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降低动物疫病侵害,成为目前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产业发展中,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动物养殖种类增多、动物之间接触频繁,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蔓延,而且很多饲养管理人员没有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机制,对动物疫情防控认知不到位,很容易加重动物疫病的传播蔓延。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导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论述降低养殖动物疾病侵害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1.020
0 引言
我国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一系列先进的养殖技术应用其中,极大提高了动物养殖效率。但在广大基层地区,很多养殖户的科学养殖理念并不完善,扩大养殖规模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盲目注重扩大动物养殖数量,并没有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动物防控机制和方案,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促进规模的增大和品种的增多,同时所面临的动物疫病防控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很容易加重传播范围,导致大批量动物发病,造成严重的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降低动物养殖中疾病的侵害,就成为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1 发病因素
1.1 人為因素
人为因素是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和常见因素。在发展动物养殖中,养殖户盲目注重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动物疫情防控,动物疫情发生后,也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和防控,普遍存在随意用药、胡乱用药的现象,很多疾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加重,造成严重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外,养殖户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有些养殖场建造不合理,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潮湿不堪,通风不良,很容易加重有毒有害气体积累,给多种致病原的繁殖、生产、传播提供条件[1]。在养殖场建造中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养殖场内部没有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导致养殖场的整体排污通风不顺畅,极大增加动物患传染性疾病的概率。在养殖场饲养管理中,很多养殖户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患病的饲养管理人员随意进出养殖舍,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区域。由于上述多种人为因素的存在,导致养殖场的动物疫病难以控制,一旦养殖场出现动物疫病后会快速传播,流行蔓延到整个养殖区域,造成严重危害。
1.2 环境因素
在动物养殖中,环境不良也是导致动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理念,养殖密度过大,动物群体之间相互接触很容易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另外,在有限的空间内养殖过量的动物,导致动物排出的粪便不断积累,在短时间内污染整个养殖环境,由于养殖户没有构建完善的卫生清理机制和卫生消毒机制,粪便在养殖舍内大量堆积发酵,产生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某些有毒有害气体还会不断刺激动物的呼吸道黏膜,导致上呼吸道黏膜的保护功能下降,当出现严重损伤后,某些病原就会通过呼吸道侵人机体,随着血液循环向整个机体流动,造成严重危害。此外,养殖环境不当还会给动物造成严重的刺激,导致动物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对多种致病原因的抵抗性不足,很容易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
1.3 动物自身因素
一些动物在出生或者生长阶段, 自身会携带某些致病原,通过母体遗传给下一代。由于养殖户普遍存在药物使用不当、药物使用过量的现象,导致致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增强,致病原变异能力增强,很多疫病呈现新的流行特点[2]。同时,养殖场疫苗免疫频率增加,很多存在典型临床症状的患病动物数量逐渐减少,动物隐性感染、慢性感染的现象十分常见,很多动物感染致病原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呈现隐性经过,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如果不能做好这类动物的检疫检验工作,患病动物就会与健康动物频繁接触,导致疫病频繁发生、频繁传播,造成严重危害。另外,养殖户不合理的严重行为也是造成新疫病在养殖场传播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2 措施
2.1 强化动物防疫
国家和地方动物防疫部门应高度重视基层地区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提高饲养人员的科学防疫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动物防疫工作,以期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严格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法规的要求开展动物养殖工作,定期对动物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卫生清洁和清理,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保证动物抗体水平达标。在疫苗免疫接种前应该确保疫苗质量合格、接种程序规范,提高动物的基础免疫能力,降低动物疫病发病率。
2.2 严格控制养殖规模
动物种类和动物数量不断增多,给新型动物疫病传播蔓延提供了条件,为防范动物疫病的传播流行,给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饲养管理人员应该注意控制动物养殖数量,避免过多养殖动物,确保每只动物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3],有利于提高动物的机体抵抗能力,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动物之间相互接触导致疫病传播。
2.3 做好动物隔离工作
在日常养殖中要密切观察动物的采食情况、饮水情况、排便情况及精神状态,一旦发现疑似患病动物,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将患病动物从群体中挑选出来,单独隔离养殖,并将病情上报,进行严格的诊断和检查,确诊动物疾病类型后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防控,保证对症下药,避免胡乱使用药物,造成致病原耐药性升高。同时,在疫病流行高发期,还应该做好未发病动物的预防工作,通过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预防药物,提高动物机体的抵抗能力,避免传染性疾病在动物群体中快速传播蔓延。
2.4 注重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疫病防控意识
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中,疫病传播流行和养殖人员的疫病防控意识有密切联系。作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动物疫病合理防控的重要性,必须学习全新的动物防疫理念,根据市场要求和畜牧改革发展策略,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无公害养殖,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有效管理,做好养殖场粪污污染物及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重点做好养殖场环境卫生控制工作,定期清理养殖场,保证整个养殖区域的清洁卫生[4]。进入冬春季节后,在保障圈舍防寒保暖的基础上,应该强化通风换气,保障养殖场内部空气流通顺畅,避免细菌病毒滋生繁殖。养殖场内部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机制,定期更换消毒剂,定期对养殖场内外部环境饲养用具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保证整个养殖场环境卫生良好,为动物生长提供一个健康、舒适、整洁的环境。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畜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向现代化与企业化方向发展中,做好动物疫病防治问题,成为目前很多畜牧工作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为有效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就需要深入分析影响动物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的致病原因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动物抗体水平达标,保证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 诸葛福豪.季顺.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方法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1):44.
[2] 曲红军.张松昌.动物疾病在畜牧养殖的病因和控防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6,37(9):50-51.
[3] 刘晶莹,刘珂飞.浅谈中西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上的结合应用[J].天津科技,2010, 37(1):92.
[4] 白桦.刘昌.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19, 35(7):32.
作者简介:崔晓(1969-),山东胶州人,本科,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饲料、兽药、畜牧、动物检疫以及屠宰等。
关键词: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1.020
0 引言
我国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一系列先进的养殖技术应用其中,极大提高了动物养殖效率。但在广大基层地区,很多养殖户的科学养殖理念并不完善,扩大养殖规模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盲目注重扩大动物养殖数量,并没有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动物防控机制和方案,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促进规模的增大和品种的增多,同时所面临的动物疫病防控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很容易加重传播范围,导致大批量动物发病,造成严重的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降低动物养殖中疾病的侵害,就成为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1 发病因素
1.1 人為因素
人为因素是导致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和常见因素。在发展动物养殖中,养殖户盲目注重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动物疫情防控,动物疫情发生后,也不能及时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治和防控,普遍存在随意用药、胡乱用药的现象,很多疾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加重,造成严重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外,养殖户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有些养殖场建造不合理,地势低洼,容易积水,潮湿不堪,通风不良,很容易加重有毒有害气体积累,给多种致病原的繁殖、生产、传播提供条件[1]。在养殖场建造中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养殖场内部没有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导致养殖场的整体排污通风不顺畅,极大增加动物患传染性疾病的概率。在养殖场饲养管理中,很多养殖户没有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患病的饲养管理人员随意进出养殖舍,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区域。由于上述多种人为因素的存在,导致养殖场的动物疫病难以控制,一旦养殖场出现动物疫病后会快速传播,流行蔓延到整个养殖区域,造成严重危害。
1.2 环境因素
在动物养殖中,环境不良也是导致动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理念,养殖密度过大,动物群体之间相互接触很容易加重致病原的传播蔓延。另外,在有限的空间内养殖过量的动物,导致动物排出的粪便不断积累,在短时间内污染整个养殖环境,由于养殖户没有构建完善的卫生清理机制和卫生消毒机制,粪便在养殖舍内大量堆积发酵,产生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某些有毒有害气体还会不断刺激动物的呼吸道黏膜,导致上呼吸道黏膜的保护功能下降,当出现严重损伤后,某些病原就会通过呼吸道侵人机体,随着血液循环向整个机体流动,造成严重危害。此外,养殖环境不当还会给动物造成严重的刺激,导致动物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对多种致病原因的抵抗性不足,很容易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
1.3 动物自身因素
一些动物在出生或者生长阶段, 自身会携带某些致病原,通过母体遗传给下一代。由于养殖户普遍存在药物使用不当、药物使用过量的现象,导致致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增强,致病原变异能力增强,很多疫病呈现新的流行特点[2]。同时,养殖场疫苗免疫频率增加,很多存在典型临床症状的患病动物数量逐渐减少,动物隐性感染、慢性感染的现象十分常见,很多动物感染致病原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呈现隐性经过,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如果不能做好这类动物的检疫检验工作,患病动物就会与健康动物频繁接触,导致疫病频繁发生、频繁传播,造成严重危害。另外,养殖户不合理的严重行为也是造成新疫病在养殖场传播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2 措施
2.1 强化动物防疫
国家和地方动物防疫部门应高度重视基层地区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提高饲养人员的科学防疫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动物防疫工作,以期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严格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法规的要求开展动物养殖工作,定期对动物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卫生清洁和清理,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保证动物抗体水平达标。在疫苗免疫接种前应该确保疫苗质量合格、接种程序规范,提高动物的基础免疫能力,降低动物疫病发病率。
2.2 严格控制养殖规模
动物种类和动物数量不断增多,给新型动物疫病传播蔓延提供了条件,为防范动物疫病的传播流行,给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饲养管理人员应该注意控制动物养殖数量,避免过多养殖动物,确保每只动物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3],有利于提高动物的机体抵抗能力,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动物之间相互接触导致疫病传播。
2.3 做好动物隔离工作
在日常养殖中要密切观察动物的采食情况、饮水情况、排便情况及精神状态,一旦发现疑似患病动物,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将患病动物从群体中挑选出来,单独隔离养殖,并将病情上报,进行严格的诊断和检查,确诊动物疾病类型后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防控,保证对症下药,避免胡乱使用药物,造成致病原耐药性升高。同时,在疫病流行高发期,还应该做好未发病动物的预防工作,通过在饲料或饮用水中添加相应的预防药物,提高动物机体的抵抗能力,避免传染性疾病在动物群体中快速传播蔓延。
2.4 注重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疫病防控意识
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中,疫病传播流行和养殖人员的疫病防控意识有密切联系。作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动物疫病合理防控的重要性,必须学习全新的动物防疫理念,根据市场要求和畜牧改革发展策略,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无公害养殖,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有效管理,做好养殖场粪污污染物及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重点做好养殖场环境卫生控制工作,定期清理养殖场,保证整个养殖区域的清洁卫生[4]。进入冬春季节后,在保障圈舍防寒保暖的基础上,应该强化通风换气,保障养殖场内部空气流通顺畅,避免细菌病毒滋生繁殖。养殖场内部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机制,定期更换消毒剂,定期对养殖场内外部环境饲养用具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保证整个养殖场环境卫生良好,为动物生长提供一个健康、舒适、整洁的环境。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畜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向现代化与企业化方向发展中,做好动物疫病防治问题,成为目前很多畜牧工作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为有效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就需要深入分析影响动物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的致病原因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动物抗体水平达标,保证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 诸葛福豪.季顺.养殖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方法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1):44.
[2] 曲红军.张松昌.动物疾病在畜牧养殖的病因和控防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16,37(9):50-51.
[3] 刘晶莹,刘珂飞.浅谈中西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上的结合应用[J].天津科技,2010, 37(1):92.
[4] 白桦.刘昌.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19, 35(7):32.
作者简介:崔晓(1969-),山东胶州人,本科,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饲料、兽药、畜牧、动物检疫以及屠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