个使默会知识明确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掌握必要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而高职学生要获取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关键是通过对具体实践行为的观察、模仿和体验,而并非语言的传递。也就是说,“实践知识只能通过身体化活动的参与才能被个人所默会地掌握。”因此,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指向实践行动的教学改革[2]。
三、基于默会知识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操作才能掌握相关技能。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是这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一,突出“学徒制”的实践教学形式。波兰尼认为师徒关系是传递默会知识最有效的形式,指出“一种无法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范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范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教师需利用假期时间下企业,加强与计算机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真正的工作环境,使作为“学徒”的高职学生在工作环境现场通过观察、体悟、模仿、实践,不断地从顶岗实习单位“师傅”那里获得许多难以言传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4]。
第二,推行“情境体验”的教学模式。与通过明确推理方式获得显性知识不同,默会知识的有效掌握依赖于认识主体在一定情境中的身体感官与理性直觉。因此,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情境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默会知识营造认知环境和载体。如实践教学所采用的案例项目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工作,并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如有些学生协助教师制作网络教学课件和精品课程建设,还有些学生参与校园网内容的设计、更新和维护等。这些学生通过实践应用,不但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制作网页的系统性和艺术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做好辅助性的工作,扮演好老师、客户、项目经理等多重角色[5]。
第三,实施“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教学策略[1]。研究表明,默会知识的习得过程离不开沟通与分享,离不开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如在“课程设计”实训环节,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实训题目,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题目可有4~5人完成,并在其中指定一名负责人,让负责人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各个成员的身上,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体验真正的项目开发过程,小组成员各尽所能又能相互学习,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
第四,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话交流。默会知识很难流动,它只有在显性化或被他人吸收、利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人际互动学习中才便于其生成与获得。在网站开发实践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单独进行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观点与学生交流,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的见解显现出来,促使学生个体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默会知识资源上,使之显性化,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共享,从而便于默会知识的生成、获得。
实践教学质量决定应用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对《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建立更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殷兆燕,崔毓娟.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4-66.
[2]杨林生,牟惠康.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研究[J].国外职业教育,2009(1):27-30.
[3]谢春祥.论默会知识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J].广西教育,2009(8):18-19.
[4]刘谦.网页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教学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240.
[5]彭昕.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9):168-169.
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义乌工商学院机电信息分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关键词】默会知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践教学;高职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推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今社会对掌握网站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实践操作技能,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这是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默会知识及其特点[3]
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或称缄默知识、隐性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感到有时候对某些知识会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对于这种知识的真正研究,便是从波兰尼提出“默会知识”概念后开始的。
默会知识有如下特点:(1)非逻辑性。默会知识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对其进行逻辑说明。(2)非公共性。默会知识是一种连知识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它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明显缺乏公共性,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3)非批判性。默会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不能够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4)情景性。默会知识的获得与某种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其发挥作用也是与这种问题的“再现”或“类比”相连。(5)文化性。默会知识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默会知识“体系”。对于跨文化交流,在注意显性的社会规则的同时更要注意那些默会的社会规则。(6)层次性。根据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被表达的程度,它可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二、默会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不可漠视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还是一个使默会知识明确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掌握必要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而高职学生要获取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关键是通过对具体实践行为的观察、模仿和体验,而并非语言的传递。也就是说,“实践知识只能通过身体化活动的参与才能被个人所默会地掌握。”因此,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指向实践行动的教学改革[2]。
三、基于默会知识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操作才能掌握相关技能。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是这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一,突出“学徒制”的实践教学形式。波兰尼认为师徒关系是传递默会知识最有效的形式,指出“一种无法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范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范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教师需利用假期时间下企业,加强与计算机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真正的工作环境,使作为“学徒”的高职学生在工作环境现场通过观察、体悟、模仿、实践,不断地从顶岗实习单位“师傅”那里获得许多难以言传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4]。
第二,推行“情境体验”的教学模式。与通过明确推理方式获得显性知识不同,默会知识的有效掌握依赖于认识主体在一定情境中的身体感官与理性直觉。因此,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与学生未来工作的职业情境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默会知识营造认知环境和载体。如实践教学所采用的案例项目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工作,并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如有些学生协助教师制作网络教学课件和精品课程建设,还有些学生参与校园网内容的设计、更新和维护等。这些学生通过实践应用,不但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制作网页的系统性和艺术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做好辅助性的工作,扮演好老师、客户、项目经理等多重角色[5]。
第三,实施“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教学策略[1]。研究表明,默会知识的习得过程离不开沟通与分享,离不开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我们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如在“课程设计”实训环节,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实训题目,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题目可有4~5人完成,并在其中指定一名负责人,让负责人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各个成员的身上,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体验真正的项目开发过程,小组成员各尽所能又能相互学习,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
第四,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话交流。默会知识很难流动,它只有在显性化或被他人吸收、利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人际互动学习中才便于其生成与获得。在网站开发实践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单独进行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观点与学生交流,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的见解显现出来,促使学生个体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默会知识资源上,使之显性化,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共享,从而便于默会知识的生成、获得。
实践教学质量决定应用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对《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建立更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殷兆燕,崔毓娟.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4-66.
[2]杨林生,牟惠康.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研究[J].国外职业教育,2009(1):27-30.
[3]谢春祥.论默会知识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J].广西教育,2009(8):18-19.
[4]刘谦.网页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教学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240.
[5]彭昕.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9):168-169.
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义乌工商学院机电信息分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