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全世界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巴西、委内瑞拉、印度、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梅德韦杰夫展现自己“柔软身段”的同时,他也从来没有忘记展现自己“强悍果敢”的一面。
近十年来,俄罗斯对国际局势的变幻都持观望态度,这使得国际舞台只成为美国一家的“独角戏”。然而,最近人们突然发现,俄罗斯又重新以悄无声包的方式在各个战略方向回归了。确切地说,这是梅德韦杰夫出任俄国总统以来的一个新动向。
在过去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全世界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无论是拉美的巴西、委内瑞拉,还是亚洲的印度与中国,或者是欧洲的法国、丹麦、挪威、奥地利和乌克兰等国,都留下了这位俄罗斯总统的足迹。而数周前梅德韦杰夫造访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更让世人看到了俄罗斯“大国归来”的强烈冲动。
梅氏掌外交 俄国斯大国归来
从2008年梅德韦杰夫上任俄罗斯总统之后,人们都将他与总理普京看做一个组合,并认为两人将执行一种务实的治国理念,因此“生意人梅普”的说法不胫而走。
近两年来,针对俄罗斯愈演愈烈的“双头政治”现象,俄罗斯媒体反问道:“如果作为总理的普京掌管国家外交政策、控制区域援助和财政资源,以及修改宪法的权力等,那么还要梅德韦杰夫做什么呢?难道梅德韦杰夫只有签署命令的权力吗?”
美国《商业周刊》报道说,“梅德韦杰夫现在正在挣扎着走出普京的阴影,正试图开辟俄罗斯新的外交政策进程,为此他四处出击”。
梅德韦杰夫上台之前,俄罗斯一直实行的是普京的“硬汉外交”,导致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十分低迷。
据俄媒体报道,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出生在圣彼得堡并在那里长大,但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却不同。普京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而梅德韦杰夫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因此,二人相比较而言,在西方看来,梅德韦杰夫比普京更理想主义一些。
于是,在新外交思维的指引下梅德韦杰夫斩获颇丰。
2010年6月中旬,梅德韦杰夫便在乌克兰“得手”。最近几年乌克兰的自由派领导人一直企图将俄罗斯的势力逐出黑海地区。然而,2010年2月,乌克兰突然在大选中“变脸”一一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击败了亲西方的季莫申科当选新总理。
面对乌克兰的政治“新版图”,梅德韦杰夫心领神会,在2010年6月向乌克兰送上大礼——与乌克兰签署了“俄乌天然气协议”,决定以低价的形式向乌克兰输送天然气,但条件是乌克兰必须允许俄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期限再延长25年。
随后,俄罗斯又趁热打铁,将眼光瞄准亚洲。在与印度领导人的会晤中,梅德韦杰夫表示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因而“俄罗斯没有理由不重视印度”。而在访问中国的时候,梅德韦杰夫则表示“俄罗斯一直重视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仅如此,在俄罗斯的一再要求下,“东亚峰会”也决定在2011年的峰会上正式邀请俄加入,从而使得俄罗斯的影响力扩展到远东和太平洋一带。
然而,最让人“刮目相看”的还是最近俄罗斯重返阿富汗的举动。其实,自从1989年2月15日苏军撤离阿富汗之后,喀布尔一直都是俄罗斯人的伤心地。然而,近期俄罗斯却借着联合反毒品行动而重返了阿富汗。
西方媒体对此议论纷纷。“显然,俄罗斯准备填补这一地区的真空,因为美国军队准备于2011年开始撤出阿富汗,”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对俄罗斯的举动非常生气”。
然而,与大部分西方媒体的想象完全相反,2010年11月2曰,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却给梅德韦杰夫打来热情洋溢的电话说:“两国要不断扩大联合行动的规模,并且还要不断提高合作的水平,以便处理阿富汗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问题。”
“硬”外交的中的“软”身段
西方的一些俄国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的新外交已经实践了约半年时间。无论是应对吉尔吉斯斯坦危机,还是伊朗核问题,以及前不久的美俄间谍风波,都能从俄罗斯柔软的外交身段中看出外交新思维的影子。
2010年4月,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治动荡,国家处于暴乱的无政府状态。新上台的政府一再要求俄罗斯出兵帮助维持秩序,但俄罗斯一直持观望态度,最后梅德韦杰夫总统出来表态说,“俄罗斯并没有出兵的打算,并且也没有必要”。
在对待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的举动也让西方感到“震惊”。过去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主张通过和平对话来解决问题,因此对西方国家倡议的制裁方案一直相当抵触。然而,最近半年以来,俄罗斯对伊政策在梅德韦杰夫的领导下简直“变了个样”——不仅高调批评伊朗的核野心,而且还与西方国家一道积极酝酿对伊朗的新制裁。
2010年7月12日,在与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之后,梅德韦杰夫公开对新闻界表示“虽然伊朗是俄罗斯的积极贸易伙伴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将对伊朗发展核计划的行为视而不见”。
不过,最让外界感到俄罗斯“终于变了”的例子是对于美俄间谍风波的处理。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仅3天之后,6月28日美国司法部便给了梅德韦杰夫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一高调宣布抓捕了11名俄罗斯间谍。尽管后来的消息说是美国情报部门中的保守派精心策划了这一阴谋,目的是反对奥巴马的对俄政策,但这次大规模的抓捕行动毕竟也让梅德韦杰夫“脸上无光”。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梅德韦杰夫非但没有为之“恼火”,反而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的时候给奥巴马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在信中,梅德韦杰夫祝所有的美国人民“成功、繁荣”,而“一切尝试破坏两国关系的企图,都将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梅德韦杰夫正在努力地确立“俄罗斯在改变”的形象。对此,奥巴马也曾经蓄意地吹捧梅德韦杰夫是西方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之_。就在2009年7月奥巴马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他还故意地降低与普京会晤的级别。而美国媒体也心照不宣,向来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打压普京,而对待梅德韦杰夫却是温柔谦和的态度。
“如果俄罗斯新外交取得良好效果,并开始为俄罗斯内政外交打开局面,无疑将为梅德韦杰夫加分”,在中国社科院的孙壮志研究员看来,“普京的强硬外交路线在俄罗斯其实是充满争议的”。
新外交为梅氏和俄罗斯加分
据西方披露,俄罗斯新的外交战略表明,俄罗斯也正像美国一样采取“巧实力”外交,从此俄罗斯外交政策将放弃所谓“敌”、“友”国家的判断,将尽力致力于俄罗斯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以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目标。
“这个事实表明,俄罗斯的外交转向只是一种外交策略的转型,并不是真的要将自己变成一个西方的力量”,在新华社世界研究中心的盛世良研究员看来,“俄罗斯一些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变”。
不过,与普京的强悍不同,梅德韦杰夫一直温文尔雅,给外界一种“柔软”的感觉。在2009年5月俄罗斯与欧盟的峰会中,梅德韦杰夫面对欧盟批评其人权纪录的时候甚至一直保持沉默。
然而,在梅德韦杰夫展现自己“柔软身段”的同时,他也从来没有忘记展现自己“强悍果敢”的一面。比如,在前一段时间,梅德韦杰夫强调说自己将踏上南千岛群岛的时候,日本方面给予了罕见的强烈抗议。一时间,俄罗斯与日本僵持不下,外交关系岌岌可危。
面对日本方面的施压,2010年11月1日,南千岛群岛大雪纷飞,梅德韦杰夫仍身穿羽绒服与岛上居民亲切会面,并再次强调说南千岛群岛是“俄罗斯非常重要的领土”。
“从梅德韦杰夫的一系列动向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外交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不断向外界展现自己柔软的一面;但在另一个方面它却不放过展现自己‘硬实力’的机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王立纲称。“现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柔中有硬,硬中有柔’,显然这将更加有利于俄罗斯走向世界,也将向世界展现一个与过去不一样的新兴大国的形象”。
近十年来,俄罗斯对国际局势的变幻都持观望态度,这使得国际舞台只成为美国一家的“独角戏”。然而,最近人们突然发现,俄罗斯又重新以悄无声包的方式在各个战略方向回归了。确切地说,这是梅德韦杰夫出任俄国总统以来的一个新动向。
在过去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全世界展开了密集的外交活动。无论是拉美的巴西、委内瑞拉,还是亚洲的印度与中国,或者是欧洲的法国、丹麦、挪威、奥地利和乌克兰等国,都留下了这位俄罗斯总统的足迹。而数周前梅德韦杰夫造访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更让世人看到了俄罗斯“大国归来”的强烈冲动。
梅氏掌外交 俄国斯大国归来
从2008年梅德韦杰夫上任俄罗斯总统之后,人们都将他与总理普京看做一个组合,并认为两人将执行一种务实的治国理念,因此“生意人梅普”的说法不胫而走。
近两年来,针对俄罗斯愈演愈烈的“双头政治”现象,俄罗斯媒体反问道:“如果作为总理的普京掌管国家外交政策、控制区域援助和财政资源,以及修改宪法的权力等,那么还要梅德韦杰夫做什么呢?难道梅德韦杰夫只有签署命令的权力吗?”
美国《商业周刊》报道说,“梅德韦杰夫现在正在挣扎着走出普京的阴影,正试图开辟俄罗斯新的外交政策进程,为此他四处出击”。
梅德韦杰夫上台之前,俄罗斯一直实行的是普京的“硬汉外交”,导致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十分低迷。
据俄媒体报道,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出生在圣彼得堡并在那里长大,但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却不同。普京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而梅德韦杰夫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因此,二人相比较而言,在西方看来,梅德韦杰夫比普京更理想主义一些。
于是,在新外交思维的指引下梅德韦杰夫斩获颇丰。
2010年6月中旬,梅德韦杰夫便在乌克兰“得手”。最近几年乌克兰的自由派领导人一直企图将俄罗斯的势力逐出黑海地区。然而,2010年2月,乌克兰突然在大选中“变脸”一一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击败了亲西方的季莫申科当选新总理。
面对乌克兰的政治“新版图”,梅德韦杰夫心领神会,在2010年6月向乌克兰送上大礼——与乌克兰签署了“俄乌天然气协议”,决定以低价的形式向乌克兰输送天然气,但条件是乌克兰必须允许俄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期限再延长25年。
随后,俄罗斯又趁热打铁,将眼光瞄准亚洲。在与印度领导人的会晤中,梅德韦杰夫表示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因而“俄罗斯没有理由不重视印度”。而在访问中国的时候,梅德韦杰夫则表示“俄罗斯一直重视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仅如此,在俄罗斯的一再要求下,“东亚峰会”也决定在2011年的峰会上正式邀请俄加入,从而使得俄罗斯的影响力扩展到远东和太平洋一带。
然而,最让人“刮目相看”的还是最近俄罗斯重返阿富汗的举动。其实,自从1989年2月15日苏军撤离阿富汗之后,喀布尔一直都是俄罗斯人的伤心地。然而,近期俄罗斯却借着联合反毒品行动而重返了阿富汗。
西方媒体对此议论纷纷。“显然,俄罗斯准备填补这一地区的真空,因为美国军队准备于2011年开始撤出阿富汗,”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对俄罗斯的举动非常生气”。
然而,与大部分西方媒体的想象完全相反,2010年11月2曰,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却给梅德韦杰夫打来热情洋溢的电话说:“两国要不断扩大联合行动的规模,并且还要不断提高合作的水平,以便处理阿富汗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问题。”
“硬”外交的中的“软”身段
西方的一些俄国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的新外交已经实践了约半年时间。无论是应对吉尔吉斯斯坦危机,还是伊朗核问题,以及前不久的美俄间谍风波,都能从俄罗斯柔软的外交身段中看出外交新思维的影子。
2010年4月,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治动荡,国家处于暴乱的无政府状态。新上台的政府一再要求俄罗斯出兵帮助维持秩序,但俄罗斯一直持观望态度,最后梅德韦杰夫总统出来表态说,“俄罗斯并没有出兵的打算,并且也没有必要”。
在对待伊朗核问题上,俄罗斯的举动也让西方感到“震惊”。过去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主张通过和平对话来解决问题,因此对西方国家倡议的制裁方案一直相当抵触。然而,最近半年以来,俄罗斯对伊政策在梅德韦杰夫的领导下简直“变了个样”——不仅高调批评伊朗的核野心,而且还与西方国家一道积极酝酿对伊朗的新制裁。
2010年7月12日,在与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之后,梅德韦杰夫公开对新闻界表示“虽然伊朗是俄罗斯的积极贸易伙伴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将对伊朗发展核计划的行为视而不见”。
不过,最让外界感到俄罗斯“终于变了”的例子是对于美俄间谍风波的处理。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仅3天之后,6月28日美国司法部便给了梅德韦杰夫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一高调宣布抓捕了11名俄罗斯间谍。尽管后来的消息说是美国情报部门中的保守派精心策划了这一阴谋,目的是反对奥巴马的对俄政策,但这次大规模的抓捕行动毕竟也让梅德韦杰夫“脸上无光”。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梅德韦杰夫非但没有为之“恼火”,反而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的时候给奥巴马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在信中,梅德韦杰夫祝所有的美国人民“成功、繁荣”,而“一切尝试破坏两国关系的企图,都将以失败告终”。
事实上,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梅德韦杰夫正在努力地确立“俄罗斯在改变”的形象。对此,奥巴马也曾经蓄意地吹捧梅德韦杰夫是西方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之_。就在2009年7月奥巴马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他还故意地降低与普京会晤的级别。而美国媒体也心照不宣,向来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会打压普京,而对待梅德韦杰夫却是温柔谦和的态度。
“如果俄罗斯新外交取得良好效果,并开始为俄罗斯内政外交打开局面,无疑将为梅德韦杰夫加分”,在中国社科院的孙壮志研究员看来,“普京的强硬外交路线在俄罗斯其实是充满争议的”。
新外交为梅氏和俄罗斯加分
据西方披露,俄罗斯新的外交战略表明,俄罗斯也正像美国一样采取“巧实力”外交,从此俄罗斯外交政策将放弃所谓“敌”、“友”国家的判断,将尽力致力于俄罗斯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以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目标。
“这个事实表明,俄罗斯的外交转向只是一种外交策略的转型,并不是真的要将自己变成一个西方的力量”,在新华社世界研究中心的盛世良研究员看来,“俄罗斯一些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变”。
不过,与普京的强悍不同,梅德韦杰夫一直温文尔雅,给外界一种“柔软”的感觉。在2009年5月俄罗斯与欧盟的峰会中,梅德韦杰夫面对欧盟批评其人权纪录的时候甚至一直保持沉默。
然而,在梅德韦杰夫展现自己“柔软身段”的同时,他也从来没有忘记展现自己“强悍果敢”的一面。比如,在前一段时间,梅德韦杰夫强调说自己将踏上南千岛群岛的时候,日本方面给予了罕见的强烈抗议。一时间,俄罗斯与日本僵持不下,外交关系岌岌可危。
面对日本方面的施压,2010年11月1日,南千岛群岛大雪纷飞,梅德韦杰夫仍身穿羽绒服与岛上居民亲切会面,并再次强调说南千岛群岛是“俄罗斯非常重要的领土”。
“从梅德韦杰夫的一系列动向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外交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不断向外界展现自己柔软的一面;但在另一个方面它却不放过展现自己‘硬实力’的机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王立纲称。“现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柔中有硬,硬中有柔’,显然这将更加有利于俄罗斯走向世界,也将向世界展现一个与过去不一样的新兴大国的形象”。