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性别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属性,男性女性之间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目标不仅是为学生授业解惑,更要在无形之中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性别差异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重点。历史教育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性施教,针对男女学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提出更妥帖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每位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么性别差异到底有什么表现?历史教学中要怎样利用性别差异趋利避害?
关键词:性别差异;高中历史;问题研究
一、 历史学习中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男性女性,是显性的、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而心理上的差异则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形成的,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现实等,男性并不一定具备社会认同的男性性格,比如“伪娘”就是在后天环境下性别扭曲的产物,女性也是同理。所以相比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心理上的性别差异是隐形的、可变的、复杂的。本文探讨的历史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是指与生理性别相一致的心理和外在表现,着重于不同之处。
(一)历史学习动机方面
学习动机就是能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动力。学习动机按层次分可以分为表面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三种。
有研究表明:男生在高一阶段主要以表面型学习动机为主,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深层型学习动机上升为主导动机。可能是因为高一时文理兼学,男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理科部分,历史这种需要记忆的科目男生并不是十分在意只要及格就好,后经文理分科,选择文科的男生对历史的态度是真正喜欢的,颠覆以往的敷衍态度,开始正确看待历史并认真学习。相对的,女生在高一阶段主要是成就型学习动机,而在高二高三阶段,表面型学习动机比例上升。据了解,女生在高一时凭借本身记忆能力强的优势在历史科目上能够取得高分自信心十足,而且刚进入高中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成就型学习动机占主体,但高二高三阶段,历史知识越来越系统化、高度概括化,对分析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女生的历史成绩开始下滑,丧失了在历史科目上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但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生又不能放弃,因此女生的主动动机就表现为表面型学习动机。(本文所写只是大体趋势,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
(二)历史学习策略方面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计划、有意识的制定的学习方案。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男生、女生的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但在具体的策略应用方面男女生各有千秋:在认知策略方面,女生更擅长利用复述和归纳整理的方法掌握新知识,而男生在高一时掌握新知识方面的学习策略不如女生熟络,至高二高三阶段,男生与女生在认知策略应用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男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方面强于女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相对男生而言,女生更擅长制定计划来学习历史课程,但应试策略方面,男生在试前更容易放松心态,轻松应考;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女生比较擅长设定时间表并按照设定好的计划行事,由于容易受外界影响在学习时能够自觉寻找比较安静的学习场所,且由于女生依赖性强遇到难题时倾向于向同学和老师请求帮助,而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即使制定了学习计划也并一定按照计划学习,随意性比较大,也因为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对学习场所也不加挑剔,遇到困难时更偏向于独立自主地完成。
(三)历史课堂交流方面
男生和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就大不相同,在学习活动中这种差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假如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会发现男生组比女生组更积极,男生会为了一个历史问题各抒己见,甚至争论的面红耳赤,而女生不会,女生更多的是阐述课本上的观念,即使是自己的观点,在阐述时也是温婉和善的,不会起强烈的冲突。他们自身就反映出这样的差别,老师对男生女生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若是基础知识题,女生回答的概率大,若是理解分析题,则男生回答的概率大。不管老师是有意还是无意区别对待,这都反映了老师对男生和女生在不同方面的肯定,而且老师在和男生交流时相对放松,可以嬉笑怒骂,但对女生更显小心翼翼,唯恐触动女生的敏感神经,也少会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这都与男生性格大大咧咧而女生性格细腻敏感的差异有关。
二、 針对性别差异进行有效历史教学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得知学生们的性别差异之后,教师们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细致一些,做到因性施教。因性施教不是消除性别差异,而是正视差异之后理智地进行因势利导,使男女学生的发展更健康、更全面。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克服性别刻板印象,正视性别差异。
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给予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提醒男生注意历史基础,女生注意上层建筑的修葺。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尤其是女生,引导学生们宽角度、多领域地思考问题,引导女生的归因模式,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补充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们不能改变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但可以加以补充,给学生们呈现一个更完整的历史框架,让学生们看到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女性正面内容,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等。这样,男生和女生的情感就能适时激发出来,通过同性人的作为更近距离地感受历史,消除历史遥不可及的误解。
(三)因性施教,实施性别互补教育。
班级由男生和女生共同组成,教师在因性施教的同时,也要注意两性各自的优缺点,男生比较注重宏观的方面,而女生心思比较细腻,因而在课堂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使男女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讨论,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本文从历史教育中性别差异问题的具体表现、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对性别差异问题做了论述,意为使人们了解男生和女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因性施教,扬长避短,不仅促进学生们历史成绩的提高,更能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历史学科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心理学与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性别差异;高中历史;问题研究
一、 历史学习中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
“性别差异”,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男性女性,是显性的、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而心理上的差异则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形成的,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现实等,男性并不一定具备社会认同的男性性格,比如“伪娘”就是在后天环境下性别扭曲的产物,女性也是同理。所以相比生理上的性别差异,心理上的性别差异是隐形的、可变的、复杂的。本文探讨的历史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是指与生理性别相一致的心理和外在表现,着重于不同之处。
(一)历史学习动机方面
学习动机就是能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动力。学习动机按层次分可以分为表面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三种。
有研究表明:男生在高一阶段主要以表面型学习动机为主,而随着年级的升高,深层型学习动机上升为主导动机。可能是因为高一时文理兼学,男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理科部分,历史这种需要记忆的科目男生并不是十分在意只要及格就好,后经文理分科,选择文科的男生对历史的态度是真正喜欢的,颠覆以往的敷衍态度,开始正确看待历史并认真学习。相对的,女生在高一阶段主要是成就型学习动机,而在高二高三阶段,表面型学习动机比例上升。据了解,女生在高一时凭借本身记忆能力强的优势在历史科目上能够取得高分自信心十足,而且刚进入高中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成就型学习动机占主体,但高二高三阶段,历史知识越来越系统化、高度概括化,对分析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女生的历史成绩开始下滑,丧失了在历史科目上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但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生又不能放弃,因此女生的主动动机就表现为表面型学习动机。(本文所写只是大体趋势,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
(二)历史学习策略方面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计划、有意识的制定的学习方案。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男生、女生的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但在具体的策略应用方面男女生各有千秋:在认知策略方面,女生更擅长利用复述和归纳整理的方法掌握新知识,而男生在高一时掌握新知识方面的学习策略不如女生熟络,至高二高三阶段,男生与女生在认知策略应用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男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方面强于女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相对男生而言,女生更擅长制定计划来学习历史课程,但应试策略方面,男生在试前更容易放松心态,轻松应考;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女生比较擅长设定时间表并按照设定好的计划行事,由于容易受外界影响在学习时能够自觉寻找比较安静的学习场所,且由于女生依赖性强遇到难题时倾向于向同学和老师请求帮助,而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即使制定了学习计划也并一定按照计划学习,随意性比较大,也因为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对学习场所也不加挑剔,遇到困难时更偏向于独立自主地完成。
(三)历史课堂交流方面
男生和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就大不相同,在学习活动中这种差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假如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你会发现男生组比女生组更积极,男生会为了一个历史问题各抒己见,甚至争论的面红耳赤,而女生不会,女生更多的是阐述课本上的观念,即使是自己的观点,在阐述时也是温婉和善的,不会起强烈的冲突。他们自身就反映出这样的差别,老师对男生女生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老师在课堂提问方面,若是基础知识题,女生回答的概率大,若是理解分析题,则男生回答的概率大。不管老师是有意还是无意区别对待,这都反映了老师对男生和女生在不同方面的肯定,而且老师在和男生交流时相对放松,可以嬉笑怒骂,但对女生更显小心翼翼,唯恐触动女生的敏感神经,也少会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这都与男生性格大大咧咧而女生性格细腻敏感的差异有关。
二、 針对性别差异进行有效历史教学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得知学生们的性别差异之后,教师们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细致一些,做到因性施教。因性施教不是消除性别差异,而是正视差异之后理智地进行因势利导,使男女学生的发展更健康、更全面。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克服性别刻板印象,正视性别差异。
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给予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提醒男生注意历史基础,女生注意上层建筑的修葺。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尤其是女生,引导学生们宽角度、多领域地思考问题,引导女生的归因模式,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补充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们不能改变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但可以加以补充,给学生们呈现一个更完整的历史框架,让学生们看到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女性正面内容,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等。这样,男生和女生的情感就能适时激发出来,通过同性人的作为更近距离地感受历史,消除历史遥不可及的误解。
(三)因性施教,实施性别互补教育。
班级由男生和女生共同组成,教师在因性施教的同时,也要注意两性各自的优缺点,男生比较注重宏观的方面,而女生心思比较细腻,因而在课堂活动中要有意识地使男女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讨论,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本文从历史教育中性别差异问题的具体表现、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对性别差异问题做了论述,意为使人们了解男生和女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因性施教,扬长避短,不仅促进学生们历史成绩的提高,更能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历史学科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心理学与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