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设置要看“就业率”的脸色?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hz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一份文件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以就业率这一指标来提出如此硬招,无疑给高校专业设置施加了压力。尽管这一规定的初衷是想提高高校专业质量,从而引导高校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实现优胜劣汰,良性发展。然而,对高校专业设置采用如此规定是否妥帖,还是引来一片议论。
  就业率当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大而无当的高等教育,确实需要和市场,时代对接。然而,在教育改革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旦“矫枉”,往往就容易“过正”。找不到工作当然不光彩,但比找不到工作更不光彩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教不出能就业的学生。问题是,这和专业本身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叫嚣着“就业率高”的学校,培养的难道就一定都是社会栋梁吗?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关系还是需要及时厘清:一者,大学固然不能离开就业率,但是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要将就业率写在“脸上”?社会需要产业工人,也需要浪漫诗人,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需要天马行空的梦想家——这个一刀切的“60%”,在捍卫社会“骨架”的时候,会不会误伤了滋养国民精神的“血肉”?二者,就业率的根本,其实并不仅仅在于大学教育,更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个社会能为就业者提供的岗位是既定的,在就业问题上,关键不是所谓“就业观念”,而是“供岗能力”。
  大学教育不能沦为职业教育
  大学教育适度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学生就业和高校专业的科学设置。但是,以就业率来淘汰、停招专业则有些过犹不及。这适用于职业教育,但并不适用于大学教育。
  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大学教育,一般说来,包括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通识教育旨在让学生培养基本能力与素养:技能教育则指职业化、技能化、功利化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大学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就业,用“就业率指挥棒“来指导大学教育,很可能让大学变技校,让大学教育异化为职业教育。
  应该看到,教育是育人的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商品生产具有根本性不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市场就业作为招生的计划和导向,只会陷入市场经济的庸俗化境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需要长期积累,不可能像普通的商品一样临时产出。
  从教育与市场的对接特点来看,无论国内国外,应用学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紧俏,而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这种状况普遍存在着。而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基础,基础学科的发展对应用学科的提升影响巨大。如果基础学科人才后继乏人,应用学科的人才同样也会枯竭,只是时间问题。
  针对这一特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学科在就业上占劣势而引发招生困境和人才危机的态势,从而有意向基础学科倾斜。一方面加大基础学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对就读于基础学科的学生给予补贴和就业扶持,尽力避免基础学科因后继无人而影响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种种措施,体现的正是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和站高望远的谋略。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经过持续多年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增长很快,与社会在一定时期接纳能力形成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社会普遍感觉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催生了学生被逼与单位签就业协议、不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等隐性失业问题,一些高校漂亮的就业率数字屡屡引发舆论的口水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就业率为标准调整招生计划,是否会加剧高校的就业率数据注水?
  近些年来,部分高校过分注重就业而盲目跟风设专业的乱象,早就引起社会批评。当学计算机的学生就业好,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当财经专业的学生就业好,于是又有很多高校开设财经专业。这种不根据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和积累、却以市场就业导向为指挥棒来开设专业,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水平自然受到影响。这到底是社会之福还是社会之祸?如今,以就业率60%的硬指标来调整招生的要求,对高校自己根据市场就业来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的行为,无异于是加了一把火。
  在文化更加多元的今天,以就业定招生的办法令我们不无忧虑地猜想:当所有的高校都只开设社会就业热的专业,而一些对如考古、稀有的文字语言等专业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在不远的某一天,是否再也找不到自己喜好的专业?而这些学科知识以及文明,是否也会因无人延续而从这块土地上加速消失。
  专业无冷热,不能“随行就市”
  就业率达不到,专业成了千夫所指,要解决就业问题,拿专业开刀并不是上上策,其实,一门专业是没有冷热之分的,专业与专业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当我们对待专业的问题时,不应以人流的密集度来区分哪个专业热门,哪个专业冷门,哪个专业有前景,哪个专业没前景,我们应理智地去分析,去辨别。对待冷专业,我们不应以少人去读或没前景而不选这门专业,其实我们更应看到希望。
  专业的“冷”和“热”都是针对就业而言的,专业本身无所谓冷热。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研究考古学和研究经济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特定的领域进行研究。学校也绝对不会因为研究领域的不同而给经济法教授较之考古学教授更高的工资。可是,热门专业毕竟是热门专业,研究的人总会比冷门专业多,所以要想出学术成果的话,难度自然更大。考古学教授在数量上绝对比法学教授少,但是,可能50个法学学者当中只有一个教授,而10个考古学学者当中就有一个教授了。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毕业以后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并不取决于他的专业是否热门,而是取决于他在专业学习中是否已经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做到了这一点的大学生而言,专业的冷门和热门其实已经毫无意义了。
  以绝对数字化主义而设置大学的专业,试图使其“随行就市”,这种做法无疑是天真可笑的。按照这种逻辑,像哲学、马列主义,哲学、考古等“冷门”专业,就业率一直不高,那么,是否应该全部取消呢?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推理,对于那些当下流行的厚黑学,博彩等时髦专业,是不是应该变成高校的“主打”或“首席”专业呢?
  就业率并不能准确反映专业的社会需求
  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开店也叫就业。还有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被迫“零工资”就业。更有不少学校挟毕业证发放大权以令就业率,逼追学生上交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书”,或者报告学生自主创业,以期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分到一杯羹。虽然教育部多次表态严肃查处 就业率造假,但是,就业率造假已是公开的“秘密”。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竟然高达90.7%,公众却普遍质疑其真实性,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太多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是“被就业”的。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说,孝感学院以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相要挟,逼学生找单位盖章抬高就业率。这个二本院校的就业率超过了90%,部分院系接近100%。尽管该校表示,将核查实际就业率,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结果不了了之。焦点访谈也成了“沉没的声音”。
  现实的情况是,教育部一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一面又加大就业率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就业率高低成了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决定专业去留的硬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何况,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就业声誉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这显然不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就业率造假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又加上“就业率低停招”这道紧箍咒,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之路上会不会越走越远?
  就业难也反映了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就业不理想,并非全是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错,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关。况且,就业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的专业,不意味着明年、后年、四年以后仍然“滞销”。今年就业率高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依旧风景独好。如果专业设置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大学专业设置岂不成了“变色龙”?
  就业率不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唯一风向标
  全国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可高校毕竟不是职业学校,就业率不是高校办学的唯一标准。若为了提高就业率,在专业设置上也搞“末位淘汰”,就舍本逐末,大错特错了。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为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亦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而现在的高校盛行的却是实用主义,专业设置追求就业率,教学培养功利化,完全与蔡校长的要求背道而驰。教育部是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竞也提出如此功利的要求,实在令人惋惜。
  高校中就业率低的专业都是些基础学科,像哲学、历史学、数学等等。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根本,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其它实用学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难以创造价值。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跟国内高校功利之风盛行,不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有很大关系。
  其实,就业率这个数字存在多少猫腻,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在“被就业”的号召下,再偏的专业就业率也能上60%。高校为了不让专业被取消,只好在学生“被就业”上加把劲。所以教育部出台的这个规定,本身就是“自欺欺人”,不单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反倒会让本就不实的就业率变得更加无趣。
  把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归结为专业不好是非常肤浅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重在看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也应放在能力培养上。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专业并无好坏之分,自己感兴趣,才会去钻研,才会出成绩。高校还是应在教书育人多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再古老的专业也能经世致用。
  所谓的“因就业难的专业停招”的举措,其实更隐藏着对社会发展动力的巨大伤害。可以想见的是,那些因为就业率低迷而需要被停招的专业,多会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专业的社会价值虽然暂时无法“折现”,甚至就读者也不是就业浪潮中受欢迎的群体,不过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倘若让这些基础性的学科因为就业困难而停招,它必将会造成一个时代人才的断层,这种无形的“底座损失”,远非“看得见的就业率”可以弥补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便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也以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为最高理想,相对超越社会现实。高等教育要就业,但也要为社会提供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编辑王琳琳)
其他文献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各单位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资料与其他数据的真实与完整,保证本单位经营管理方针的执行,利用单位内部财务分工,而形成的各岗位、各环节的相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中国白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神州八号飞船与在轨等待34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依靠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电视摄像机的引导,经历了捕获、缓冲。拉近、锁紧的过程,最终实现连接,形成组合体。入轨后距天宫一号1万公里左右的神舟八号,跨越了近130万公里追逐历程。神舟八号追上以7.8公里/秒高
期刊
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的经济,而一个企业的生命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显得越来越脆弱,随时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筑行业劳保基金统筹管理工作,是维护建筑企业工人的合法权益,深化建筑企业改革,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la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得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形成使企业蒙受经济损
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助于延年益寿.不过,要想收到一定的健身效果,运动应达到一定的量,也就是说,运动时对人体应有一定的“刺激”,如身体发热,心
纵观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企业高管的离职、跳槽或升迁,其中既包括本土汽车企业的高层,也有合资汽车企业与外资汽车企业的高级管理者。  据中国汽车咨询中心网统计,截至6月25日奇瑞高层的整体换班止,今年上半年已有40余名车企高管发生变动,其中有20余位是一把手,共涉及30余家车企,且在发生人事更迭的高管中,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超过半数。  另据统计,在这40余名职位发生变动的车企高管中,有近20名高管直接负责
企业面对竞争,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路,不得不面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购,已成为当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居高不下,已成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适
银行会计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从组织会计核算,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编制会计报表、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会计风险。本文阐述了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