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激发问题意识,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营造民主氛围,适度、适时评价,培养自信心,使学生乐问、常问。
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使用激励性、鼓励性话语,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不管答对与否,提出什么问题和看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让学生懂得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消除紧张感,才会感到自由和安全,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大胆提出问题,出现奇思妙想,培养出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间互相提问,合作讨论,共同参与,充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为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们可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注重学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潜移默化,教会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如何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对于实际问题,应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相关”、“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几何问题可引导学生问 “怎样获得这个条件”、“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而复习课中,可引导学生问“这部分知识的体系是怎样的”、“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几何基本图形有哪些”等等。不同情境下,针对不同的知识,提问的方法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掌握提问的诀窍。常用的方法有:⑴因果分析法。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了这个结论。⑵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⑶扩大成果法。所得到的结论、公式、定理能不能推广、引申,得到更为一般的规律和事实。⑷特殊化方法。把得到的结论放到特殊的环境中,看看能不能成立,会出现什么新的现象。⑸变化条件结论法。改变问题的某个条件,看看结论有什么变化,或者改变结论,看看条件如何变化。⑹逆反思考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思考会怎样,思考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由结论能不能推出条件。⑺实验观察法。从动手操作,实验结果中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用这些方法进行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如:在讲二次函数每每类问题时,我出示题目: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 500千克; 销售单价每涨1元, 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回答以下问题:(1)设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 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改编,可以改变条件,也可以改变问题。学生针对第(1)个问题有以下变式:(1)把“设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x元”改为“设销售单价每千克涨x元”。(2)把“销售单价每涨1元, 月销售量就減少10千克”改为“销售单价每涨3元, 月销售量就减少20千克”。(3)把“销售单价每涨1元, 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的文字条件改为表格和图像的形式等。只通过这一道题,学生的变式把常见的每每类的题型全都涵盖了,让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出题方式和求解方法都有了透彻深入的理解。
四、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探索更多的问题。
我们一直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数学课堂。如,在学习完《科学记数法》这一节,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整理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较大的数,并把这些数记录下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收集较大的数,如:光的速度是300000000米/秒,太阳的半径约为696295千米,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0000升水等一系列数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激发问题意识,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营造民主氛围,适度、适时评价,培养自信心,使学生乐问、常问。
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使用激励性、鼓励性话语,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不管答对与否,提出什么问题和看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让学生懂得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消除紧张感,才会感到自由和安全,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大胆提出问题,出现奇思妙想,培养出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间互相提问,合作讨论,共同参与,充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为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们可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注重学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潜移默化,教会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如何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对于实际问题,应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相关”、“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几何问题可引导学生问 “怎样获得这个条件”、“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而复习课中,可引导学生问“这部分知识的体系是怎样的”、“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几何基本图形有哪些”等等。不同情境下,针对不同的知识,提问的方法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掌握提问的诀窍。常用的方法有:⑴因果分析法。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了这个结论。⑵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⑶扩大成果法。所得到的结论、公式、定理能不能推广、引申,得到更为一般的规律和事实。⑷特殊化方法。把得到的结论放到特殊的环境中,看看能不能成立,会出现什么新的现象。⑸变化条件结论法。改变问题的某个条件,看看结论有什么变化,或者改变结论,看看条件如何变化。⑹逆反思考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思考会怎样,思考命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由结论能不能推出条件。⑺实验观察法。从动手操作,实验结果中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用这些方法进行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如:在讲二次函数每每类问题时,我出示题目: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 500千克; 销售单价每涨1元, 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回答以下问题:(1)设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 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改编,可以改变条件,也可以改变问题。学生针对第(1)个问题有以下变式:(1)把“设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x元”改为“设销售单价每千克涨x元”。(2)把“销售单价每涨1元, 月销售量就減少10千克”改为“销售单价每涨3元, 月销售量就减少20千克”。(3)把“销售单价每涨1元, 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的文字条件改为表格和图像的形式等。只通过这一道题,学生的变式把常见的每每类的题型全都涵盖了,让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出题方式和求解方法都有了透彻深入的理解。
四、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探索更多的问题。
我们一直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数学课堂。如,在学习完《科学记数法》这一节,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整理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较大的数,并把这些数记录下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收集较大的数,如:光的速度是300000000米/秒,太阳的半径约为696295千米,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0000升水等一系列数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