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赎的一道光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g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的文字,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思想上的专注与深度。他的《我与地坛》精神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读。教材节选了原作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一节尤为重要,可以把它作为全文的导读。这一节里出现了三次景物描写,在“逃避——为什么活——怎样活”的思考中逐渐展开,其中大有文章。我们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心语,从而走近作者,体悟作者及其文字的思想光辉,深入探究文本的精神价值。
  景中之理
  地坛是封建时代皇帝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可是在史铁生眼前,却是“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四百多年了,地坛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用自己的盛衰际遇启示人们:人活于世,有起必有伏,有辉煌必会有痛苦和落寞;不必去怨恨,也无可怨恨;唯一能做的就是如地坛中“茂盛得自在坦荡”的老柏树、野草荒藤,在时间的窄缝里,活出自己最原始、最野蛮的姿态。那一轮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的太阳,不正暗示着作者开始愿意停下来,将思维转向另一端,去发现落日正在“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吗?
  当史铁生在园子里百无聊赖地驱赶那些“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时,地坛赋予这些小生命启示意义:蜂儿如一朵小雾,努力扇动着翅膀,非常努力、非常认真的样子,直到可以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好像一个智者在思考人生,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果断决绝;瓢虫爬累了歇一歇,用“升空”的方式更有高度地继续前行;就连那个空无一物的蝉蜕,也诉说着这只已经飞升的虫子蛰伏地底的艰苦过程。甚至是没有生命的露水,也“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就算“轰然坠地”,也能“摔开万道金光”。“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里的这些生命,都在世间活出了自己的模样,努力、积极、淡然、不悔……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价值。正是这种生命之美,指引作者走出困境。
  最后就是解决“怎样活”了。作者发现时间改变不了生命的永恒:落日下,坎坷是灿烂的;最落寞时,有雨燕的高歌;最寒冷的冬天雪地,有孩子的脚印,无畏且美好;古柏在时间的侵蚀下变得苍黑,却依旧镇静;暴雨骤临时有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忽至、早霜来临,落叶飘摇,却给人一种“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让人愿意去接受、回味。生命中最消沉、痛苦的地方,也存在着最动人的颜色、最嘹亮的声音与最醇厚的味道。地坛里的“他们”用时间证明了苦难之美,让作者明白:有黑暗,才会有光明;有缺陷,才凸显健康的美好。
  景中之忆
  进一步,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地坛是否真的那么神奇,可以拯救一个如此不幸的人?如果可以,那么天底下的苦难众生岂不是皆可到地坛寻找希望,获得新生?
  作者对地坛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情感。这也是标题不拟为“我的地坛之旅”的原因。地坛之于作者,更多的是扮演着知音、亲人、朋友的角色。
  首先来看看地坛的姿态。地坛在迎接作者来临时“等待……等待……”,中间还“剥蚀了……淡褪了……”,非如此无法让那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静下心来接受他。地坛是如此小心翼翼,如此想去呵护这个可怜人。这让我想起了作者在《秋天的怀念》里描写的那个“她”: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此时的小心翼翼、呵护备至,不就是那个地坛的原型吗?
  再来看看地坛给予作者的启发、鼓舞。《秋天的怀念》中,母亲让史铁生去北海看菊花,某种程度上是想让“我”通过菊花的意象去体悟生命的坚韧与高贵。母亲得了肝病,常“整夜整夜睡不了觉”,但她一直忍着,还鼓励作者要“好好儿活”。一直到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才对这些有了深刻的体会。
  还有一个人,也用自己的乐观坚强支撑着史铁生,她就是陈希米。丈夫双腿截瘫,后又患尿毒症,每周透析三四次。陈希米用自己乐观的笑容鼓舞着丈夫。陈村在《去找史铁生》中称她的笑为“天使的笑,忘忧的笑,来去自由的笑”。她把爱情当作信仰,用尽全力来理解丈夫,让史铁生体会到“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让这个“职业是生病”的作家“没有理由再装殉道者”,用写作的方式实现了自己思想上的站立。
  有如地坛几十年如一日的陪伴和感化,母亲和妻子都在用生命理解、陪伴和感化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史铁生也是幸运的。疾病和痛苦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最美好、最宝贵的感情。
  其实不仅仅是母亲与妻子,还有很多的“他们”,就像地坛的那些渺小的小昆虫们一般,这些人卑微,甚至不幸,但他们都如史铁生黑色生命里的一盏盏暖色明灯,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同形式与意义。比如那对从中年变成老年的夫妻;比如那个始终奔跑着,总是没办法拿到名次,却又不放弃的朋友;比如那位一直歌唱着的年轻人;还有那个漂亮的智障女孩……
  景中之志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继续思考:地坛之景甚多,史铁生为何独独选择文中那些寻常之物?
  这就涉及一个景物描写的“公理”——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自然是有所选择的,而这选择的依据便是记忆。用史铁生在《记忆与印象》中的话来说,就是“印象”。这种印象“根据着记忆,又改变着记忆。这改变既由于今天与往日的距离,又由于今天与往日的相遇”。可见,是先有了距离、相遇和改变,才产生这印象。地坛中的景语,是史铁生内心已经具有的求生意志的观照。这种意志在《我与地坛》后文中,作者称之为“欲望”。大自然奥秘无穷,需要一颗坚韧的心灵主动去读取其中的积极密码。史铁生是先看到了自己,才有了这心中的地坛。
  在这个精神家园中,有一个“园神”。就像命中注定的,史铁生不幸残废了,可他偏要在这种非人力可改的宿命之中做点什么。他找到了地坛,想清楚了“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与磨难……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人在反抗宿命的过程中,才能最深刻地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伟大。就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浮士德式文化模式”時所言,生命的意义在于阻碍的克服。阻碍越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便更要强大,生命力也因之越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越大。
  因此,史铁生便是一个解剖自己的苦痛,拯救自己也给予读者力量的人。“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给史铁生的颁奖辞)地坛之旅其实就是史铁生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这自我救赎的文字,如一道道金色的光,指引着世间众多的苦命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來,中国科技蒸蒸日上,北斗五十五颗卫星的成功组网以及5G技术的领先发展等无不彰显“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蜕变升级。国产商品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大众购买国货的热情,华为手机日益受到追捧便是显著的例子。支持国产、购买国货当然是好事,但像江苏某酒业公司那样,以文件的形式强制要求员工购买国产手机,不准使用苹果手机,并以辞退相威胁,就不免令人啼笑皆非了。  我认为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爱国行为,实则对
期刊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
期刊
我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天,我离开居住的小城去往异地;那天,是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我身穿一件素白的羽绒服,蜷缩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汽油味伴着车身的颠簸,我胃里的食物蠢蠢欲动。我努力克制着呕吐,脑子里时不时地浮现前些日子的一些记忆碎片。  “你到底想不想参加?”小瞳指着网上某名校的招生启事问。  “我?没想过。”十六七岁的少年往往羞于公开自己的梦想,因为它们虽然美丽却特别易碎。  “去试
期刊
很多人认为“亲眼目睹”中,“目”即为“亲眼”,再加“亲眼”,犯了語意重复的语病。  如果单以语义重复予以否定,也许过于武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很多成语都属于语义重复,如:“半夜三更”“推贤进士”“招贤纳士”“文过饰非”“欺君罔上”“待人接物”“移风易俗”“改头换面”“黎民百姓”“苦思冥想”……我们并没有因为语义重复而否定它们,弃置不用。  如果说重复就是累赘,那文言文中也有一大批词语
期刊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  尽管语言平易无奇,摩西、柏拉图、弥尔顿之所以成为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乃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個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在天才的著
期刊
很多很多次想起你。  从书山里茫然抬眼的时候;拼命掩饰自己悲伤的时候;从喧闹的体艺馆里走出来,撞见天幕上数十颗银亮的小星星安静闪耀、月华无声泻下的时候。  离开你后,我是孤独且寂寞的。  毕业的时候不觉伤感,却不知它早已蓄成一个幽深的水库,日日夜夜细水长流。回忆起往日,首先跳出的画面竟然是一个极平常的下午,那天天气晴暖,林荫道两旁的树枝叶繁茂,我们身穿白色校服,脚步轻快得像踏在云上。  我们十月份
期刊
火烧黄鳝  田间稻秧葱绿时,清水之下的黑泥上,可见一些小圆孔。把食指伸进,沿洞而行,不多时就會触到一个滑腻东西,那就是黄鳝。用手指紧紧扣住它,提出洞来,黄鳝就到手了。  把黄鳝洗干净,丢进旺火中。不久后,便可掏出来,用青草把草灰擦去后,便可享用清香的鳝肉。这种吃法多少有些野,最好是折根桑枝条把它串起来,提回家中。清洗处理后,母亲把鳝鱼肉放进南瓜叶中,舀上一匙胡豆瓣,剁上几丝生姜,再包好放进土灶中,
期刊
青春是一场盛夏的雷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青春是一曲悠扬的歌声,美妙动听,余音绕梁;青春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去书写绚丽的篇章。  青春年少的我们,冲动,桀骜不驯,充满激情和活力,渴望独立又依赖父母。我们沐浴着温柔的夏风,心中有着茁壮成长的渴望。我们希望如曹操一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叱咤风云,有政治家的胸襟、軍事家的谋略、诗人的浪漫,成就一番伟业!  郭沫若说:“人世间,比青春还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
期刊
溪流从山间穿过,它的道路是弯曲的。它很少跟拦路石闹脾气,它如一位成熟稳重的中年男子,遇到拦路的石块便绕道而行。偶尔脾气来了,它也会往石头上冲撞,可发现自己比不过后,便机灵地拐个弯。左转右转,弯弯曲曲,百转千回之后,它实现了奔流万里入海的梦想。  有人说,溪流是在向石块妥协,如此退让不可取。謬矣!对手过于强大时,退让饱含智慧——既保全自己又有利于到达目的地。况且,弯曲的经历,会磨炼自己、提升能力。倘
期刊
近来“凡尔赛”“凡尔赛文学”“凡学”等词语高频出现于网络,多个机构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都有“凡尔赛文学”。所谓“凡尔赛文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而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也称“凡学”。其特征表现为: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比如:  (1)我今年科研做得不够好,只在《自然》和《科学》上发了两篇论文。  (2)今天去珠宝店看了看价格,700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