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可以看做是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数学现象进行“解读”的过程。学生的已有经验对课堂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做到“有备而来"。
一、调查分析,读懂经验
学情分析是备课方案和课堂实施有效的起点。它促使老师全面客观地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让老师正视学生原有的基础,并以发展的眼光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了解并读懂学生有哪些已有经验,对后面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我们又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教学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前,我们选择了两道前测题:第一题是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89页例2类似的问题:家电城原来有一批电冰箱,又运来28台,卖出43台以后,还剩17台,这个家电城原来有多少台电冰箱?从主观判断上,我们认为这一题比较容易倒推,并且为学生提供了整理好的示意图:原来?台→运来28台→卖出43台→还剩17台。我们想了解学生在顺着理好关系的情况下能否进行倒推。第二题是与例1相类似的问题:明明和青青原来一共有30本故事书,明明给青青4本后,两人的故事书正好同样多。两人原来各有多少本故事书?通过这道题,我们想了解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有多少同学具备倒推的能力,他们会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统计:第一题48人正确,正确率80%。第二题52人正确,正确率86.7%,两题都正确的33人,占51.7%,两题都错有7人,占11.7%。其中有一些同学用了画线段图、示意图、方程等方法整理信息。第二题做对的同学都能说出怎么想的。有的同学虽然做错了,但想法中有合理的成分。极少数同学理不清数量之间关系从而无法倒推。
通过以上学情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倒推的能力,但对于信息整理的意识不强,方法也不明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意识,并让其学会整理。
二、集中呈现,感知经验
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现状是不同的,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的认知经验,并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享受经验成功的同时感知大量的块状信息,生成即时性的经验,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不断修正与调整。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十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教师问:你们能把倒推的想法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时用到了许多方法,如文字摘录式的、数字符号式的、画图式的,这时教师就用小剪刀把这些不同的想法一一剪下一齐放在投影上,让学生观察。这种集中呈现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呈现一种、讨论一种的呆板做法,使学生集中感知了丰富的信息,产生思维冲击。学生在观察中对比,从对比中进行自我调整与反思。
三、引导聚焦,提升经验
学生的已有经验往往是模糊的,有时是停留在形式与表面的,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不断地从别人好的想法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抽象与概括。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解答后,教师适时地问:“刚才大家所用的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通过自觉对比与反思,学生感觉到:虽然整理的形式不同,但都要倒过来想,从现在倒推到原来,要倒着推,一定要顺着理。用哪一种方法整理更简单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练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其中第二幅图:有的学生用切割再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表示为10/16,有的学生把中间正方形旋转认为可以变成边长是3格的正方形,表示为9/16,还有的学生根据空白部分拼成6格,推算涂色部分占10/16也就是5/8。教师及时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正确?然后比较两图在表示涂色部分时都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经过问题聚焦,凸显了关键处,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求涂色部分可以从空白部分思考,这也是一种转化。
四、辨析感悟,内化经验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一个自我感悟与内化的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呈现后,教师不予评论,而是将这些想法作为学生辨析与感悟的材料。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学生有的用线段图整理,有的学生直接列式:25×2 1=51,老师让学生观察线段图来判断这样计算对不对?学生在数形结合下发现这样计算不正确,应该用25 1=26才是原来的一半,再用26×2=52。有的同学又发现每一个一半里都有一个25和1只要用刚才算到的51再加1就行了。通过辨析与反思,学生再一次感悟到顺着推理的重要性,同时积累和内化了经验。
可见,如果教师能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来设计课堂教学,那么学生将不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一、调查分析,读懂经验
学情分析是备课方案和课堂实施有效的起点。它促使老师全面客观地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让老师正视学生原有的基础,并以发展的眼光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了解并读懂学生有哪些已有经验,对后面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我们又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教学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前,我们选择了两道前测题:第一题是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89页例2类似的问题:家电城原来有一批电冰箱,又运来28台,卖出43台以后,还剩17台,这个家电城原来有多少台电冰箱?从主观判断上,我们认为这一题比较容易倒推,并且为学生提供了整理好的示意图:原来?台→运来28台→卖出43台→还剩17台。我们想了解学生在顺着理好关系的情况下能否进行倒推。第二题是与例1相类似的问题:明明和青青原来一共有30本故事书,明明给青青4本后,两人的故事书正好同样多。两人原来各有多少本故事书?通过这道题,我们想了解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有多少同学具备倒推的能力,他们会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统计:第一题48人正确,正确率80%。第二题52人正确,正确率86.7%,两题都正确的33人,占51.7%,两题都错有7人,占11.7%。其中有一些同学用了画线段图、示意图、方程等方法整理信息。第二题做对的同学都能说出怎么想的。有的同学虽然做错了,但想法中有合理的成分。极少数同学理不清数量之间关系从而无法倒推。
通过以上学情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倒推的能力,但对于信息整理的意识不强,方法也不明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意识,并让其学会整理。
二、集中呈现,感知经验
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现状是不同的,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的认知经验,并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享受经验成功的同时感知大量的块状信息,生成即时性的经验,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不断修正与调整。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十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教师问:你们能把倒推的想法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时用到了许多方法,如文字摘录式的、数字符号式的、画图式的,这时教师就用小剪刀把这些不同的想法一一剪下一齐放在投影上,让学生观察。这种集中呈现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呈现一种、讨论一种的呆板做法,使学生集中感知了丰富的信息,产生思维冲击。学生在观察中对比,从对比中进行自我调整与反思。
三、引导聚焦,提升经验
学生的已有经验往往是模糊的,有时是停留在形式与表面的,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不断地从别人好的想法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抽象与概括。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當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解答后,教师适时地问:“刚才大家所用的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通过自觉对比与反思,学生感觉到:虽然整理的形式不同,但都要倒过来想,从现在倒推到原来,要倒着推,一定要顺着理。用哪一种方法整理更简单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练习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其中第二幅图:有的学生用切割再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表示为10/16,有的学生把中间正方形旋转认为可以变成边长是3格的正方形,表示为9/16,还有的学生根据空白部分拼成6格,推算涂色部分占10/16也就是5/8。教师及时提问:“你认为哪一种正确?然后比较两图在表示涂色部分时都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经过问题聚焦,凸显了关键处,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求涂色部分可以从空白部分思考,这也是一种转化。
四、辨析感悟,内化经验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一个自我感悟与内化的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呈现后,教师不予评论,而是将这些想法作为学生辨析与感悟的材料。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学生有的用线段图整理,有的学生直接列式:25×2 1=51,老师让学生观察线段图来判断这样计算对不对?学生在数形结合下发现这样计算不正确,应该用25 1=26才是原来的一半,再用26×2=52。有的同学又发现每一个一半里都有一个25和1只要用刚才算到的51再加1就行了。通过辨析与反思,学生再一次感悟到顺着推理的重要性,同时积累和内化了经验。
可见,如果教师能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来设计课堂教学,那么学生将不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