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实验法和同伴提名相结合的方式,对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及其与同伴关系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儿社会规则认知水平能够预测其同伴关系的水平。(2)社会规则认知在幼儿性别差异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3)幼儿同伴关系性别差异显著。
【关键词】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同伴关系;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3-0038-05
本文所指的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以及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情绪的社会化。同伴交往的经验还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儿童同伴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受家庭、父母、教师和同伴的影响,也受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对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社会认知中的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与儿童同伴关系相关性的研究,已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发现,3~4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1〕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儿童的同伴互动经验也有密切的联系。〔2〕但是,有关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层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及其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以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幼儿教育提供参考。
本研究假设为:4~5岁幼儿的受欢迎程度与其社会规则认知(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相关显著,4~5岁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水平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存在性别差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班及大班幼儿共80名,平均年龄为4岁11个月,年龄范围在4岁3个月到5岁8个月。其中男孩40名,女孩40名。(二)研究材料
参照前人研究,〔3,4〕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事件各三例进行测查,并通过图片加以表现。
违反道德规则的事件有:小明正在搭积木,一个小朋友过来弄翻了小明搭的积木,小明非常生气,很想打这个小朋友;小红很想和小兰一起玩皮球,可是小兰不想和小红一起玩球,只想自己玩球;大家都在排队荡秋千,小刚跑来也想荡秋千,但是他没有排队。
违反习俗规则的事件有:小峰玩好了玩具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箱;其他小朋友都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只有小倩没有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在老师组织活动时,小亮拿出口袋里的零食吃了起来。
(三)研究过程
1.社会规则认知的测查
以个别测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者先简要介绍测查程序,然后随机呈现6个故事。在确认幼儿理解了每个故事后,对每个故事提出四个问题。
(1)你认为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下面哪个表情能代表你的看法呢?向幼儿呈现四张不同表情的图片:笑脸(表示很高兴),有点儿皱眉的脸(表示有点不高兴),嘴巴朝下撇的脸(表示有点儿生气)和怒视的脸(表示非常生气)。在幼儿回答问题前,确认幼儿明白每种表情的含义,能熟练说明怎样使用这些图片。
(2)你觉得他/她这么做该不该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惩罚?是受很多惩罚还是受一点点惩罚?
(3)如果老师和别的小朋友都没有发现他/她这么做,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
(4)如果是在家里或是别的地方,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
2.同伴关系的测查
测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进行。每次施测前,向幼儿介绍主试,之后主试与幼儿一起活动,使幼儿熟悉自己,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幼儿与主试熟悉后,将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中时,主试选取活动室的一角(在该处幼儿可看到全班同伴,但能有效避免受其他小朋友干扰),随机逐一请来幼儿提问。正式提问前,检查幼儿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以确认其理解了问题和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时,先让幼儿仔细观察活动中的小朋友,然后请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和班上哪三个小朋友玩,并进一步逐一询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朋友?”
(四)编码
社会规则认知的评分主要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得分、习俗规则认知得分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三个部分。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道德事件的各题目分数之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习俗事件的各题目分数之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之和。
各题目的计分方式为:问题1,计分从1(表示很高兴)至4(表示很生气),分四个级别;问题2,计分从0(表示不受惩罚)至2(表示受很多惩罚),分三个级别;问题3和问题4,计分都从0(表示是)至1(表示不是),分两个级别。
参照前人研究,〔5〕问题1主要根据幼儿对待某行为的态度进行评分,我们将其定为严重性维度;问题2主要涉及某行为是否应受到惩罚及惩罚的程度,我们将其定为惩罚性维度;问题3是幼儿对规则的看法,我们将其定为规则依赖性维度;问题4主要根据不同地点是否会发生某行为来进行测查,我们将其定为普遍性维度。
同伴关系的评分,根据被试受到的提名次数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Z分数转换。
(五)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性别差异检验。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信度效度检验
信度:本研究中的社会规则认知实验经过统计分析,α系数为0.8124,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表1中的数据表明,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与各维度呈相关水平,表明本实验有良好的效度。 (二)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
研究发现,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相关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社会规则认知能力越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越好;社会规则认知能力差的幼儿,其同伴关系相对也差。其次,道德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能力越强,同伴关系越好。再次,习俗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幼儿的习俗规则认知能力越强,其同伴关系越好,详见表2。
为进一步探讨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及其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我们以社会规则认知为自变量,以同伴关系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数据呈线性变化,二是因变量呈正态分布。
首先,对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检验,观察数据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线性变化。
其次,对同伴关系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因变量呈正态分布。
根据图1、2所示,该数据适合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4~5岁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成绩与其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自变量“社会规则认知”是一个显著的预测源。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同伴关系=0.149×社会规则认知-5.39,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三)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社会规则认知主要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两个方面。T检验结果显示,在总的社会规则认知上,男孩平均得分36.225,女孩平均得分37.1;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两方面男孩得分都低于女孩。尽管女孩在社会规则认知方面得分均高于男孩,但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4~5岁幼儿在社会规则认知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四)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性别差异显著
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同伴关系得分均值为-1.864,女孩同伴关系得分均值为0.2962。女孩的同伴关系得分要高于男孩,并且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5),即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性别差异显著,女孩比男孩更易受欢迎。
三、讨论
(一)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社会规则认知和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都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幼儿社会规则认知水平能够预测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水平。国外有研究也表明幼儿同伴地位与其社会规则认知间存在显著性相关,〔6〕这一结论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游戏因素。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程度不同,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执行就会有差异。实验发现,同伴关系较好的幼儿基本不发生游戏中的不分享、不排队行为,他们会明确告诉你那样做是不对的,即使不是在幼儿园也不可以。同伴关系较差的幼儿则认为不分享、不排队的行为是允许的,尤其是不在幼儿园的时候。社会规则认知不同的幼儿,在同伴游戏活动中会有不同表现,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
其二,成人的态度。生活中我们对于懂礼貌、遵守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幼儿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对于不遵守社会规则的幼儿则可能予以批评或表示不满,这种行为有时是明显的,有时不明显。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在幼儿同伴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态度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了教师,其他成人的态度也会潜在地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
其三,同伴。同伴间的交往经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交往规则的认知会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活动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有研究发现,比起成人,幼儿对于同伴的道德违背行为更为敏感。〔7〕
(二)不同性别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4~5岁幼儿在总的社会规则认知方面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鉴于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规则认知性别差异检验的研究较少,这一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论证。
社会规则认知的学习可以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开展。幼儿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因此幼儿学习社会规则主要在幼儿园和家庭当中。研究发现,大多数幼儿在看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后,都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不对的”“那是错的”,等等,这与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内幼儿园多以集体活动为主,社会规则教育融入在游戏或集体教学活动中,因此对男女幼儿的社会规则教育在内容和程度上是基本相同的。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及教育投入没有性别差异,因此,男女幼儿在社会规则认知发展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性别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国外有研究也认为,男女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差异,并认为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优于男孩。〔8〕国内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叶晓璐通过对150名5岁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女孩更容易被同伴接纳,也更容易受欢迎。〔9〕
同伴关系的发展影响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幼儿在同伴关系上的性别差异对幼儿发展也有不同影响。女孩的同伴关系优于男孩,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男孩的吵吵闹闹,女孩会更文静一些,也更能遵守幼儿园里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因此幼儿园里懂事听话的女孩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此外,考虑到幼儿社会行为方面的因素,男女在同伴关系上的差异也可能受到幼儿行为特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各个年龄班幼儿都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10〕男孩喜欢和男孩玩,女孩喜欢和女孩玩,这种同性同伴交往也会影响到幼儿各自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男孩更倾向于在公共场合开展集体游戏,女孩之间的交往则更强调合作和语言交流,〔11〕因此男孩之间多发生打闹乃至大喊大叫等行为,女孩间的交流则更多的是言语交流和规则协调。 四、教育建议
(一)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社会规则教育
社会规则认知作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同伴关系及其社会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不仅要进行言语引导,而且要身体力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俗规则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有环境的相对性和可改变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地教育幼儿注意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不同习俗规则,如在中国男人是不穿裙子的,但在苏格兰文化里是允许的。道德规则不同于习俗规则,具有强制性、不可改变性,因此在教育幼儿遵守道德规则时,应讲清楚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则,让幼儿充分意识到规则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去遵守规则。此外,父母应经常与幼儿园交流,家园教育一致才有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二)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社会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幼儿的同伴关系越好,因此,幼儿园教育也应重视对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的培养。幼儿园教育与游戏密不可分,可以充分利用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权威、同伴的影响和集体力量的约束等对儿童的意志、个性、情感、兴趣和社会规则的认知进行培养和提升。〔12〕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遵守相应的规则来对幼儿进行社会规则教育,这种做法切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学习、掌握和迁移。总之,幼儿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是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扩展的,因此,对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应从日常生活着手,家园教育同步进行。
(三)重视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幼儿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女孩的同伴关系水平显著高于男孩。因此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幼儿特别是男孩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应充分意识到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其次,应给幼儿同伴交往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适当参与幼儿与其同伴间的游戏。家长可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同伴交往技能,鼓励幼儿独立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冲突。教师也应重视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不仅要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平和,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同伴关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活动。面对幼儿的冲突,教师要适时适当介入,既给予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又防止幼儿间矛盾的激化。
参考文献:
〔1〕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10(4):418-427.
〔3〕NOBES G,PAWSON C.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ules and social status〔J〕.Merrill Palmer Quarterly,2003,49(1):77-99.
〔4〕JENNIFER A, SANDERSON, MICHAEL SIEGAL.Conceptions of moral and social rules in rejected and nonrejected preschooler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88,17(1):66-72.
〔5〕〔7〕SMETANA J G.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Consistencies and variations in children’s moral and social judgments〔M〕//M KILLEN, J G SMETANA.(eds.)Handbook of moral development.Mahwah,NJ,U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6:119-153.
〔6〕TISAK MARIE S,TURIEL ELLIOT.Variation in seriousness of transgressions and children’s moral and conventional concep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3):352-357.
〔8〕CHUNG TSAI-YEN, ASHER STEVEN R.Children’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6,42(1):125-147.
〔9〕叶晓璐.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特点及教育启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3):101-104.
〔10〕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9/340(7/8):72-75.
〔11〕MACCOBY E E.Gender as a social categor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6):755-765.
〔12〕岳训涛.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特点与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2,(11):58-59.
【关键词】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同伴关系;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3-0038-05
本文所指的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以及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儿童情绪的社会化。同伴交往的经验还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儿童同伴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受家庭、父母、教师和同伴的影响,也受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对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社会认知中的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与儿童同伴关系相关性的研究,已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发现,3~4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1〕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儿童的同伴互动经验也有密切的联系。〔2〕但是,有关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层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及其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以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幼儿教育提供参考。
本研究假设为:4~5岁幼儿的受欢迎程度与其社会规则认知(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相关显著,4~5岁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水平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存在性别差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班及大班幼儿共80名,平均年龄为4岁11个月,年龄范围在4岁3个月到5岁8个月。其中男孩40名,女孩40名。(二)研究材料
参照前人研究,〔3,4〕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事件各三例进行测查,并通过图片加以表现。
违反道德规则的事件有:小明正在搭积木,一个小朋友过来弄翻了小明搭的积木,小明非常生气,很想打这个小朋友;小红很想和小兰一起玩皮球,可是小兰不想和小红一起玩球,只想自己玩球;大家都在排队荡秋千,小刚跑来也想荡秋千,但是他没有排队。
违反习俗规则的事件有:小峰玩好了玩具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箱;其他小朋友都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只有小倩没有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在老师组织活动时,小亮拿出口袋里的零食吃了起来。
(三)研究过程
1.社会规则认知的测查
以个别测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者先简要介绍测查程序,然后随机呈现6个故事。在确认幼儿理解了每个故事后,对每个故事提出四个问题。
(1)你认为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下面哪个表情能代表你的看法呢?向幼儿呈现四张不同表情的图片:笑脸(表示很高兴),有点儿皱眉的脸(表示有点不高兴),嘴巴朝下撇的脸(表示有点儿生气)和怒视的脸(表示非常生气)。在幼儿回答问题前,确认幼儿明白每种表情的含义,能熟练说明怎样使用这些图片。
(2)你觉得他/她这么做该不该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惩罚?是受很多惩罚还是受一点点惩罚?
(3)如果老师和别的小朋友都没有发现他/她这么做,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
(4)如果是在家里或是别的地方,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
2.同伴关系的测查
测查在幼儿自由活动时进行。每次施测前,向幼儿介绍主试,之后主试与幼儿一起活动,使幼儿熟悉自己,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幼儿与主试熟悉后,将注意力转移到活动中时,主试选取活动室的一角(在该处幼儿可看到全班同伴,但能有效避免受其他小朋友干扰),随机逐一请来幼儿提问。正式提问前,检查幼儿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以确认其理解了问题和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时,先让幼儿仔细观察活动中的小朋友,然后请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和班上哪三个小朋友玩,并进一步逐一询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朋友?”
(四)编码
社会规则认知的评分主要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得分、习俗规则认知得分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三个部分。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道德事件的各题目分数之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习俗事件的各题目分数之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之和。
各题目的计分方式为:问题1,计分从1(表示很高兴)至4(表示很生气),分四个级别;问题2,计分从0(表示不受惩罚)至2(表示受很多惩罚),分三个级别;问题3和问题4,计分都从0(表示是)至1(表示不是),分两个级别。
参照前人研究,〔5〕问题1主要根据幼儿对待某行为的态度进行评分,我们将其定为严重性维度;问题2主要涉及某行为是否应受到惩罚及惩罚的程度,我们将其定为惩罚性维度;问题3是幼儿对规则的看法,我们将其定为规则依赖性维度;问题4主要根据不同地点是否会发生某行为来进行测查,我们将其定为普遍性维度。
同伴关系的评分,根据被试受到的提名次数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Z分数转换。
(五)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性别差异检验。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信度效度检验
信度:本研究中的社会规则认知实验经过统计分析,α系数为0.8124,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表1中的数据表明,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与各维度呈相关水平,表明本实验有良好的效度。 (二)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
研究发现,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相关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社会规则认知能力越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越好;社会规则认知能力差的幼儿,其同伴关系相对也差。其次,道德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能力越强,同伴关系越好。再次,习俗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幼儿的习俗规则认知能力越强,其同伴关系越好,详见表2。
为进一步探讨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及其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我们以社会规则认知为自变量,以同伴关系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数据呈线性变化,二是因变量呈正态分布。
首先,对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检验,观察数据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线性变化。
其次,对同伴关系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因变量呈正态分布。
根据图1、2所示,该数据适合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4~5岁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成绩与其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自变量“社会规则认知”是一个显著的预测源。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同伴关系=0.149×社会规则认知-5.39,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三)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社会规则认知主要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两个方面。T检验结果显示,在总的社会规则认知上,男孩平均得分36.225,女孩平均得分37.1;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两方面男孩得分都低于女孩。尽管女孩在社会规则认知方面得分均高于男孩,但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4~5岁幼儿在社会规则认知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四)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性别差异显著
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同伴关系得分均值为-1.864,女孩同伴关系得分均值为0.2962。女孩的同伴关系得分要高于男孩,并且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5),即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性别差异显著,女孩比男孩更易受欢迎。
三、讨论
(一)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社会规则认知和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都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幼儿社会规则认知水平能够预测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水平。国外有研究也表明幼儿同伴地位与其社会规则认知间存在显著性相关,〔6〕这一结论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游戏因素。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程度不同,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执行就会有差异。实验发现,同伴关系较好的幼儿基本不发生游戏中的不分享、不排队行为,他们会明确告诉你那样做是不对的,即使不是在幼儿园也不可以。同伴关系较差的幼儿则认为不分享、不排队的行为是允许的,尤其是不在幼儿园的时候。社会规则认知不同的幼儿,在同伴游戏活动中会有不同表现,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
其二,成人的态度。生活中我们对于懂礼貌、遵守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幼儿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对于不遵守社会规则的幼儿则可能予以批评或表示不满,这种行为有时是明显的,有时不明显。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在幼儿同伴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态度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了教师,其他成人的态度也会潜在地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
其三,同伴。同伴间的交往经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交往规则的认知会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活动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有研究发现,比起成人,幼儿对于同伴的道德违背行为更为敏感。〔7〕
(二)不同性别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4~5岁幼儿在总的社会规则认知方面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鉴于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规则认知性别差异检验的研究较少,这一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论证。
社会规则认知的学习可以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开展。幼儿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因此幼儿学习社会规则主要在幼儿园和家庭当中。研究发现,大多数幼儿在看到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后,都会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不对的”“那是错的”,等等,这与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内幼儿园多以集体活动为主,社会规则教育融入在游戏或集体教学活动中,因此对男女幼儿的社会规则教育在内容和程度上是基本相同的。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及教育投入没有性别差异,因此,男女幼儿在社会规则认知发展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性别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本研究结果表明,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国外有研究也认为,男女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差异,并认为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优于男孩。〔8〕国内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叶晓璐通过对150名5岁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女孩更容易被同伴接纳,也更容易受欢迎。〔9〕
同伴关系的发展影响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幼儿在同伴关系上的性别差异对幼儿发展也有不同影响。女孩的同伴关系优于男孩,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男孩的吵吵闹闹,女孩会更文静一些,也更能遵守幼儿园里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因此幼儿园里懂事听话的女孩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此外,考虑到幼儿社会行为方面的因素,男女在同伴关系上的差异也可能受到幼儿行为特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各个年龄班幼儿都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10〕男孩喜欢和男孩玩,女孩喜欢和女孩玩,这种同性同伴交往也会影响到幼儿各自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男孩更倾向于在公共场合开展集体游戏,女孩之间的交往则更强调合作和语言交流,〔11〕因此男孩之间多发生打闹乃至大喊大叫等行为,女孩间的交流则更多的是言语交流和规则协调。 四、教育建议
(一)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社会规则教育
社会规则认知作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同伴关系及其社会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规则意识,不仅要进行言语引导,而且要身体力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俗规则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有环境的相对性和可改变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地教育幼儿注意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不同习俗规则,如在中国男人是不穿裙子的,但在苏格兰文化里是允许的。道德规则不同于习俗规则,具有强制性、不可改变性,因此在教育幼儿遵守道德规则时,应讲清楚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则,让幼儿充分意识到规则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去遵守规则。此外,父母应经常与幼儿园交流,家园教育一致才有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二)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社会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幼儿的同伴关系越好,因此,幼儿园教育也应重视对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的培养。幼儿园教育与游戏密不可分,可以充分利用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权威、同伴的影响和集体力量的约束等对儿童的意志、个性、情感、兴趣和社会规则的认知进行培养和提升。〔12〕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遵守相应的规则来对幼儿进行社会规则教育,这种做法切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学习、掌握和迁移。总之,幼儿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是由近及远,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扩展的,因此,对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应从日常生活着手,家园教育同步进行。
(三)重视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幼儿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女孩的同伴关系水平显著高于男孩。因此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幼儿特别是男孩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应充分意识到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其次,应给幼儿同伴交往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适当参与幼儿与其同伴间的游戏。家长可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同伴交往技能,鼓励幼儿独立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冲突。教师也应重视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不仅要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平和,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同伴关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活动。面对幼儿的冲突,教师要适时适当介入,既给予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又防止幼儿间矛盾的激化。
参考文献:
〔1〕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10(4):418-427.
〔3〕NOBES G,PAWSON C.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ules and social status〔J〕.Merrill Palmer Quarterly,2003,49(1):77-99.
〔4〕JENNIFER A, SANDERSON, MICHAEL SIEGAL.Conceptions of moral and social rules in rejected and nonrejected preschooler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1988,17(1):66-72.
〔5〕〔7〕SMETANA J G.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Consistencies and variations in children’s moral and social judgments〔M〕//M KILLEN, J G SMETANA.(eds.)Handbook of moral development.Mahwah,NJ,U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6:119-153.
〔6〕TISAK MARIE S,TURIEL ELLIOT.Variation in seriousness of transgressions and children’s moral and conventional concept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3):352-357.
〔8〕CHUNG TSAI-YEN, ASHER STEVEN R.Children’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06,42(1):125-147.
〔9〕叶晓璐.儿童同伴关系的性别特点及教育启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3):101-104.
〔10〕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9/340(7/8):72-75.
〔11〕MACCOBY E E.Gender as a social categor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8,24(6):755-765.
〔12〕岳训涛.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特点与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2,(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